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興市黃草中學 王玉文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我們的同學對游記已經并不陌生,第一單元的游記展示了作者對祖國大好的河山的無比熱愛之情,但是那是現代文,字里行間感情的流露,學生比較容易體會理解,從而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游記,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柳宗元,是作者因 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期間所作。當時他政治失意,心情郁悶。因此借游山玩水來排憂解悶,感覺自己政治抱負無法實現。游歷永州,風景奇特,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頗有名氣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在游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絲短暫的快樂,然而至始終都不能釋懷,失意的烏云始終壓在作者的頭頂,這種情緒在本課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2、教學目標:
⑴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詞匯。
⑵學習抓住特征,鮮明生動地寫景狀物的寫法。
⑶體會作者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課前準備
柳宗元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課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柳宗元的資料,特別是注重了解在永州期間的代表作品以及作者的情感生活世界。
4、教學思路
教學中,我分“創設情境,探究背景;整體感知,理清情感;合作探究,精心賞析;拓展遷移,深化理解”四個步驟來設計教學環節,解讀課文。
文章不是無情物,文人寫作是其主觀感受情感的抒發,是一種個性化創造性的精神勞動。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散文,描寫景物準確、生動、傳神,語言精美清麗,而且往往融入作者悲憤苦悶的情緒,“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作者面對美景卻產生如此凄神傷感,牽動讀者的心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5、教學手段:
⑴朗讀教學法。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中的美文,語言清新優美,朗讀是文言文必不可少的環節,形式可以多樣。如教師范讀,配樂朗讀,學生齊讀等等。
⑵研討點撥法。課堂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重點研讀文中作者的情感;“兩樂”“一清”。體會作者被貶之后心情的釋放,加強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6、教學用具:
多媒體powerpoint 課件《小石潭記》,配樂朗讀。
7、教學課時:1課時。
二、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探究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山西河東郡人,唐代著名文學家,人稱“柳河東”。著作有《柳宗元河東集》45卷。
33歲時,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當時永州人口稀少,經濟落后,十分荒僻,柳宗元在這居住了10年,游歷山水,與下層人民接觸,文學創作取得很大收獲,寫下了山水游記代表作《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原名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二)整體感知,理清情感。
(學生互動,借助注釋,工具書疏通文意,疑難之處,教師作出適當點撥釋疑)
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體味本文作者流露出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生1:本文體現的是作者柳宗元的一種高興的心情文中兩次出現“樂”字,一次在開頭“心樂之”,另一次在第二段“似與游者想樂”,我認為感情基調應該是“樂”。
生2:我認為感情基調是低沉的“清”,文章最后作者都覺得這里的環境凄清,“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要是樂的話就會留連忘返,舍不得離開。
(此環節要珍視學生閱讀時的最初感受,特別是對感情基調的理解,教師不易作出武斷的結論,或簡單讓學生選擇“樂”還是“凄”。)
(三)合作探究,精心賞析。
這是一篇游記散文,然而又與第一單元所學的游記有著截然的不同。第一單元,游者的心情因能飽覽大好河山而產生的情感,基本上是一種愉快的心情,而本文卻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情感。而作為一代文學家。緣何又會這樣來寫游記呢?這正是值得師生共同探究的問題所在。古人云:“文者,情也。”文章是抒發作者的主觀感受,是內心感情的宣泄。本文的教學就是扣住“兩樂”“一清”來組織教學,從而深入到柳宗元的內心深處。
師:文中一共寫了兩次“樂”,作者為什么能寫出這次出游的快樂呢?聯系全文,細細品味。
(放朗讀教學磁帶,學生細細品位,然后學生分組討論,小組代表回答)
生1:有了驚奇的發現,發現了小石潭。心里非常高興。
生2:這里景色優美,“全石以為底”,潭上各種形狀的景物都有。
生3:這里有很多自由自在的小魚,毫無拘束。
生4:這里的環境優美,“青樹翠蔓……參差披拂”。
生5:源頭朦朧,具有朦朧美。
師:文中寫了可愛的魚,是在寫魚嗎?這樣寫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1:是在寫魚,它們有時動,有時靜,給游玩的人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生2:不是寫魚,而是借寫魚來反映這顯得水清澈底。用的是側面烘托的寫法。
(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明確學生的討論結果,要求學生明確虛寫實寫的作用,然后用多媒體展示。)
師:剛才有同學學提出這里的環境優美,然而又為什么作者覺得“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呢?
生1:這里太偏僻了,太冷清了,無人居住,缺乏人氣。
生2:作者柳宗元的心情不是很好,因為參與政治革新失敗被貶到這里,由京官變成了地方官。
生3:游山玩水發玩美麗的小石潭,使他的心情得到暫時的宣泄,陶醉其中,但短暫的輕松后,觸景生情,頓生悲涼之情,從本文看,抑郁憤懣的心情始終不能釋懷。
(教師點評,同學們能從作者的文章中體會到兩種不同的情感:“樂”與“凄”,特別是能有效的結合作者特定創作背景,使我們了解到了作者心中真正的情感。憤懣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有機的把自己的感情融合在對景物描寫當中去。)
(四)拓展遷移,深化理解
1、對比《小石潭記》,閱讀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中的另外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記》,感受在相同創作背景下,兩文有什么樣的異同。
2、背誦《小石潭記》,用第一人稱改寫成現代文。
三、教學反思
本文是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新的課程標準對于初中生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以此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一直以來,對于文言文的教學,很多語文教師只注重文意的疏通,教師是一個傳授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小石潭記》一文語言優美,準確,傳神,結合注釋,文意相應比較淺顯易懂,學生相互間比較容易解決,但是當老師問及作者在本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時,學生卻出現了分歧,不要說學生,在一節學校舉行的公開課上,相當部分聽課的老師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這與我備課之初的設計是背道而馳的,原以為學生一下子能得準確的結論,當時迫使我不得不及時調整過來。我想,既然學生能在文章的閱讀中,找出兩種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導學生去分析發現呢?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積極的組織學生去分析討論,學生很快就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得出了結論。
這堂課的教學,使我獲得了一種新的體驗,如果只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結論,教師一句話就可以帶過,但這種灌輸式的方法能加深學生的感受嗎?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他們本身有很大的發展潛能,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意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本文的教學中,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交流學習,學生的態度是如此的積極主動,使我倍感欣慰:一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二是學生從自主學習的探究中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石潭記》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2.小石潭記復習教案
3.小石潭記的教案
4.小石潭記教學教案
5.小石潭記教案
6.小石潭記課件
9.小石潭記微課教案
10.小石潭記兩課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