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贊美》教案(本站論壇稿)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9-1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贊美》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贊美》一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2、了解該詩中運用的反復手法并感受反復詠嘆中蘊涵的深厚意味。

3、理解詩中密集而又繁多的意象群以及他們所表達的豐富意義。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教學難點】對部分疑難詩句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祖國”二字,說起“中華民族”這個特定的詞,一種特別的情感就會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請你在“祖國”二字前面加上定語。

偉大的、歷史悠久的、人口眾多的、地大物博的、苦難深重的,走向現代化的

在民族危急存亡的關頭,請看一位詩人怎樣抒發他對祖國和人民的贊美。

二、作者和背景介紹

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爆發以后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后的詩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賞析詩歌

(一)現在,我們就以詩人的眼為眼,看看在流亡的途中目睹到的祖國面貌。

朗讀第一節,思考:1、作者通過哪些意象表達他心目中的祖國?

提示:連綿起伏的山巒,密密麻麻的村莊,風光美麗的河流、草原和古樸動聽的雞鳴、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風沙干燥,暗云低壓和流水嗚咽;還有荒涼而貧脊的土地,憂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遠逝的年代。

朗讀這些詩句,你感受到了作者對祖國怎樣的感情?

提示:這些意象的鋪陳排列,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土地的遼闊,人民的苦難和歷史的悠久,給人的印象是既開闊蒼茫,又沉重壓抑。作者對祖國既愛又怨。

2、從這一節中,我們不但可以看見祖國大地的遼闊蒼茫、歷史的悠久與沉重,也可以感受到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請找出描繪人民生存狀態的詩句。

提示: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故事層出不窮地發生,災難鋪天蓋地地襲來,天空中沒有展翅高飛、昂首放歌的雄鷹,大地上沒有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的愛情,人們“爬行”在遙遠的天際,灰頭土面,忍辱負重,從古代走來,艱難而緩慢地行進在現代。

“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向我們展示的是被苦難折磨的、忍辱負重的人民。

3、“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他們的眼睛緣何干枯,又在期待著怎樣的熱淚?

提示:是因災難痛苦而泣淚成血,還是因苦苦期盼而無因無果?是因瘦弱老邁而目斷神枯,還是因生活赤貧而滿目枯干?

也許是饑餓期待溫飽,也許是動亂期待和平;也許是在黑暗中期待光明,也許是在苦難中期待幸福……總之,一雙干枯的眼睛和一份執著的期待濃縮了人生的無限滄桑和民族的沉痛記憶。在這雙眼睛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力量,一種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種不甘屈辱,奮勇抗爭的力量。

(二)現在就讓我們把鏡頭聚集在一個農夫身上。看看他怎樣承載著祖祖輩輩的希望,怎樣在民族危亡關頭作出自己的選擇。指名學生朗讀二、三節,思考:1、這個農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理解難句:多少朝代在他的身邊升起又降落了,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再一次相信名詞,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

提示:前兩句說明原先過著和他的祖先同樣的寧靜生活;后兩句說明他在革命的感召下,踏上了有死亡威脅的斗爭征途。

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從這些語句看來,這個農夫應該是中華民族的縮影,農夫的出走,昭示著整個民族投入了抗日救亡的洪流。

2、這首詩之所以五十年來一直備受喜愛,是因為它不是簡單的革命浪漫主義,而是真實而深刻地揭示了民族的重負。農夫出走之后,不僅他自己有著死亡的威脅,失去了頂梁柱,他的家庭將會怎樣呢?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著饑餓的煎熬,他的家鄉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3、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三)苦難依舊深重,大地依然貧瘠。然而有了民眾的覺醒,就會有民族強大的希望。請同學們閱讀第四小節前六行,思考:1、這幾句寫的是什么?“一樣的”和“仍”字說明了什么?

提示:傾圮的屋檐,枯槁的樹頂,荒涼的沼澤,悲鳴的烏鴉……這些涂滿感情色彩的意象渲染出一種蕭索、破敗、冷清、凄涼的氛圍。

作者通過“一樣地”和“仍”字反復強調人民的痛苦未改、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學生閱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提示: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里,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郁,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四、總結與延伸

1、小結全詩。

(1)《贊美》一詩的的思想主旨是什么?

《贊美》寫于抗戰最艱苦的敵我“相持階段”,當時的中華民族既背負著歷史積淀的沉重、貧窮和苦難,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覺醒;人民雖然衣衫襤褸,血污浸身,但已在血與火中為擺脫屈辱而戰。作為年輕的詩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時代苦難的同時,也看到了人民的奮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關注社會現實,關心勞苦大眾,熱愛苦難的祖國,熱情贊美奮勇抗爭的人民,這就是《贊美》的思想主旨。

(2)詩中每節都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有怎樣的意味?

運用了反復的手法,構成了詩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贊美的內容。

這個民族雖然歷經磨難、飽經風霜、忍辱負重,但已經覺醒,面對死亡敢于抗爭,而且堅強不屈。反復歌詠“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包含著詩人對一個已經起來的民族的深情禮贊和崇敬。 2、拓展閱讀

閱讀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詩的中節兩節,比較它與《贊美》一詩在立意上的異同。

參考答案:

相同之處:都寫出了“我”與祖國的血肉聯系。

都強調了祖國貧困、落后的悠久歷史;

都揭示了人民的痛苦和民族的希望。

【板書設計】

贊美

穆旦

↗災難深重的祖國

贊美-→忍辱負重的人民

↘逐漸覺醒的民族

【資料卡片】

1、穆旦簡介

穆旦,原名:查良錚,著名詩人和詩歌翻譯家。

祖籍浙江海寧,1918年生于天津。

中學時即開始詩歌創作,17歲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變后隨大學南遷長沙,后又徒步遠行至昆明。

1939年開始系統接觸現代主義英詩、文論,創作發生轉變,并走向成熟。

1940年畢業于西南聯大外文系,留校擔任助教。

1942年從軍,參加入緬抗日,歷經艱險。

1947年參加后來被稱為“九葉詩派”的創作活動。

1949年8月赴美留學,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1953年初回國,任南開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詩歌翻譯。

1958年被指為歷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勞改,停止詩歌創作,堅持翻譯。

1975年恢復詩歌創作。

1977年春節因病去世。

1979年平反。

主要著作有:詩集《探險隊》(1945)、《穆旦詩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詩選》(1986)等,及《歐根?奧涅金》(1957)、《唐璜》(1980)、《英國現代詩選》(1985)等大量譯詩。

2、對部分詩句的理解:

在詩中,一種“喧囂”與他的沉默是對比,一種歌聲與他的行動是對比,一種“動詞”與他的“名詞”是對比。

“在幽深的山谷里最含蓄的悲哀”,寫出了中國百姓深沉靜默的強忍品格;

“在春天和秋天經過他家園的時候”,寫時光又過一年。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著黑暗的茅屋”,用“聚集”顯示出“越來越”的程度,與“不斷加深”的過程;

用“侵蝕著生活的泥土”來表達田園荒蕪直接威脅到生活的可怕的局面。

3、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間兩節:

我是貧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輩輩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飛天”袖間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國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祖國啊!

[《贊美》教案(本站論壇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2.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3.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4.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7.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8.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9.《為學》教學設計教案

10.手指評課稿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