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海邊小屋
讀書筆記(1):茨威格
現代的奧地利是個歐洲小國,而在比較久遠的時代,比如歐洲1848革命之前,奧地利皇帝的政治地位是很高的,還一度是歐洲的政治中心。奧地利在文化上受德國影響很深。用個通俗簡明的比較,就看這兩國的足球隊吧,風格如出一轍,都是嚴謹的戰術組合,都是不屈不撓的斗志,都比較缺乏即興表演和創造性發揮。大概是這兩國的地理位置太接近了,頻繁的民族交流使雙方的區別越來越少了吧。當然,奧地利的文化傳統也是很悠久的,維也納作為世界音樂之都,至今仍然是歐洲的著名城市之一,擁有許多歐洲的古建筑,文化味很濃郁。
但不可否認,奧地利給人們的印象始終是個小國。
就文學而言,在我的印象中,奧地利作家達到世界水平的只有兩位:卡夫卡和茨威格。卡夫卡不用說了,這個現代文學之父最先意識到了現代文明對人性的巨大壓抑并作了偉大的文學表述。斯蒂芬.茨威格同樣無比關心人性問題,他是個學者型的現代作家,對心理學很有研究。他的命運跟梵高等現代藝術家一樣,都以自殺而告終。但不同的是他的自殺更多是外來因素,德國法西斯勢力的橫行及其帶來的人性最慘烈的滅絕,摧跨了他的精神支柱,他被迫以死來明志。這有點像王國維之死,都是文化的殉道者。
茨威格以小說和人物傳記而聞名。小說方面,《心靈的焦灼》描寫了一個青年與一個輪椅上的女孩的情感生活。這個青年對那個怯弱如寒風中的花朵的女孩當然是充滿同情的,但這不是愛。而女孩也許很愛這個青年,但她的神經又非常敏感,很容易吃醋、發脾氣,這種性格使雙方都備受折磨。愛還是同情,確實是個大問題。該小說文筆就像心靈的奔流,激動人心,充滿魔力,深得激情型心理小說的精髓。
茨威格的人物傳記也很有特色,他以高超的心理分析對傳主的精神世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再加上華麗而富激情的語言,極具可讀性和感染力。茨威格的傳記寫作最令人佩服之處是專門寫活了那些生活歷程比較簡單但精神生活比較活躍的人,如尼采、荷爾德林等。看過《與魔鬼作斗爭》,我無法想像還有比他更能把握住傳主的精神特征的作者了。
《與魔鬼作斗爭》寫了三個精神領域的火槍手: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他們都是非理性主義的,都充滿了對理想世界的熾熱渴求,都是現實社會的棄兒和瘋子(傻瓜),都是近乎顛狂的詩人和思想家,都是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巨人。還有,他們都是德國人,他們的精神探求都是對被沉重的理性壓抑著的德國思想文化的反動。他們身上的魔鬼就是非理性的生命激情,都不顧一切地放縱自己的理想追求。他們的一生體現了人性如何面對那些極限化的困境。在思想史上增加了“人性如何可能”的證明。荷爾德林對神圣的不竭信仰和追求使他像法厄同駕駛太陽車一樣被神圣所灼傷,最終居住在詩和瘋狂中。克萊斯特在精神世界中的“理欲之戰”成就其偉大的戲劇創作,而倦于精神戰爭的他最后與一個自愿陪他一起赴死的絕癥女病人擁抱死亡,書寫了一個藝術家之死的獨特結局。尼采其實是個疾病纏身的人,但他的歡樂是多么的健康強大,以至權力意志的夢想驅散了他的所有俗世生活,他想賦予文明而儒弱的現代文化以最原始的沖動,想使每個人都成為剛健的超人,但他生得太早了,一切先知的命運注定是悲慘的。
茨威格在作品中還以歌德作為一面鏡子來照亮這三個人。歌德的一生是戰勝了非理性的維特而成為一個現實和精神世界中的雙重偉人的完美典型,是所有青年的崇拜者和模仿對象。歌德是一個古典的常態的雕像。而三個火槍手是現代的,非規范性的一種生活可能,也許不值得“學習”,但正如茨威格說的“不同尋常永遠是衡量偉大事物的標準……創造性也永遠都是一切價值之上的價值、一切意義上的意義。”即使他們只能成為一種反面教材,但他們絕非是病態的,“‘病態’這個詞只適用于不具備創造性的低等世界,因為一種創造了不朽的病態已經不再是病態,而是過分健康、極度健康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們都是最具創造力的天才,但天才與普通人的能量其實是一樣多的,不同的只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他們常常采用爆發的形式來創造出大量不朽的作品,他們像顯赫一時的易逝的臺風和洪水,在天才的噴發之后往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而大多數人都喜歡細水長流,喜歡和風細雨,因此他們也許一生無成,沒有給后世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東西,但“無為而無不為”,能長樂而少憂。“文章憎命達,魅魑喜人過”----許多天才的命運就是如此。
天才往往不等于幸福,而幸福多半就等于平庸。因為天才多是被天國放逐的漂泊者,而庸人恬居于溫暖的伊甸園。
天才往往是破壞性的,他們顛覆舊的僵化體系,但往往來不及創新一種體系就像夸父一樣累倒在對太陽追逐的路上。而平庸的人們往往善于沿著天才的血跡去到達新大陸,因而是建設者,是收摘果實的幸運兒。天才作為一個冒險者,作為一種實驗性的白鼠,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但這往往是事后的,在天才行動的過程中,所有有點理性的人都會給予最善意的阻止----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悖論!
中國人是最熱愛塵世幸福的民族,三個火槍手那種不斷與自我作斗爭,不斷超越自己的生活態度在中國人看來是十分可笑的,是典型的“自作孽,不可活”。所以魯迅要呼喚給予天才生長的土壤,何其難哉!要成為歌德式的圓滿的天才,何其難哉!中國本來就為數不多的天才多為完美型的大師,而產生機率更高的偏才型的天才不多,正是這個原因。
還是回到茨威格吧,剛才離題太遠了。
總之,通過歌德與三個有缺陷的天才的比較,茨威格對三個人寄寓了最深刻的同情,進行了毫不吝惜的贊嘆。這三個人表面平淡無奇的一生,內含著“證明人性多種可能”的文化使命,勇敢地將自己作為解剖的標本,在最極限的精神體驗中觸摸到了世界的本質,給后人留下了最真實的實驗文本。他們都是永遠“另類”的英雄!
茨威格的其它傳記作品還有《自畫像》(描寫作家卡薩諾瓦、司湯達、托爾斯泰的生活)、《精神療法》(三個精神心理學先驅梅斯梅爾、瑪麗.貝克爾、弗洛伊德的生涯)、《三大師》(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創作生涯)。
這幾本傳記都是屬于北京的西苑出版社出版的《斯蒂芬.茨威格人物傳記系列》的,雖然里面有些錯漏,也許不是一個很好的版本,但目前我還沒有發現更好的。每本200多頁的篇幅,沒有看磚頭厚書的壓力,應該是比較爽快的閱讀。
[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1.詩經與其讀書筆記
7.《安妮日記》讀書筆記1000字
10.數學讀書筆記摘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