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
這篇課文節選自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二回,教學時通過疏導字、詞,指導學生劃分文章結構、理清故事情節,進而把握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小說中的藝術形象及表現手法,認識作者塑造美猴王這一形象的意義,感受課文語言通俗、生動、簡潔的特點,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同時經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閱讀文學名著的興趣。
[教法學法]
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學時應突出以學為主、教為學服務的思想,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能力。
1自主學習:課前預習課文,掃除文字障礙,理清結構層次,圍繞課后思考與練習自習課文。
2合作學習:提倡小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在小組中討論,通過想像畫出心目中的美猴王。
3探究學習:課文較淺顯,學生可以自學,因此,可結合課文的學習延仲拓展到整部小說的閱讀,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到閱覽室查閱有關《西游記》的資料,包括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創作意圖以及小說的內容等,引導學生課外閱讀《西游記》,讓學生將第一回與課文作些比較,增加閱讀興趣。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第一教學板塊:預備動作
1導人。
教師:孫猴子是家喻戶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象,我這樣說對不對?
學生:應說"孫悟空",不能說"孫猴子"。
教師:美猴王孫大圣孫悟空,這一藝術形象本身有個發展過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體的藝術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領高強,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便成了猴壬,而且是美猴王。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們一起來學習本文。
2《西游記》及其作者簡介。
[問題]什么是神話和神話小說?
(要點提示:《西游記》是一部神話小說,神話是以神為中心的古代傳說。古代人分不清人和神的觀念,認為天地萬物都具有同人一樣的生命,往往借神話去說明一切,把它作為一個民族的共同信仰。這些神話在民間廣泛流傳,經過后人不斷加工而寫成的小說,叫做神話小說)
3自由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二)第二教學板塊: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文章結構
1課文雖是節選,但情節清晰,內容完整。全文按情節的發展可分為三部分。
(1)第一部分(第1段),這是情節的開端,寫石猴的出世。
(2)第二部分(第2一3段),這是情節的發展,寫石猴的山間生活和發現水簾洞。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石猴的山間生活。
第二層(第3段),寫眾猴玩耍,以及發現了瀑布。
(3)第三部分(第4段),寫石猴發現水簾洞,帶領眾猴進洞居住,且被擁戴為王。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從"好猴"到"也省得受老天之氣),寫石猴發現水簾洞。
第二層(從"眾猴聽得"到結束),寫石猴帶領眾猴進洞居住,被擁戴為王。
2小結:這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一起理清了文章的情節結構,解決了本文的生字難詞。通過學習我們知道美猴王孫悟空是一個神、人、猴三位一體的藝術形象。下節課我們具體地探討這一藝術形象。
第2課時
(一)第三教學板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參與小組討論
1圍繞課文,讓學生提出問題,最后經過篩選確定三個主要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
[問題一]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問題二]他有哪些性格特點?
I問題三]這個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點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體,怎樣理解?
2教師深人巡視,參與討論,由學生回答。
(1)引導學生從石猴的身世、行為、語言等幾個方面探討,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現在:身世美、行為美和語言美這三個方面,作者通過這三方面生動的描寫,主要通過石猴發現水簾洞和帶領群猴進住這兩件事的描述,刻畫了美猴王這個令人喜愛的形象。
(2 學生通過討論得出:這是個聰明靈巧、本領超群、有膽有識、深受眾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現了他的動物性;人表現了他的社會性;神,表現了他的傳奇性。
(二)第四教學板塊:看看,議議,畫畫,講講,寫寫。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攝取有益的東西,提高人文素養,學習美猴王的聰明勇敢、有膽有識。
l邊看邊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
2討論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3體驗感悟。
4總結。
同學們,我們學習了《美猴王》,不僅了解了神話的特點,認識了"美猴王"美在哪里,對這一形象也有了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大家發揮了想像力,鍛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像美猴王那樣積極主動,增強自我表現欲,把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作業
作者郵箱: ycf@txt.cn
[美猴王(語文版七上)(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美猴王教學課件
2.美猴王優秀教案
4.語文版小學課件
7.美猴王讀后感
8.七上英語教學計劃
10.七上秋天的懷念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