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雅禮中學 徐昌才
蘇軾評價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有有詩”,我想仿照這句話評價很多繪聲傳情、擬音達意的唐詩“詩中有聲,聲中有畫”。聲音,從來就是一門可以在讀者、聽眾心理喚起種種具體生動的生活圖景的藝術,欣賞唐詩中的寫聲藝術,就是要善于聯系生活,廣泛聯想,把聲音還原為生活,把自己融進生活,進而體會詩人的情思意韻。唐詩中有許多聲聲入耳,句句動情的詩篇,特別是幾首“犬吠聲聲”的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稍作品析。
首先應該提及的是劉長卿的千古名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全詩借風雪之夜的聲聲犬吠,寫出了山居荒寒之中的溫馨和幸福,給人以暖意融融,熱氣騰騰之感。詩人在一個風雪大作的傍晚趕路,山長路遠,旅途勞頓,天寒屋貧,倍感冷寂;他走向白屋,看見柴門,聽到一陣狗叫聲,欣喜不已!要知道,在那個大雪封山、人煙稀少的地方能夠發現一處人家,在那個薄暮冥冥、寒風呼呼的時候能夠聽到陣陣犬吠之聲,這就表明荒寒山家有人居住,也意味著詩人的風雪兼程、不舍晝夜終于可以暫時告一段落。這種突如其來的發現,這些清脆響亮的聲音,令詩人感動不已。幾聲狗叫,劃破夜空,喚醒了一座沉睡的山林,激活了詩人寒冬久蜇的心靈,是希望之聲,是溫暖之語,是寒山篝火,是人間真情!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這幅畫面:主人打開柴扉,出門迎接,詩人急步趨前,行禮問好……主客之間在這荒山野林相遇,盡管素不相識,可是那種悲天憫人,惺惺相惜的情懷卻使他們成為風雪之夜至真至誠的朋友。千百年前的那一夜,有了那幾聲狗叫,有了那間柴門茅屋,有了那位熱心的主人,劉長卿的人生旅途從此多了一份溫暖,多了一份幸福,以至千百年后的我們還時時記得那個溫馨的夜晚!
其次是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末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全詩描寫了詩人訪友不遇的所見所聞,活畫陸鴻漸瀟灑出塵,疏放不俗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敘事。陸鴻漸的新居落成,位置離城不遠,作為好友的皎然當然要前往拜謁、祝賀。荒郊野外,雜草叢生,一條小徑孤獨地向遠處的桑麻叢中延伸。詩人走近朋友新居時才發現秋菊新裁,繞籬而生,遍地皆是,卻未曾開放;扣門尋問,發現家犬不在,人聲全無,西家鄰居告知陸隱士到山中去了。野徑、桑麻、秋菊、籬笆,這些意象表明主人頗有幾分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隱士風韻;特別是鄰人的回答,從側面巧妙地烘托出陸鴻漸不以塵事為念,不為世俗所累的曠達襟懷。詩歌當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扣門無犬吠”,為什么家犬不叫?它到哪兒去了呢?顯然“西家”的回答告訴我們,這條家犬隨主人一道“游山玩水”去了。此處的家犬不叫、無聲無息既渲染出人去屋空的清幽寧靜,又折射出詩人訪友不遇的剎那間的失望和遺憾。更重要的是,友人整日流連山水,嘯傲山林,無人陪伴,無友共賞,只有家犬如影隨形,不離不棄,這只聽不見叫聲,看不見蹤影的家犬,在家是主人的忠誠的衛士,入山是主人的知心朋友,與主人為伴,以山林為家,穿山走林,逍遙自在,這哪里是一條家犬,這分明是一位善察人意,性情相通的老朋友啊!一只不喊不叫的家犬,從側面巧妙地烘托出主人高蹈塵外,獨步山林的自由風采。
同樣是寫訪友不遇,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也匠心獨運的寫到了陣陣犬吠之聲:“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訪友不遇,未免有些惆悵和遺憾,前人論及此詩也多以不遇之“愁”為意,其實,就李白的浪漫天性和仙道愛好而言,我以為,此詩倒是寫出了一種不遇而遇,不喜而喜的歡悅陶醉。試看詩人一路走去的所聞所見;泉聲淙淙,犬吠隱隱;桃花帶露,濃艷灼灼。林密山深,鐘聲杳杳;云遮霧繞,翠竹搖曳;青山聳立,流泉飛瀉;四野空曠,蒼松無語……桃花,灼灼其華,照亮了詩人緣溪而行,穿山走林的小徑,暗示出道士所居如世外桃源般超塵拔俗的別樣神韻;翠竹,勁健挺拔,清幽絕俗;蒼松,莊嚴肅穆,傲岸不屈;流泉,銀光閃閃,飄逸不俗;狗吠,近乎天籟,山鳴谷應……凡此種種,無一不烘托出道士獨步青云,高蹈塵外的飄逸風采,無一不表現出道士放浪山水,嘯傲冊林的自由情懷。如此看來,一山一水,一花一竹,一泉一松,一聲一響,都是主人生命情趣的自然折射。主人寄身山林,以青松翠竹為伴,與山泉桃花為友,視犬吠鐘鳴為樂,遠離塵世而心性高潔,抱樸守真而孤高獨傲。李白分明是體悟到了如此生氣活現的情趣,他高興都還來不及呢,哪里還有心思去惆悵呢?隱隱犬吠,流入潺潺溪水,融進杳杳鐘鳴,回蕩在詩人的耳畔心間,彌漫于無邊的空山深林,有一縷淡淡的清香,有一脈輕輕的暖流,聽得詩人心氣平和,意態清閑!由此,我們不也感受到了戴天山道士沉潛山林,神游天地的心靈之音嗎?蘇子有言“目遇之而為色,耳聞之而為聲”,李白在萬千聲響中拈出“狗吠”“鐘鳴”“流溪”之聲,其實都是洗滌心靈,凈化性情的天籟之音啊!
和以上的幸福之聲、隱逸之音、仙道之響不同,韓偓筆下的犬吠之聲更多帶有一種世俗社會安寧祥和的氣息。他的《自沙縣抵龍溪縣,值泉州軍過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絕》是這樣寫的:“水自潺潺日自斜,盡無雞犬有鳴鴉。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全詩描寫泉州官兵洗劫農村造成人煙絕滅的荒涼蕭條景象。詩人從沙縣出發抵達龍溪,所見所聽,目不忍視,慘不忍聞。有空山流水,群鴉亂叫,無炊煙裊裊,雞鳴狗吠;見斷垣殘壁,花枝飄拂,不見屋舍儼然,黃發垂髫。詩歌以“有”襯“無”,更見一無所有,以“見”襯“不見”,更顯人煙絕滅,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荒涼破敗,凄慘冷寂的景象。雞鳴狗吠,讓人聯想到昔日農村平和安寧的生活景象,更反襯出災后農村群鴉亂舞的荒蕪凄慘,真可謂“聲聲入耳,驚心動魄”。
(長沙市雅禮中學徐昌才410007郵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郵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狗吠聲聲詩意濃(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4.聲聲慢教學課件
5.聲聲慢原文及翻譯
6.抒情散文:秋意濃
10.爆竹聲聲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