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道士塔》(實錄)
講授:春姑娘
班級:高二(5)
時間:2004年9月30日上午一、二節
第一課時
一、
早讀課朗讀課文兩遍。
二、
師: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東沿,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有一個神秘而富有的地方,這就是(生:敦煌。)對,你們怎么知道我要講敦煌?(生笑)它是中國古代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是千年絲路的必經之地,它親歷了十個朝代的繁榮與衰落。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國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墻上和窟頂的壁畫,窟里的佛像和佛經,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燦爛瑰寶。上個世紀初,由于歷史的疏忽朝廷的腐敗,莫高窟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慘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國,凡是有良知的中國人哪一個不為之悲憤?余秋雨,正是這樣一個用他的筆抒寫這種悲憤的人。
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余秋雨?(生答:不了解。)我不是借了一本《秋雨散文》給你們么?書在誰的手上?(一生舉手。)就請你介紹一下吧。
生:我沒有看作者簡介。
師:你之前是誰拿這本書的?
生指張XX。張XX站起來說她也沒有看作者簡介。
師:這就是你們的不對了,拿到一本書,首先要了解一下作者,然后認真讀一讀序言和目錄,了解了書的概況再選擇內容來讀,以后讀書一定養成這個習慣,記住了?(生點頭)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上海戲劇學院前院長,代表作大家記住兩部:《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他是學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
三、
師:同學們剛翻開課文的時候, 看到“道士塔”這個題目,你想到什么問題?你通過文章解決了這些問題了嗎? 生:我一開始還以為這是寫道士塔什么的,看了文章才知道它寫的是寫莫高窟。我奇怪作者為什么用這個題目。
師:也就是說,道士塔并不是文章的內容。你后來想通了嗎?
生:想通了,作者是看到道士塔,想起道士王圓箓,于是想到莫高窟。
師:想到莫高窟的什么歷史事件?
生:文物被王道士賣給外國人。
師:很好。我想問大家:這個“道士”是什么人?
生:王圓箓。
師:我想請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道士王圓箓。
生:(念課文上的描寫)“他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一個中國平民。”
師:這段文字在哪里?(生答:第一部分第四段。)請大家看到這里。注意,作者特別說明,他原是一個農民,是想強調什么?
生:他沒什么文化。
師:我再問:題目中的“塔”是什么“塔”?
生:僧人圓寂塔。
師:僧人圓寂是哪個宗教的說法?
生:佛教。
師:是的,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國并行的兩大宗教,他們之間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各有特色。道士的逝世稱為“羽化”(生答升天),死后的葬法一是坐缸,將遺體封缸后入葬,另一種是棺葬,用棺材入葬。佛教僧人的死叫(生答:圓寂),他們的遺體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作(生答:舍利子),怎么保存呢?(生答:用塔)。
傳說當年釋迦牟尼的弟子問及身后之事,佛祖將袈裟疊成四方,鋪在下面,又將缽盂倒著扣在袈裟上,又把禪杖立于缽盂之上。后來的佛徒弟子就依照這種形狀建塔來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這種塔被稱為“覆缽式塔”(在黑板上簡筆畫出)。
那么,我想問大家,讓一個農民出身的道士來管理一個佛教圣地,這合適么?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生:當然不合適,這很荒誕。
師:是的,很荒誕,是個歷史怪胎,管理的混亂可想而知。那么,這個農民出身的王道士是如何管理莫高窟的?
生:他每天早早就起來了,到處看看,然后用石灰把墻壁都刷白了。
師:這在第幾部分寫到?(生答第二部分。)同學們跟著她看到第二部分的文字。大家注意,墻上原來有什么?
生:有壁畫。他用石灰把壁畫刷沒有了。他還把洞里面的塑雕敲掉,造了幾個雪人。(生笑。)
師:是雪人還是什么?
生:是天師、靈官菩薩。
師:大家說說,他管得好么?
生:(齊)不好!
師:我看他管得挺好的。(生詫異)依我看,他很盡責啊。他每天一大早就起來查看洞窟了,像查看他自己的院子一樣。你看作者的用詞:“農民做事就講個認真”,“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作者都說他“認真”“憨厚”嘛。
生:這是反語,是諷刺呀。
師:對,這是絕妙的諷刺,是黑色幽默。(生竊笑:黑色幽默,周杰倫的哦)
師:這正說明了王道士的愚昧和無知。你們只記得周杰倫,又說明了什么呢?(生笑)王道士其實也是有貢獻的,他在莫高窟發現了一個隱秘的洞穴,(生:藏經洞)是的,這在文章哪部分寫了?(生答:第三部分。)那就看到第三部分。正是這個發現,加深了他的罪惡。大家說說他是怎么處置這個洞里的經書的。
生:送給官員,很便宜地賣給外國人。
師:正是在王道士的手中,大量的文物流失異國他鄉。多么可恨!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只有三個字:我好恨!作者恨的是王道士嗎?
生:不是。
師:你說不是,依據是什么?
生:(在文中找到了相關句子)“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他“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這是作者對王道士的評價,所以,恨他也沒有用,是對牛彈琴,你罵他,他反而莫名其妙。那么,該由誰來承擔這筆文化重債?
生:應該是當時的文官。
師:僅僅是文官嗎?文官不管好文物,又該是誰的責任?
生:政府。
師:又是什么造成了政府對文化遺產的忽視?
生:時代。
師:作者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生:(找出文中句子)“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師:國土主權尚難以保全,文化遺產更無暇無力保護,由此可以見出整個國家的衰微與破敗。無價之寶輕易被騙走被掠取,這的確是整個民族的悲劇啊。(后來想起到這里還說了一些話,現在補錄如下:這正是文章想要說的東西,是文章主旨所在。剛才我們從題目入手,一步一步把握到了主旨。余秋雨的文章我很喜歡,一方面因為他深沉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因為他深有蘊味的文字。下面的時間我們就來品讀文章的文字。)
四、
生齊讀第一部分。
師:讀完了,感覺哪一段寫得最好?
生:(齊)最后一段。
師:怎么好了?
生:最后一句好。“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師:說說看,好在哪里。
生:好痛苦的。
師:痛苦就是好?用了什么表達技巧沒有?寫出什么效果?
生:比喻。(有說擬人。師引導:莫非只有人的傷口會滴血?)
師:用什么比喻什么?(生答不出)民族的傷口,是什么傷?肉體嗎?
生:精神的。
師:(板書)嗯,精神創傷。這是一個難以愈合的傷口,大家也感受了痛苦,可以想象,作者寫下這一句話時內心有多沉痛!
學生自自己朗讀其他部分。
第一節下課。第二課時
一、
師:上節課我們從課文標題開始,對整個事件進行了梳理,也把握到了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整個事件和作者的觀點在第一部分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為什么還要寫上洋洋灑灑三大部分的文字?另外三個部分跟第一部分有什么關系?
生:是強調。
生:是深化。
師:在事件上是不是重復?
生:不是重復,是更具體些了。
師:情感上呢?
生:深化了。
師:這種敘事模式,叫“鏈環式結構”,也就是說,他把一個相對完整的事件,根據不同的需要切分成若干相對獨立的小集體,彼此相連又彼此獨立,隨敘事的演進不斷推進感情的深化。
下面 ,就此請同學們默讀二三四部分,自己概括各部分的大意。自擬小標題,可以用原文中的句子,或在原文的基礎上提煉,或者自己概括。
上黑板寫下你的小標題。大家討論。
二、
師:下面我們來品析一下這篇散文的語言。請大家找出你認為精美的、有深意的語句,說說你的理解找出你理解不透的或有疑問的語句,大家來討論。
生默讀,圈劃。
生1:我劃出來的是這一句:“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
師:說說你的理解。
生:表達了內心的痛苦和憤恨。
師:對。我們把他這一句話再延展到下面一句,聯系起來理解。作者說“我有時甚至狠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為什么這么說?
生:因為國內官員大量糟踐那些東西。
師:作者為什么“狠狠心”才說出這樣的話來?
生:他是無奈的。
師:對,是無可奈何才說的,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不僅沒有保護好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反而大量糟蹋,讓外國人騙走,這是整個民族的悲哀啊。
生2:我這一句在他那句后面:“被我攔下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里?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只能讓它停駐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場。”
師:說說你的理解。
生:跟剛才說的差不多的。
師:我為什么要攔住車隊?為什么要大哭一場?
生:他不想讓這些文物被運到外國去,所以攔車。大哭,因為他不知道到哪里去。
師:是的,作者深深熱愛著中國的文化,然而處于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文化的命運是無奈的,他的哭,說明了他的痛苦與憤懣,充滿了一種歷史的滄桑感。
生3:我想說全文的最后一段。
師:怎么理解?
生:我只是覺得好,如果是我處在那樣的情況之下,我也會那樣子,默默地,什么也不會說。
師:這些中國的專家們為什么沒有太大的激動,默默地離開呢?
生:無法言傳。
師: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文學的東西往往是這樣的,越是寫得妙,越是無法言喻。可是考試的時候你不能就用“無法言傳”四個字來回答呀。想想,如果你是這些專家,心里會是什么感受。
生:大概有點自豪。因為我們的敦煌學已經取得成就了。
師:僅僅是自豪嗎?想想還有那么多文物還在別的國家,由別的種族的人在進行著研究。
生:還有一種屈辱。
師: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歷史的屈辱感,學者的責任感,充斥著中國專家們的心胸,使他們不愿意過多地言語,而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研究,并把心里的話付諸行動。請大家記住這幾個名字:陳寅恪,最早提出敦煌學的人;常書鴻,用了大半生的時間修復、臨摹莫高窟壁畫,追回散失文物;另外還有兩個讓我們感到屈辱的名字,一個是法國的伯希和,一個是英國的斯坦因。他們從王道士手里騙走了大量的經文,在自己的國家里,通過研究這些劫掠來的中國文物,取得了敦煌學研究的巨大學術成果。
余秋雨的文字往往具有這樣的魅力,凝練的幾句話,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涵,深沉的理性思考,讓人反復咀嚼,玩味無窮。文章中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大家好好體會。
下課鈴已經響了。
本來想多幾個學生說的。還有一些好句子,只好留給學生自己品味了。
[春姑娘上《道士塔》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嶗山道士教案
3.雄偉的塔教案
8.桑塔露琪亞教案
10.《燈塔爺爺的朋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