《學習的藝術》高中第五冊第五單元 版權所有抄襲必究(李先慧編寫 郵箱xysz158@126.com)
第十四課 蜀道難
課 前 導 航
趣味閱讀
信不信由你:李白十六歲寫成《蜀道難》
東方網2005年9月3日:四川平武縣學者曾維益經過十多年研究發現,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成名作《蜀道難》的時間是在其20歲之前,而且該詩作于古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在此之前,歷代學者都把《蜀道難》的創作時間視為千古之謎,且“諸解并起,眾說紛紜”。50多歲的曾維益供職于四川平武縣志辦,長期致力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曾維益在其新著《李白〈蜀道難〉新探》中認為,李白少年早慧,“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在四川江油生活近20年中不可能不寫詩,而詩中“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是對開元四年吐蕃第三次攻松州的關注與表現,李白時年16歲。曾維益認為李白16歲時即有了《蜀道難》草稿,其后(開元八年)才有“路中投刺(遞名片)”,獻佳作給益州(今成都)長蘇之舉,而獲“天才英麗”的贊譽。再后,李白攜稿自蜀赴京師(長安),才有賀知章讀后,稱為“謫仙”之美談。
內容精要
(一) 課文探究
1、《蜀道難》的價值:這首古風是李白的驚世之作,詩人以其變幻莫測、雄健奔放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展現了古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險要地勢,描繪出一幅嵯峨雄奇地蜀道山水圖,它集司馬相如地汪洋恣肆與屈原地雄奇瑰麗于一體,想象宏闊而飛動,壯景夸張而凝練,文氣浩蕩,橫空出世,傲然高聳于大唐的詩空,引得歷代文人為之折腰。無怪乎唐代大詩人賀知章讀此詩時贊嘆道:“讀未盡,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唐代詩論家殷蟠也稱贊:“可謂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更是盛稱:“筆勢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唐詩別裁》)。
2、文體知識:這是一首雜言體詩,但跟其他詩人的這類體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這類體裁作品(如《將進酒》《梁甫吟》《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等)相比,都有顯著的不同。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果孤立地看,確屬散文句。但我們不這樣稱它們,因為它們畢竟是詩的整體中的一部分,只能說它們是散文化的詩句,或句法與散文近似。這當然不能隨意而為,沒有李白那樣的氣概,那樣的英才,是駕馭不了的。
(二)題意詮釋
1、 寫作背景:
ァ妒竦濫選罰關于《蜀道難》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自唐宋以來便有許多不同說法。一種觀點: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唐摭言》第七卷的記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業贄謁賀知章。知章攬《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和關切。
另一種觀點:此詩為送友人入蜀之作。詩中備言蜀道之險惡難行以寄寓求仕無成、世路坎坷的感慨。應是天寶初年受權貴讒毀,乃憤然棄職離京前后所作。
2、主題思考:關于這首詩的主題,歷來解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憂杜說,根據“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句,推說劍南節度使嚴武欲害房琯、杜甫,這首詩為擔心房、杜安危而作。
諷喻說,根據“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鄉”“問君西游何時還”句,認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亂時逃難到蜀地,李白寫此詩地目的是勸諫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應心懷國家安危,回到長安。
詠蜀說,認為此詩自為“詠蜀耳,言其險”“風人之義遠矣”。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亦持此說,認為這首詩只是歌詠蜀地罷了,“別無寓意”。
勸諫說,從詩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出發,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認為李白當時已經看到太平景象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寫作此詩詩勸諫唐玄宗預防割據者發動叛亂,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亂加以佐證,認為李白的預見是正確的。
送別說,從詩中“問君西游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和李白后來的詩作《劍閣賦》、《送友人入蜀》,推測李白極言蜀道艱險難行,表現詩人對友人入蜀安危的關切,希望友人早日歸來。
仕途說 此說認為此詩表面寫蜀道的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的漫游中屢遭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
針對以上觀點,孰是孰非,我們可以根據李白的生活經歷和前期的思想發展,再聯系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史實,一一辨析,便可得之真諦。
(三)重點難點
1、“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它重復出現三次,有什么作用?
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定下基調。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詩中反復疊現吟唱,作者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創造出了一個神奇驚險、雄健開闊的高遠境界,使全詩的情感始終處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蕩,余韻悠長。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后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主旨句出現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張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后兩層內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興味無窮。
2、 這首詩的線索是什么?
這首詩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詩一開首4句是全篇的總綱,極言蜀道之難;先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然后敘述蜀道來由;再寫極寫山勢的高危,蜀道沿途各處高峻、陰森、險惡,突出路之難行;最后一段寫蜀中要塞劍閣,表明動蕩不定的社會情況等。鏡頭一組比一組驚心動魄。
3、 這首詩情感是如何變化的?
詩人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并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嘆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回旋的動感;流走于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蕩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4、“蜀道難”這樣一個難以表述的事物,李白為什么描繪得如此動人?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他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于把想像、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云,鞭撻海岳”,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5、這首詩語言和句式有什么特別?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對他表現豐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現實的浪漫主義精神也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6、全詩最后一段寫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么現實意義?
在風云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后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以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7、這首詩主要運用的哪些表達技巧?
四種主要手法:(1)夸張的筆墨:例如,五丁開山的神話,“連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捫參歷井仰脅息”等等。(2)散文化的句式: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長達十一言的句子。雜言的句子,使文章的節奏多變化,張合自由。(3)行為描寫和細節描寫:例如“青泥何盤盤--以手撫膺坐長嘆。”一段,它描寫了山路的曲折盤桓,描寫了人的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的樣子,惟妙惟肖。(4)襯托的手法:例如,“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黃鶴、猿猱反襯山川之險)。又如“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難)。“枯松倒掛倚絕壁”(襯托絕壁之險)。
迎考支招
克服語文考試中的不良答題習慣
考試分數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決定的。除了能力、知識、技能、技巧和心態以外,良好的答題習慣也不可忽視。不少學生不注意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從而造成過失性失分,甚至影響前途,遺恨終生。
一、 驗收試卷不認真,匆忙作答。
考前五分鐘,學生得到試卷后,首先應該驗收試卷:科目、張數、頁數、題數,有無漏印、破損、污毀等異常情況,確認無誤后,才開始下一步的工作。寫好密封線內項目后,停筆翻看試卷,了解其大略:題數、題型、布分,對重點的題先細讀一下,讓其在頭腦中“發酵”;然后,大致劃分自己的作答順序。學生若能照此長期堅持,按部就班,還可起到緩解考試緊張的作用。
二、 分配時間不適當,書寫潦草。
語文試卷150分鐘完成150分的題,基本上是1分鐘做1分的題。時間分配的基本原則是:適度從緊,稍留空余。選擇題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力求在35-40分鐘完成;而除作文外的主觀題,要用足40-45分鐘,尤其是鑒賞題、語言運用題要充分用足時間;作文用時一般在60-70分鐘,其中審題不得少于5分鐘。
三、 閱讀題干不仔細,定勢思維。
在考試時,一定要認真細致的閱讀題干,絕對不能出現把“選不正確的一項”看成“選正確的一項”這類失誤,尤其在第六大題(語言運用題)這一塊“試驗田”里,由于命題人常在此出新求變,答題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提示語指令進行,絕不能按以前定勢想當然作答。
四、答題程序不熟悉,懶打草稿。
很多語文題是必須打草稿的,因為它要求準確、精練。雖說現在多數簡答題已經取消字數限制,但我們在做鑒賞題、文言翻譯題、現代文閱讀簡答題、仿寫題、語段壓縮題時,仍然應該打草稿。
五、答題規范不遵循,答非所問。
要規范答題:一是要學會規范答題用語,如解答古詩鑒賞題,就必須了解古詩按題材劃分的類型、表現手法的種類、不同的語言風格特點等;二是掌握“問什么答什么”的原則,力求不枝不蔓,簡明正確.(江淮語文綠洲網)
隨堂檢測
1、 下列句子讀法正確的一項是()
A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B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C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D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2、 讀“上有六龍回日……坐長嘆”這幾句,這幾句寫景是如何運用“點面結合”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 ,泵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是如何體現“動靜結合”的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找出文中描寫人物情態和動作的的詩句,并說出其寫出了人物什么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是如何把“景”與“情”結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試舉例說明這首詩是如何采用“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獨坐敬亭山 李 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7、比較《蜀道難》與《獨坐敬亭山》兩首詩所抒寫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獨坐敬亭山》是如何把“景”與“情”結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B項應為“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C項應把“也”字向前讀,D項應讀為“劍閣/崢嶸而崔嵬”)
2 “上有”四句寫的是“面”即蜀道的整體形象;“青泥”四句寫的是“點”,即青泥嶺的情況,這是點面結合。
3先靜后動,靜動結合。前兩句寫靜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枯松倒掛,絕處逢生;后兩句狀動態:水石激蕩,山谷轟鳴,雷霆萬鈞,驚險萬狀。山高使人望而生畏,川險令人驚心動魄,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
4“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膺坐長嘆”,寫出人物的極度害怕心理--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
5、“悲鳥”“古木”是寫“景”,“子規”“夜月”也是寫“景”。但是“號”“啼”寫出了“情”,作者巧妙地把“景”與“情”融合在一起。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愁空山”一句更是“景中含情”,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6、本詩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寫景:實景有“高峰、深壑、飛瀑、劍閣”等;虛景有“開國的傳說、五丁開山的傳說、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等。
7、《蜀道難》表達了不肯向封建權貴“摧眉折腰”的富于反抗精神的思想主題,《蜀道難》的抒情是金剛怒目式的,其反抗情緒如火山噴爆,給人以強烈的沖騰感。而《獨坐敬亭山》抒情主體李白獨坐山巖凝視敬亭山之主峰,將抒情客體敬亭山擬人化,并讓抒情客體化被動為主動,心心相印地與詩人神往。正是因為敬亭山的神奇人格化,“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反襯出詩人的孤獨感。以敬亭山的雄偉壯麗與眾鳥的喧囂渺小、孤云的輕浮相比,更顯出詩人人格的高潔、偉岸,表現了詩人不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8“眾鳥高飛,孤云獨去”是寫景,但是“盡”和“閑”卻寫出了孤獨和寂寞。“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是把景物的“敬亭山”人化了,作者和山同化,山也寂寞,人也孤獨。
素材錦囊
五福娃祝福2008北京奧運
世人矚目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誕生了!魚、熊貓、奧運圣火、藏羚羊、金燕均以擬人化的形象出現,因此被稱為五福娃。他們的名字分別是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每個名字不但瑯瑯上口,而且還與“北京歡迎你(貝晶歡迎妮)”諧音。
貝貝,人們用“鯉魚跳龍門”寓意事業有成和夢想的實現;晶晶象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歡歡是運動激情的化身,他將激情散播世界,傳遞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迎迎是綠色奧運的展現;妮妮代表幸運,播撒“祝你好運”的美好祝福。
五福娃代表的祥瑞真不算少。其一,五福娃應對五行說,透著深邃哲理。金燕為金、熊貓為木、游魚為水、圣火是火、藏羚羊為土,用金木水火土來表達體育意愿,表明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包括了世界萬物,同時也蘊含了中國人胸襟很寬廣,海納百川。其二,五福娃應對五環說,透著文化智慧。奧運五環五彩的標志,分別代表五大洲,藍色(歐洲)、黑色(非洲)、紅色(美洲)、黃色(亞洲)、綠色(澳洲)。其三,五福娃應對五福說,透著吉祥如意。五福臨門,是國人祝福時最好聽的一句話。其四、五福娃應對成語說,透著恰如其分。包含五字的成語,意義非同尋常。五湖四海(五洲四海),指的是團結大多數人,五娃正是代表五湖四海.五星連珠,也叫“五星聚”,是古人用來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時出現在天空同一方的現象,所以古人認為這是祥瑞之兆。五彩繽紛、五光十色,指的是各種色彩鮮艷繁多,那么五福娃正是五彩繽紛,讓人喜愛。五體投地,比喻敬佩到極點,對運動員的出色表現,五福娃和世界人民一道,都會敬佩的五體投地。
第十五課 將進酒
課前導航
趣味閱讀
李白的詩酒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從開元到天寶,從洛陽到咸陽/冠蓋滿途車騎的囂鬧/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絕句輕叩我額頭……這是余光中對“酒仙”李白的歌唱。他是“詩仙”,又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曰“酒圣”。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傳世詩篇,就連他的死,也有人給它帶上了傳奇的色彩,傳說她死的時候,坐在川上飲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撈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他的詩往往與酒有著意迷神合的緣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明是一個人喝酒,偏偏成了三人同飲;《客中作》“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完全是一幅喝不倒的海量。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澆愁,及時行樂,是他無奈的選擇。正如他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所寫:“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酒并不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憂愁,但是酒可以暫時麻痹痛苦的靈魂,尋得暫時的內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來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也,兩壺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罷休,寧愿舍棄一切,也要換得美酒。在夸張的語言背后,是痛飲豪邁的李白,所以時人稱李白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飲中八仙歌》中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賦詩,慷慨悲歌,抒發胸中郁悶,酒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將進酒》這首詩的基調是什么?想想酒與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失意文人有著怎樣的關系?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為呢?
內容精要
(一) 課文探究
《將進酒》是漢樂府曲名,古代的歌辭,有以飲酒放歌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為戒的。李白這首詩雖用了舊題,卻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創新意,把飲酒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結合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賦予這個歷來被許多詩人歌唱過的詩題以積極的內容,這是值得重視的。要點有兩個:
首先要看到“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兩句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概括方式,是當時社會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現象在詩人心靈中的折光反映。這首詩大約作于安史之亂前四五年光景,當時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將政事交給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官場一片黑暗,豪門貴族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社會腐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詩人對此極為不滿,所以才說“鐘鼓饌玉不足貴”,實際上是對當權者和豪門貴族的否定;但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狀況,只能用消極的辦法進行反抗,因而又寫道:“但愿長醉不復醒。”
其次,“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二句從某種意義上看,也是對封建統治階級埋沒人才的揭露。“古來圣賢”,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們為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辛苦備至,可有誰聽他們呢?真是“寂寞”得很!詩人看穿了這一點,對統治者不再抱有幻想,決心逃于酒鄉,所以接著就說:“唯有飲者留其名。”
(二) 題意詮釋
1、寫作背景
《將進酒》是一支勸酒歌,是漢樂府曲名,大約作于李白以梁園(開封)為中心的十載漫流期間。詩中記李白與岑勛、元丹丘相聚飲酒之事。岑勛,李白稱他為“相 門子”。元丹丘是當時著名的隱士,主要隱居地在嵩陽。從李白《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 相待以詩見招》一詩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飲過,這首詩可能是在這次飲酒宴中寫的。
2、主題思考
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寫《行路難》,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賜金還山”的時候,那時“千金”尚未“散盡”,雖有懷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幻想還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寫《將進酒》時,當年“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夢想已化為泡影,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實際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謂“千金散進還復來”實際上并不見來,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宋代詞人李清照語)由此可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表面豪爽,暗藏憂愁。
(三) 重點難點
1、 全詩抒發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三種主要情感:(1)顯示了詩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3)表達詩人蔑視權貴,盡吐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2、首詩的情感大起大落,在詩中是如何變化的?
①開頭四句寫悲。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恒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之極。
②“人生”以下六句寫歡。“人生”兩句由“悲”而翻作“歡”“樂”。詩人漸趨狂放。朋友間的聚會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對月”將飲酒詩化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擊節贊嘆的句子,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作者寫了盛宴,“一飲三百杯”。
③“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酒宴開始,詩人的感情由歡樂轉為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鐘鼓饌玉”“不足貴”是出于憤慨。“古來”兩句亦屬憤語。說到“惟有飲者留其名”,他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
④“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感情脈絡的四個層次:(1)感傷之情:如“君不見”兩句。(2)歡樂之情:如“人生得意須盡歡--會須一飲三百杯。”(3)憤激之情:如“鐘鼓饌玉不足貴--斗酒十千自歡謔。”(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為言少錢--與爾同銷萬古愁。”
3、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的性格?
“千古文章,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這首《將進酒》正是詩人一生性格遭遇的鮮明體現。其經久不息的藝術魅力,主要源于詩中所表現出的壯闊氣象豪放情懷和自信精神。
首先是心胸博大之人。詩以黃河之水起興,氣勢恢宏,境界開闊。黃河源遠流長,一瀉千里,如從天而降,排山倒海,不可抵擋。一來一回,極目之所及,力之所及,非心胸博大者不能有如此之視野,非目標遠大者不能有如此之氣魄!
其次是豪情萬丈之人。全詩至始至終張揚著詩人那種震憾古今的豪放情懷。讀來慷慨激昂,擲地有聲,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如詩中對盛宴場面的描寫,忘乎所以的詩中之歌,以及后來指揮典裘當馬的狂熱等等。詩句雖極盡夸張手法,屢用巨額數字,如: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萬古愁等,但又不給人以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情感,那潛藏在胸中的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在豪放的外殼下包裹著的是詩人那顆憤激不平的內心。
再次是自信之人頂天之人。詩篇雖表面上看來是李白人生失意時借酒消愁的放縱,但聯系詩人的經歷,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消極的情緒掩蓋不了他蘊在骨子里的自信和豪邁,也磨滅不了他對生命對自我的肯定。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正是他全部精神價值的體現。
4、這首詩有哪些句子是采用夸張的寫法?
詩中的有些夸張寫法是憑借數字來表現的,例如用“一飲三百杯”表現豪飲,用“斗酒十千”表現酒價的昂貴,用“萬古愁”表現愁的深廣;有些則屬于感覺的夸大,如“黃河之水天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朝如青絲葛成雪”極言人生短促。諸如此類的夸張句都有力地說明詩人橫放杰出,用辭大膽,他人莫及,也表現了他那豪放飄逸的詩風。
5、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為呢?
李白嗜酒,我覺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體現。他曾兩次進入京師,與達官貴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為他傲岸的個性,出眾的才華,而又觸犯權貴,遭到讒毀排擠。借飲酒來反抗險惡的現實社會,寄托情懷,是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淵明曾經這樣談論酒趣“試酌百情遠,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種種世俗之情都遠離而去;連飲幾杯,就忘了自己。飲酒可以使人進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晉人喜歡飲酒,認為酒能引人入勝。陶淵明則更獨特的領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飲時,俗念沒了,思慮沒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兩忘,盡情飲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寫詩自娛,李白也繼承了這種做法,借酒澆愁,發泄情感,寫了許多借酒詠懷的詩,以表達自己心中的郁悶。這嗜酒的行為是一種無奈的排遣,內心苦悶的發泄。
迎考支招
高考語文122分奪分方案
一、基礎是關鍵,整理很必要!1、拼音:整理做過的拼音題。2、錯別字:注意別字的方法--同音別字、形近別字。3、近義詞:注意辨析的方法--語義輕重、范圍大小、感情色彩(褒、貶、中)、口語色彩(書面語、口頭語),語素分析法--將某個詞分解,然后合并。4、成語:理解成語的意義,注意成語的色彩,注意成語適用的范圍和對象,注意句子的語境與成語的意義、色彩、范圍、對象是否統一。5、語病:語病的類形--成分殘缺、搭配不當、成分贅余、結構混亂(語序不當、句式雜糅)、表意不明、不合邏輯(強拉因果、自相矛盾、主客倒置、否定不當、概念誤用)。6、銜接:肯定有相應的解題方法,那么,就請你從方法入手來進行整理吧。當然,整理的時候按照由常見方法到特殊方法的次序來做,比較有效果一些。
二、現代文閱讀是保證,關鍵是方法。解題的過程中,要:①讀懂題干,按需答題。問什么,答什么。②答在文中,答在段中。③注意語境,注意上下文的聯系(一般來說,試題的布題順序就是文章的先后順序),④扣緊語句,分析選項,對比文中相關語句,仔細辨析,看是否存在偷換概念、缺少依據、隨意拔高、說法絕對等毛病。
三、文言文一分也不能丟。1、一讀,劃出難字,疏通文意。2、二讀,理解全文,了解全文寫了什么人,寫了多少件事,說明了什么性格、什么思想、什么精神。3、答實詞、虛詞,注意聯系課文已學的字詞,并將選項的解析套入原文,檢驗解析是否正確。4、答14題必須聯系原文,逐句逐句翻譯、對比分析。5、翻譯題采用直譯(逐字逐字解析的方法),保持原句的句式。
四、古詩賞析,有點難。(16題,文字題,6分,爭取4分。)
1、注意標題,明了意思;注意注解,明了背景(人物的心情,寫作的緣由);注意景物、品味語言,明了意境(景物+感情);注意作者,明了風格流派;注意流派,明了寫作技巧。2、弄清題干,明了問題。答法--用什么方法(技巧)→寫了什么內容(景物)→抒發什么感情→表達什么思想、刻畫了什么形象。
五、默寫是送分,千萬別手軟。以課文中規定要背誦的相關內容為主,兼顧課文中出現的相關內容。注意書寫清晰、規范、準確,一字不多,一字不少。
六、語言運用,壓擴換仿改。1、壓縮題。新聞一定要壓縮主要事件,說明性文段要把握話題的各方面進行壓縮。議論性文段要壓縮觀點。2、擴句題。看清擴展要求,明確擴展方向。推敲提供情景,把握基點。合理推斷想象,選好表述方式。3、變換句式,重新組織語句。長句變短句,短句變長句,散句變整句。要讀懂題干要求,不要將原句改變太大,只允許調整、增加、刪改個別詞語,保持語氣一致,結構一致,中心一致。4、仿句題。仿內容,仿形式。重點是要弄清例句的結構:主謂結構還是動賓結構?手法是比喻、擬人、夸張、對偶?根據例句的結構仿寫句子,保持結構一致,手法一致,語氣一致。5、語病修改,應用文修改。①看清題目要求――整體辨析檢查(表述主體是否一致 上下文意是否照應 銜接過渡是否緊密有無重復矛盾之處)――注意橫向比較(合乎題意要求 合乎語病類型 選擇最佳表述 修改效果明顯)。②要注意應用文的格式,用語要得體--語境,地點,對象,上下級關系。用詞要正確--時間,地點要交代清楚。(江淮語文綠洲網)
隨堂檢測
1、 下列詩句所創設的意境不同于其它三項的是()
A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B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C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D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2、 指出下列詩句的表達方式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B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
C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 )
D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 )
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所用的是什么樣的表達技巧?至少說出出兩種。并作具體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這兩句詩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也有抒發類似感情的詩句,請默寫出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李白的《行路難》,回答下列問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泰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5、《行路難》中哪句詩與“天生我材必有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行路難》前四句采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技巧?請結合原文具體談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哪些景物描寫能夠體現出“行路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ABD所營造的意境都是宏大開闊,而C所創設的意境則是小巧靈秀的)
2抒情、記敘、議論、描寫
3(1)比興手法: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借以起興。(2)夸張手法: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夸張,前兩句為空間范疇的夸張,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后兩句則是時間范疇的夸張,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過“朝”“暮”間事。(3)反襯手法:以空間無窮和時間的飛逝來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4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動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6對比手法: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的盛宴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形成強烈對比,表現了作者的愁容。
7黃河冰塞川,泰行雪滿山。
素材錦囊
危機來了,政府要先取信于民
哈爾濱地震的謠言不了了之,松花江的大規模的污染卻是實實在在的恐嚇著東北老鄉。2005年11月21日,中國東北重鎮哈爾濱突然宣布因為檢修供水管道,從11月22日開始的四天內全市停止供水,數百萬居民瞬間面對史無前例的生活困境。這件事觸及一個全球化時代的重大問題:風險社會與政府誠信。
許多社會因素相互作用層層疊加而成為風險,原來毫不擔心的安全保障竟然極為脆弱。哈爾濱人可能無法想象,現代化的大城市怎么會突然斷水。風險應對和安全保障因此成為衡量政府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標。像哈爾濱這樣的大城市竟然要全城停止供水,必然是遇到了極為嚴峻的危機情勢。爭取公眾的信任與配合,為查明原因解決問題提供時間條件和其他社會條件,當然是最基本的考慮。哈爾濱市政府在25號公告中宣稱停水原因是為了檢修設備,可以想見其中包含了要減少社會恐慌的良苦用心。但對于爭取公眾的理解來說,這并不是好的說辭。也許正因為意識到了這點,哈爾濱市政府在隨后發布的26號公告中說明是因為13日的吉林石化爆炸,“預測到近期可能受到上游來水污染”。緊急情況下,信息的混亂會導致對事件的多種理解和不同想象,唯有誠實的表態才能提供一種可信賴的基礎。許多經驗表明,政府與其貿然宣稱安全,不如誠實表明我們共同面對危險,后一種情況才會贏得真正的支持。
通過發言人和專家仔細地向公眾解釋存在問題的危險與困難,從技術上說明為什么采取特定的解決方案,預期進程如何,是危機情勢下政府應該做的工作。能夠這樣做,才表明政府不把公眾看做簡單的管理對象,而看做是解決危機的依靠力量;不把危機應對看做是政府的秘密工作,而看做是公開的社會學習過程。(南方都市報)
第十六課 兵車行
課前導航
趣味閱讀
太陽和月亮的相遇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李白被唐明皇賜金放還,由長安來到了東都洛陽,時年四十四歲。而三十三歲的杜甫自從十年前考試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歷,恰好也在這時漫游到了洛陽。這兩位大詩人的相遇,乃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刻,或許只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可以相比。
聞一多曾把這一次的相遇,比之為太陽和月亮的相遇。那么誰是太陽誰是月亮呢?李白的相貌大概是很有幾分仙風道骨的,所以杜甫對他的第一印象,也象賀知章一樣,驚為謫仙人,也學著求仙訪道了。當年的秋天,他們連同高適一起漫游梁、宋。第二年,高適南游楚地去了,李杜又同游齊、魯。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長安再求功名,李白則南下漫游,從此兩人再也沒有見面。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唐代詩歌的乃至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我們分別稱他們為“詩仙”“詩圣”。相同的時代,他們若是不相逢,那才是歷史的最大遺憾。
李白是盛唐的輝煌,而杜甫則成了安史之亂的淚水。《兵車行》所寫的戰功就預示著杜甫家國的離散和苦難。
那么《兵車行》寫出了戰爭給人民和國家帶來哪些災難?詩人用怎樣的方式將行人答問的內容從個人痛苦經歷擴展到全社會?
內容精要
(一) 課文探究
《兵車行》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發動頻繁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后雖僥幸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云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于這兩次戰爭中喪師巨萬,朝廷乃大舉征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里有生動的記載: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圖景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兵車行》這首詩,很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后不久寫的。
這首詩的意義是,它表現了詩人反對“開邊”戰爭的堅定立場。“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意未已”,說明他認識到這種不義的戰爭是一切苦難的根源;他敢于把戰爭的責任加在最高統治者身上,這樣的勇氣是當時眾多的詩人所不具有的。詩人的這種立場是一貫的,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寫道:“君己富士境,開邊一何多。”這正是杜詩人民性之所在。
(二) 題意詮釋
1、《兵車行》創作前后作者的思想
杜甫到長安后,政治上屢屢受挫,經濟條件也日益惡化。由于父親病故,斷絕了經濟來源,他只好在一些貴族府邸中充當“賓客”,陪他們飲酒賦詩,靠他們的一點施舍來維持生計。他滿含辛酸地寫下了這種生活的情狀:“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窮困,杜甫對黑暗的現實認識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詩風也跟著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他的視野從個人轉向了全社會:他看到最高統治集團的“開邊”政策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寫下了《兵車行》和《前出塞》;而在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前夕寫成的傳世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更表現了他深廣的憂憤,控訴了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掠奪;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揭露了貧富的懸殊。這些光芒四射的詩篇標志著詩人思想情感感已深深地與下層人民的思想合拍。
2、文體知識
歌行,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即事名篇,自創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3、主題思考
杜甫以親身見聞描繪了當時的慘狀,揭示連年征戰給百姓帶來的沉重苦難,揭露和控訴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罪惡,表達了內心不可遏制的悲憤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厚同情。一句“武皇開邊意未已”一陣見血地把矛頭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及其開邊政策,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正義感和人道主義精神。
(三)重點難點
1、 這首詩的基本結構有何特點?
這首詩的基本結構是,以送別出征戰士的場面描寫開頭,以行人答問為主體。
(1)“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干云霄”這兩句表達了怎樣的內容?在整首詩中有什么作用?
詩的開頭寫送別的場面,要害是“牽衣”二句,前四句先寫士兵整裝待發,后寫親人趕來送別,都是為這兩句作鋪墊的。能把握這兩句的內容,才能看出它在全詩結構中的作用。
(2)詩人用怎樣的方式將行人答問的內容從個人痛苦經歷擴展到全社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前人曾認為這首詩是詩人“托為征夫自訴之詞”,用以譏切時政。此說有理。既是“托為”,則所訴也就不限于征夫的個人痛苦經歷。據此,我們無妨將“君不聞”和“君不見”先后所領起的數句視為詩人的心聲──他要以此來訴諸人們的良知,使人們充分認識“開邊”政策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何等嚴重的災難。
2、 這首詩描寫了哪些場面(景象)?
送別的場面:兵車隆隆,戰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線。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蕩。
田原荒蕪的場面: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殘。詩人馳騁想像,從眼前的聞見,聯想到全國的景象,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戰場的場面:漫山遍野,白骨縱橫,在陰沉的天色和蒙蒙細雨中,不時地閃出磷火,傳來凄厲的鬼哭聲。如此陰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3、 這首詩是如何把記敘和抒情相結合的?
寓情于敘事之中,敘中含情。這篇敘事詩,無論是前一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現在讀者面前。
4、這首詩的句子長短與抒情有何關系?
句子長短的選擇是為了更好的抒情。情節的發展與句型、音韻的變換緊密結合,隨著敘述,句型、韻腳不斷變化,三、五、七言,錯雜運用,從而更好的抒發了作者的情感。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
5、詩的第一節是如何運用“點面結合”的手法的?
“面”是整個送別的場面,“點”是親人慘別的細節,以面帶點,以點托面。大氛圍的粗略勾勒和具體動作的細致刻畫相結合,描繪了一個悲愴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場面。詩的開篇展現出一幅出征圖,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接著展現出震人心弦的送別圖。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奔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牽衣頓足攔道哭”,連續四個動作,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 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令人觸目驚心。
迎 考 支 招
高考詩歌賞字題型答題模板
賞字題:就是考富有表現力的詞語賞析。詩歌的語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為: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樂美,給讀者留下藝術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的嬌憨到展翅離巢,只是了一個“老”字就寫得淋漓盡致。又一個雨“肥”梅子,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這類題的解題思路是:聯系全詩,考察作者寫作意圖,探索這個詞所表現的內容和效果。答題步驟:鑒賞者觀點-說出技巧-所寫內容-作者意圖-表達效果。答題模板:“……”詞用得好(論點),“……”將……寫成……(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出……,表達作者……讓讀者……。如04全國二“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好不好?(“鬧”用得好,“鬧”將春色迷人的靜景寫成動景,一個“鬧”字生動形象地描寫出杏花綻放得的熱烈,蝶飛蜂舞,表達了作者愉悅的心情,讓讀者感受到春光明媚生機盎然)。
隨 堂 檢 測
1、 這首詩第一節哪幾句是細節描寫?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這首詩寫了哪些場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這首中哪個句子是統領全詩的“詩眼”?還有哪些起到統領作用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這句寫出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心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幾個問題。
古風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 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 渡瀘及五日,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 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注:1這首詩也是寫于唐朝在云南作戰。2“舞干戚”“有苗”是用了古代神話中黃帝征戰“有苗”部落的故事
5、 這首詩開頭四句與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是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詩中寫了哪三幅的畫面?說說它們各自渲染了怎樣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 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這首詩跟杜甫的《兵車行》反映的是相同歷史事件,也表達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對不義戰爭的愿望,但這兩首詩的內容和風格卻有顯著的不同,試就下面兩個方面將二者作一點比較。
A揭露現實的廣度和深度 B表達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耶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奔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牽衣頓足攔道哭”,連續四個動作,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 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令人觸目驚心。
2送別的場景,田原荒蕪的場,戰場的場景
3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君不見青海頭。
4這兩句寫社會心理的變化。在封建社會里,人們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可是現在不同了,反以生男為“惡”,生女為“好”。這種變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負擔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實造成的,反映了人們心靈受傷害之深。這樣的心理變化也是對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有力控訴。
5對比手法。第一層(開頭四句)邊城軍情緊急,派人飛馬傳遞文書與京城里卻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形成對比。達到了諷刺的效果。
6三幅畫面是:①羽檄飛馳,喧呼救邊;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戰士出征,親人送 行,日月無光。詩人借此諷刺了當權者只顧自己享樂、不顧人民死活的做法,表達了同情人 民疾苦、反對開邊戰爭的立場。
7A杜甫的詩通過征失的訴說,揭露了開邊戰爭給農村生產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并控訴 了 統治者殘酷剝削人民的罪行,這些都是李白詩中所沒有的,可見杜詩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超 過了李詩。
B李白善于運用夸張和想象,其中明顯地表現了他的個性色彩,例如以群鳥夜鳴來 烘托人們因救邊而發出的喧聲;用天象來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 十分看重現 實生活中的細節,他寫人民的疾苦都很具體。
素材錦囊
禽流感:工業文明的又一種惡果
先是美國和加拿大發現瘋牛病,不僅美國和加拿大成千上萬的牛遭遇被屠宰的命運,接下來則是SARS出現中國,果子貍被視為瘟神,廣東在5天內殺滅了10000多只果子貍。然而剛剛忙完果子貍,禽流感又翩然而至。
SARS和埃博拉與原始文明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瘋牛病與禽流感則與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息息相關。工業文明不可阻擋地介入了人類物質消費尤其是食品消費的領域。比如,對家畜的飼養進入工業化生產的標志是大規模集約化、現代化和自動化的飼養,人類對家畜實行了“格式化”。牛、羊、豬、兔、雞、鴨、鵝、魚等都被圈養在標準化的格子、籠子或箱子中。它們所吃的也是經過配方處理的飼料,激素、殺蟲劑、抗生素無一不摻雜其間。同時,特殊的疾病也就不請自來。
禽流感:又一種工業化生產的惡果?如今,泰國、中國、老撾、巴基斯坦、日本、韓國、越南、柬埔寨、印尼、歐洲、美洲都出現了禽流感疫情。雖然人類自農業文明以來,就因為與動物的親密接觸而增加了病毒從動物傳染到人的機會,比如,天花、肺結核、麻疹和流感等常見傳染病,都被認為與牛、豬、雞等家養動物有關,但是工業化生產的介入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在引起人類疾病和對人類危害方面比過去更大和令人束手無策。這究竟是文明的代價呢,還是自然對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敲響的警鐘?(科學時報 張田勘)
第十七課 杜甫詩五首
課 前 導 航
趣味閱讀
畫圖誤了春風面,明妃成了千古談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對王昭君的悲歡離合作了詩賦,又有多少政客年年歲歲讓更多的王昭君演繹出一出出離散的悲劇。
據說,“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付,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
又演繹,漢元帝成了多情種子。《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糇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螿①;泣寒螿,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自古以來的皇帝有過真情真愛的嗎?這個漢元帝是傻了吧!一個王昭君本就是男權文化的犧牲品,倒成了千百年來的劇本了,誰想修改誰就修改,卻沒想到,到頭來弄出個多情真愛的漢元帝,真是可恨之極。
《詠懷古跡》是杜甫對王昭君的理解,你對《詠懷古跡》又如何理解?其它幾首詩又如何欣賞?
內 容 精 要
(一) 課文探究
杜甫詩歌的意象
意象的闊大宏遠:意象的選擇具有陽剛之美的闊大物象,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追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意象的密集組合:杜詩善于把若干意象壓縮在一句詩中,密度大,容量也大,顯得凝重老成深厚。比如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整首詩的意象組織得十分緊密,特別是首聯和頸聯,意象一個接一個,層出不窮,用字遣詞極為精當,無一虛設。“萬里”一聯關合多層意思,且不覺堆砌,歷來為人所激賞。對此羅大經說道:“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萬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諸多意象交錯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序而無時序,交織共時,一目盡收眼底。
意象的新奇構造:詩人往往用緊縮省略、顛倒錯綜、反接實描、動詞變義等種種變形方式,使語序多“以意為之”,鑄成新奇別致的意象形態。“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月可用“圓缺明暗升沉言高下”來描寫,沒有用“多和少”來形容的,這一“多”字有妙不可言:試想當時情景,不是“月明、月高、月升”可形容的,而只有“多”字可以盡括宮殿當時的景象。
(二) 題意詮釋
1、 這五首詩難易程度:《登高》比較淺顯;《閣夜》和《登岳陽樓》稍微深一些,但弄清背景后也不難理解;只有《旅夜書懷》和《詠懷古跡(其三)》因為涉及杜甫的忠君和個人遭遇之間的矛盾。
2、 五首詩的寫作背景:
《客至》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營造了一所草堂,暫時定居下來,生活上也有人接濟他,他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倒也平穩,有了生活的情趣。這首詩是第二年春天寫的,同樣表現了詩人的這種情懷。
《旅夜書懷》這一年杜甫已滿53歲,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風痹,不時發作。兩年前,當安史之亂初平時,他曾有返回長安或洛陽的打算,但因地方軍閥乘機作亂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決心離開四川,轉作瀟湘之游,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飄泊何時是了。
《詠懷古跡(其三)》杜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陽)到達夔州(今四川奉節東),一住兩年。《詠懷古跡》是一篇結構嚴密的組詩,五首各詠一古跡,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廟、武侯廟,都是借古跡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
《閣夜》詩人在蜀至此已有七載。在安史之亂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詩人曾經歷過徐知道的叛變,受盡顛沛流離之苦。這首詩所寫的是詩人在一個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聞所感,所以詩題叫做《閣夜》。
《登岳陽樓》大歷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從“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泊岳陽城下》)看,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杜甫曾兩次登岳陽樓,這首詩所記當是第一次,時間大約是到達岳陽之初。
(三)重點難點
1、《客至》尾聯忽轉別意,寫自己想邀鄰翁過來喝酒,突然撇開客人不提,“顧左右而言他”,這樣寫是不是離題了?
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開了,可仔細一想,卻發現這是在進一步寫客人,是想用這種民間常見的方式表示自己難得的興奮:我家來尊貴客人了,你也過來喝幾杯,好好地幫我陪陪客人,喝個痛快,玩個盡興!這種寫法既巧妙,又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讓人回味不盡。所以這種忽轉別意不是離題,倒是別開生面,別有情趣。
2、《旅夜書懷》前四句所寫景意境闊遠,景色極美,與下文抒情有何關系?
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這里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于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這首詩是寫詩人暮年飄泊的凄苦景況的,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
3、《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王昭君有傾城傾國之貌卻無人省識,漢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畫圖省識”;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而這些都不能明說,所以只能借寫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明妃抱恨不可明言,而作者的怨恨,也可明言,只好借明妃抒情。通篇只明妃寫怨恨,寫明妃,其實就是寫自己。
4、《閣夜》中“三峽星河影動搖”所為景物格調是明麗的還是凄涼的?與全詩是否矛盾?
明麗的景色。不矛盾。這句寫出了雨后玉宇無塵,天上銀河顯得格外澄澈,群星參差,映照峽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景色是夠美的。前人贊揚此聯寫得“偉麗”。它的妙處在于:通過上下句對戰事的描寫,詩人把他對時局的深切關懷和三峽深夜美景的欣賞(想賞景卻時時聽到戰鼓聲),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詩句氣勢蒼涼恢廓,音調鏗鏘悅耳,辭采清麗奪目,“偉麗”中深蘊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
5《登岳陽樓》抒發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登岳陽樓》寫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于如愿了。可這次卻不是專為游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過;詩人已經不是年輕小伙子了,而是拖著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里,我們就能體會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語的巧妙。洞庭湖愈壯闊明朗,詩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涼,因為登樓遠眺的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北方的戰事,已經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使得他老淚縱橫,久久低回。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他那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著我們。
迎 考 支 招
詩歌鑒賞“情與景”題型答題模板
賞情與景題,就是考意象(景物)與情感相結合的鑒賞能力。這是高考的核心題型,其他題型大多是“情景關系”題的變式。解題思路:從全詩的寫作背景寫作目的入手,探究景物特點,才能準確地把握情與景所營造的意境(一定要找到景與情的結合點)。答題步驟:所寫景物-景物特征-景物中包含的情感-營造的意境-抒發的情感。答題模板:全詩寫了……景物,這些景物……(特點),營造了……氣氛,表達了……情感。如05全國一《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西歸。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答案: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一句一景,營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圍。但是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花自落”“鳥空啼”之景不僅顯出山的寧靜,而且從中更透出傷春凄涼之情)。
隨 堂 檢 測
1、《客至》頸聯中是如何對仗的?請具體談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中哪兩個用得最好?請具體談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們常把杜甫《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李白《渡荊門送別》中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進行比較,各有說法。你認為哪個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樣是詠嘆王昭君,杜甫寫了《詠懷古跡(其三)》,李白則寫了《王昭君》,試作比較閱讀,請結合具體內容說說杜詩與李白在抒情上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王昭君(二首選一) 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塞雪作花,
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至》采用了用典的表達技巧,哪句能讓我們想起諸葛亮?作者在這里用這個典故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湖,今上岳陽樓”所蘊涵什么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杜甫的《登樓》,回答下列問題。
登 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注:《登樓》寫于安史之亂剛剛平定而吐蕃入侵、藩鎮割據、宦官專權之時。
7、 這首詩首聯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試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這首詩哪兩句讓我們想起劉禪和諸葛亮這兩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盤飧-樽酒、市遠-家貧、無-只、兼味-舊醅
2垂、涌,“垂”將靜景寫成了動景,星光好象巨大的銀幕從天上掛下來;“涌”
寫出了大江流的氣勢,同時將圓月靜止在水中,分不清是水動還是月在浮動。寫出了極為壯闊的景象。唯有在廣闊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見出原野的廣闊。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動;也只因江水的流動,才能感到“月涌”。
3各有千秋。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杜詩用字凝練,注重推敲;李詩流轉自然,不事雕飾。杜詩沉郁,給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詩飄逸,給人更多的是動態感。杜詩此聯與整首詩頓挫蒼雄的風格一致;而李詩此聯也與整首詩的明快清雄一致。應該說兩人各有特色,各盡其妙。
4相同點:兩人都對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滿了同情,李詩“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杜詩“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一個“一”字,一個“獨”字,將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最后兩聯,兩詩都寫出了凄婉的氛圍,而杜詩中因為用了“空歸”“月夜魂”“千載”“分明”等語,就顯得更加的孤憤悲壯。
不同點:杜詩在表達同情之時,不只停留在惋惜這一步,還表達了沉郁怨憤之情;而李詩只是同情和惋惜。
5“臥龍躍馬終黃土”。(1)作用一說: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們不都成了黃土中的枯骨嗎?“人事音書”,詞意平列。漫,任便。這句說,人事與音書,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結尾二句,流露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2)作用二說:像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不論他是賢是愚,都同歸于盡了。現實生活中,征戍、誅掠更造成廣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這點寂寥孤獨,又算得了什么呢?這話看似自遣之詞,實際上卻充分反映出詩人感情上的矛盾與苦惱。
6這里并不是寫登臨的喜悅;而是在這平平的敘述中,寄寓著飄泊天涯,懷才不遇,桑田滄海:過去只是耳朵里聽到有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遲暮之年真個就上了這岳陽樓?本來是沉郁之感,不該是喜悅之情;若是喜悅之情,就和結句的“憑軒涕泗流”連不到一起了。哪里想到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詩里的“今”“昔”兩個字有深深的含意。
7、反襯的表現手法,“花近高樓”與“萬方多難”形成反襯,以樂景寫衰情。
9、 用典的句子“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9、表達了熱愛山川社稷之情,抒發濟世無奈之嘆。(這首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系著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語壯境闊,寄慨遙深,融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表現了詩人沉重憂傷的感情)
素材錦囊
超女旋風
我一直很奇怪,為什么超女就那么紅?關于超女的報告鋪天蓋地,聽說超女已經毫無爭議的躍居全國收視率第一!你要說,超女的水平有多好,不至于。除了bb和靚穎。其他選手的水平也就優秀ktv,至于人氣最旺的李玉春,唱歌水平就更不敢恭維了!你要說,超女的形式有多新,除了海選較有新意,決賽也不外乎展示、賽歌、評選、以及最后煽情一下掀起一個小高潮的傳統模式!你要說,超女的立意有多高,那就更是眾說紛紜了。海選的那些搞怪高手已經為超女弄得個低俗、無聊的惡名,無怪乎央視祭出“提高藝術水平,凈化舞臺”的大旗,大有取締超女之勢!但是為什么,超女就那么紅?如果海選的時候吸引人眼球是因為滿足了表演者的展示欲,觀看者的窺視欲,滿足人們看人出丑、看人搞怪的心理的話,那么決賽真刀真槍的比賽,可就不是那么回事情了。
我覺得超女代表了一種精神:自信、真實、獨立、釋放!這種精神正好滿足了現代人拒絕壓抑的心理,無論是表演者還是欣賞著,都目睹這種精神一次一次的張揚!所以為什么歌藝最差的李玉春卻是人氣最旺,除了她的獨特的外表更吸引女孩子之外,自信的感覺是她制勝的關鍵。更重要的是,超女是一種時代文化。如今太多的歌星、影星、明星都是公司包裝出來的,人們都已經看膩了她們的新唱片、發布會、簽售會、緋聞、電影、獲獎的模式,而超女產生出來的明星是大眾明星,觀眾們可以看著自己喜愛的一個女孩從一個和自己一樣默默無聞的平淡女孩一步一步變成一個大眾的明星,而她的成功最主要的是有你的支持,是你造就了你心中自己的明星!更多的參與性、更多的民眾感、更多的成就感!是超女的魅力所在。
每一個時代造就不同的文化,超女會是一個什么結果?!不知道。
第 五 單 元 小 結
一、單元方法指導
(一) 單元有關知識
唐詩簡介 羅宗強
唐代初“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出現,詩的表現從臺閣走向關山和塞漠,顯示出雄偉的氣勢和開闊的襟懷。初唐后期的兩位重要詩人:陳子昂和張若虛。
盛唐是唐詩的高峰。王維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邊塞王昌齡、高適、岑參、祖詠的邊塞詩。最能代表盛唐詩歌高度藝術成就的是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邁、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業的詩人。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另一位偉大詩人,是被后人稱為“詩圣”的杜甫。唐代沒有任何一位詩人,像他那樣深廣地反映安史之亂的歷史,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唐代中期,詩歌的發展走向多元化。韓愈、孟郊追求怪奇的美,以散文句式入詩。而白居易、元稹主張要寫得通俗易懂,趣味與韓、孟詩派正好相反。白居易《長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詩人還有柳宗元和劉禹錫,他們的藝術趣味既不同于韓、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著自己的特點。
晚唐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李商隱。開拓出一個充滿朦朧、幽約的美。
(二)詩歌鑒賞的方法
1、高考詩歌鑒賞考核內容: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開放性詩歌鑒賞命題的三大趨勢:
詩歌鑒賞題選材的三大趨勢:其一,選材以唐宋詩詞為主,前后延展;其二,短、淺、易,力避艱澀;其三,名家為主,擴展到無名之人的名作。
詩歌鑒賞題科知識點考核的趨勢:其一,內容考核以言情言志(主題)為主,關注意象、意境、形象。其二,語言考核以煉字為主,關注句式和結構。詩歌鑒賞的語言類考題絕大多數是“煉字”“煉句”,而且往往與景物描寫的手法合在一起考核;其三,表達技巧“以景傳情”(情與景關系)為考核重點。主要有以下技巧:細節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象征手法、擬人手法、對仗/對偶、用典、記敘/描寫/抒情、景與情關系、頂真、夸張和比喻、通感、聯想與想象、心理描寫、襯托、語言風格、流派(《征人怨》邊塞詩)。
3、詩歌鑒賞的方法
(1)從語言入手,抓住詩的關鍵詞、句,體會詩人所煉之“意”。詩歌語言與其他文學樣式的語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為: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樂美,給讀者留下藝術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了解詩歌語言組織的規律,就能迅速進入詩歌的語境。例如“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這是一首寫游覽的詩,主要在于描寫景物。題意在寫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側寫環境,來表現山寺之幽勝。“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經》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僧人之機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構思奇妙、煉字精巧。“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歷代被譽為煉字典范。
(2)從景物入手,抓關鍵的意象,從而找出情感的隱藏之出。例如“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上句追憶京城相聚之樂,下句抒寫別后相思之深。詩人還選了“桃李”、“春風”兩個詞,用這兩個詞給“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會之樂表現出來了。要用七個字寫出兩人離別和別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詩人選了“江湖”、“夜雨”、“十年燈”,“江湖”一詞,能使人想到流轉和飄泊,“夜雨”,能引起懷人之情,在“江湖”而聽“夜雨”,就更增加蕭索之感。“夜雨”之時,需要點燈,所以接著選了“燈”字。“燈”,這是一個常用詞,而“十年燈”,則是作者的首創,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聯綴,就能激發讀者的一連串想象:兩個朋友,各自飄泊江湖,每逢夜雨,獨對孤燈,互相思念。
(3)從全文著眼,抓關鍵的句子,從而找出詩的主基調。唐代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關鍵句子是后兩句,采用反常的手法,敘述了詩人離家多年后,回故鄉時,想見家人的喜悅與擔心家人的變遷的矛盾心理,只好婉轉曲折地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他那又喜又懼的矛盾感情以及對親人的無限掛念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切感人。
(4)從景與情關系入手,抓住景與情的結合點。賞情與景題,就是考意象(景物)與情感相結合的鑒賞能力。這是高考的核心題型,其他題型大多是“情景關系”題的變式。如05全國一《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西歸。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答案: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一句一景,營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圍。但是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花自落”“鳥空啼”之景不僅顯出山的寧靜,而且從中更透出傷春凄涼之情)。
(5)從句與句關系入手,判定表達技巧。從全詩著眼,找出詞與詞、句與句、象與象、景與情等要素之間的聯系,從而找出所用的表達技巧。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對比手法,“國破”與“山河在”,“城春”與“草木深”,亦即國家破亡與山河依舊,城春之明媚與景象之荒蕪,兩相對比,加深了情感,另外,“國破”的頹壁殘垣與富有生氣的“城春”對比強烈,從而表現了作者對國破家亡的無限痛惜之感)。
做鑒賞題目的一般步驟和程序:1、整體感知,辨清類別;2、品評語言,煉字煉句; 3、體會意境、體察形象;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5、注重輔助條件,如詩題、作者、時間、地點、小注等隱含條件和顯性條件。要在已知的鑒賞知識的基礎上,借助聯想和想象,通過對比、調換、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的自覺意識。
二、高考鏈接
(一)點擊高考
詩歌鑒賞題選材的三大趨勢:選材以唐宋詩詞為主,前后延展。04/05兩年共計35首詩歌,其中詩占28首(其中絕句占19首,律詩占9首),詞占6首,元雜劇占1首,對聯1幅。35首詩歌中,唐宋詩詞占33首,元明各一首。由此可以得出高考詩歌鑒賞選材的趨勢是以唐宋詩詞(不是唐詩宋詞)為主,前后偶爾涉及。高考復習指導中可以適當關注古風、古詩19首、小令、元散曲。第二:短、淺、易,力避艱澀。04/05年35首中絕句占19首,律詩占9首,而6首詞也很短,多為50-60的中調,最長的元雜劇也不過116個字。兩年的考題中運用典故的詩歌也只有4首。詩歌鑒賞題的選材要考慮其可鑒賞性,要力避文字障礙,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還要考慮試卷的長度,因此“短、淺、易”是選材的基本要求。第三:名家為主,擴展到無名之人的名作。04/05年35首詩歌中,名家之作有17首,無名之人的“名作”有16首之多,還有2首是半名人的作品(張籍梅堯臣)。結論:高考詩歌選材從名家名作向名家非名作發展,從名家名作向“無名”之人的“名作”發展;當然名家名作始終會是高考舞臺的主角,詩歌考核也會首選名家名作的。
(二) 原題回放
1、(2005全國卷二)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1) 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并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么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關于第一問情感的考核,學生可以感知到到作者的孤寂之心、羈旅之愁、和思鄉之情。但學生很難看出“抱膝燈前影伴身”這一細節描寫,也不容易找出“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的襯托手法。關于第二問,白居易詩歌語言的風格在高中學的已經很多,第五冊單元知識大152頁《唐詩簡介》中有“在藝術表現上,白居易主張要寫得通俗易得”的話;所以“詩的語言質樸無華”也不算太難,只是學生很難體會到明明是自己在思家卻寫家里人思念自己,于質樸中增添了幾分曲折,這一層面是學生大多不可能回答出來。
答案:(1)“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情,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系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吊。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一種孤寂心情。
(2) 、作者主要通過一幅想象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的。B、詩的語言質樸無華。
2、(2005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重在考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和語言能力。這首詩是邊塞詩,應有相關邊塞詩的知識貯備,才能準確地完成答題。解題目要點:一是要理解“關山舊別情”與“邊愁”和“新聲”之間的關系;二是要理解敘事中抒情的重點在“撩亂邊愁聽不盡”,同時理解最后一句寫景在全詩中的作用。
答案:(1)不矛盾。這樣的對照寫法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緒,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排遣的。
(2)前三句敘事抒情,后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于景,創造意境,含蓄無限。
3、(2005福建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
(1) 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對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全詩主要筆墨在于寫景,寓情于景。第一問,表面是考煉字“愁心”與“秋江”哪個更好,其實是在考表現手法,關鍵在于“情與景”關系的理解。第二問,還是考表達技巧,“夸張”的手法是學生完全能夠掌握的。同時,在高中課本上,介紹了李白作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擅長運用夸張,想象瑰麗,考學此題不應失分。
答案:(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穎。(意思對即可)答“雁別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象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4、(2005廣東卷)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春日登樓懷歸① 寇準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遙清渭②,沉思忽自驚。
注:①此詩約作于980年,詩人時年十九,進士及第.初任巴東知縣。②舊業,這里指田園家業。清渭,指渭水。
(1) 請寫出這首詩頸聯中一組對仗的詞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從首句的“聊”到末句的“驚”,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變化?請聯系全詩進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宋翰林圖畫院曾用“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作為考題,奪魁者畫的是“-船夫睡舟尾,橫-孤笛”。你認為這幅畫能表現這兩句詩的內容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題考查學生詩歌鑒賞的情感和語言。第一題是送分題,對仗的知識是必須掌握的。第二題是考情感的理解,要找出文中關鍵的“望”“孤”“荒”“驚”等能透出情感的詞語,同時不要忘了標題“懷歸”。第三題考查意境和內容的理解,雖然是開放性題型,卻不可以開放性的回答,答案已經預設在問題之中了,這一題關鍵在于答題語言的組織和表述。
(答案)(1)荒村與古寺 斷靄與流鶯 生與語
(2)詩人登樓遠望本是閑情,卻觸景生情聯想起家鄉,當他從鄉思中醒悟,發現自己身在異鄉,心中不由一驚。這前后的感情變化,突出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3)畫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沒有行人,表現了“野水無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襯托出過客稀少,凸顯出小船“盡日”等待的漫長和寂寞。從畫面可以揣摩,船夫邊吹笛邊等渡客,久久無人過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這幅畫傳神地表現了詩句的內容。
三、單元練習
閱讀下列詩歌,回答問題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起,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日高樓休獨依,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1、 這首詞寫的是哪個季節的?(1分)從哪些景物來判斷?(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主要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作簡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首詞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2分)
登 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注:《登樓》寫于安史之亂剛剛平定而吐蕃入侵、藩鎮割據、宦官專權之時。
4、這首詩首聯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試作簡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首詩哪兩句讓我們想起劉禪和諸葛亮這兩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謝 亭 送 別(唐代 謝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7、 首詩抒寫了什么樣的情感?試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首詩主要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試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相記*長亭送別(王實甫)
[滾繡球]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注:《西相記*長亭送別》寫的是張生和催鶯相愛后,催老夫人逼著張生赴京敢考,催鶯送張生的情形。
9、 幾句可以看出寫的人物是誰?(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采用的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寫出離愁別緒?試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讀這[滾繡球]離別的文句,讓我們想到課文中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同為送別曲,試分析兩文的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蝶戀花(宋代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12、上片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試從“景”與“情”的關系進行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結尾兩句歷來被摶揚,試分析這兩句表現?
[學習的藝術(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交友的藝術教案
4.藝術春天教案
5.藝術教案大班
7.科學與藝術教案
8.藝術活動教案
9.早教藝術教案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