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雅禮中學 徐昌才
葉嘉瑩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詩歌是一種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靈。我想用這句話來評價詩仙李白的詩歌是最恰當不過的了。所謂“生生不息”應該指李白詩中那種張揚個性,揮灑才情,解放心靈,追求自由的活力源源不盡,綿綿不絕;所謂“不死”應該是指李白詩歌的飛揚情思、激情生命和自由意志穿越時空,千古不滅,喚發生機,催生活力。品讀李白游山玩水,縱情自然之作,我們總能強烈地感受到,詩歌字里行間彌漫著一股遠離世俗,高蹈塵外,神游天地,心接萬物的自由空氣。李白的奇思異想和夢幻詩情帶給我們絢麗多彩的審美享受,更讓我們看到了一顆自由奔放,激情飛揚的詩心!下面挑選幾首小詩對此稍加賞析。
唐乾元二年(759年)秋,李白終于從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歸來,抵達岳州,這時,他的族叔刑部侍郎李曄正貶官嶺南,二人在岳州相遇。在此之前,中書舍人賈至,也是李白的一個朋友,被貶到了岳州。同樣的遭遇,相通的心境,三人于是相約共游月下洞庭,李白在這次游湖中寫下了七首詩。其中一首這樣寫道:“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全詩即景發興,幻想生情,塑造了一個泛湖飄流、沐月飛升的主人公形象,表現出詩人心無羈絆,自由自在的人生追求。首句寫景,措語天然,惹人聯想。洞庭勝狀萬千,四時之景各異,此句獨云“秋水”,明點節令,暗示湖水之清澈澄明。“無煙”二字則進一步寫出湖上夜空的清朗--因為秋高氣爽,月白風清,故覺長煙一空,分外光明。全句從水清寫到天清,皓月千里,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空明生輝,給人以人在畫中游,心在空中飛之感。其余三句縱情幻想,發清狂之思,抒自由之情。一想隨浩浩秋水,沐朗朗清輝,泛舟天宇,神游世外。“耐可”,“哪可,安得”之意,用疑問語氣表達詩人心納萬象,神儀自由的浪漫情懷。“直上天”三字下得干脆決絕,看似異想天開,卻真實地反映了詩人超越現實,飄然出世的愿望。二想賒皎皎秋月,訴款款心曲,明月相照,詩心空明。“賒”字有向洞庭乞借之意,擬湖為人,奇幻生趣。八百里洞庭儼然一位大美不言,巨富無形的主人,擁有湖光山色、清風明月等等無價之寶,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與。著一“賒”字,人與自然娓娓對話,靈犀相通。久茹生命不自由之苦楚的詩人正是在這種與自然的深心契談,默會交流中傾訴郁悶,愉悅心靈,從而獲得身心自由。同時,“賒”月入懷,據為己有,可見詩人對月早已心向神往,珍愛有加。“月”寄托了詩人高潔脫俗,自由天真的心性,也折射出詩人對功名富貴,利達榮辱的厭惡和鄙棄。洞庭賒月,只有奇幻浪漫如李白者才想得出,也只有灑脫不羈,天性自由如李白者才配得上。三想泛一葉孤舟,入白云酒家,把酒臨風,賞月抒懷。風清月白的良宵不可無酒,天寬地闊的世界不要收心,那么就狂歌痛飲,醉臥云天吧!李白的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性情在白云明月之間被揮灑得淋漓盡致!
全詩就是這樣借夜游洞庭發感,托清風明月抒懷,無一字不是奇思異想,無一語不是自由心聲。飽嘗流放禁錮之苦的李白,終于在洞庭湖光山色的遼闊天地中找到了渴盼已久的自由。李白高興,我們也高興,除了分享,我們還要獻上衷心的祝福!
李白還有另外一首洞庭詩《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也是抒憤懣,豁胸襟,求自由的抒情絕唱。“劃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全詩自由豪情的抒發主要通過兩次幻想來完成。李白才華橫溢,素有遠大抱負,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發出過“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慨嘆,而到了晚年的李白,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滅,竟至無路可走,數十年的憤懣,一齊涌上心頭。因此,當他碧波泛舟,開懷暢飲之際,放眼望去,傲然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擋住湘水使它不能一瀉千里直奔江海。詩人敏感地意識到,這突兀而立,橫梗眼前的君山就好像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礙,破壞了他的遠大前程,于是他發出了“劃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的奇想。“劃卻”二語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凸顯詩人鏟除不公,踏平坎坷的豪情壯志,也流露出詩人自由生命得以伸張的歡悅欣慰。鏟除君山以后,湘水可以滔滔滾滾無遮無攔的流向天邊,流向自由。氣勢磅礴,境界開闊!湘水之盡情無礙,一往無前,正是詩人生命舒展,高歌猛進的人生態勢的寫照。詩歌三、四兩句寫湖水變酒的奇想,洞庭湖碧波千頃,在詩人醉眼朦朧中變為無限美酒,而且詩人更希望在這無邊佳釀中“醉殺”。不說“陶醉”、“沉醉”,而曰“醉殺”,大有狂歌豪飲,一醉方休之勢,正是詩家快語,酒仙本色。李白何以想入非非,糊話連篇呢?曹操詩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也有詩“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原來他希望用洞庭湖水似的無限美酒來盡情一醉,借以沖去久積于心的愁悶苦痛。如此張狂大膽的幻想,充分展示出詩人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千古愁,萬古憤。而這種如山之憤,似海之愁又釀就了李白的沖天不平之氣,所以詩歌開篇就有削山通流的奇想和奔騰雄邁的氣勢。全詩寫兩種奇想,是醉后清狂語,更是自由豪邁聲,它讓人聯想到:自由的激情,象滾滾東流的江水,奔騰咆哮,一往無前;自由的激情,象撕裂的黑夜的閃電,驚天動地,氣壯山河;自由的激情,象馳騁疆場的駿馬,四足騰空,虎虎生風!李白奔涌不息的一江湘水,寫活了神采飛揚的生命豪情,實在應該為詩人鼓勁加油,吶喊助威才是。
泛舟洞庭,李白可以乘流直上,羽化升空,也可以指手劃足,削平大山,奇思異想溢滿洞庭,彌漫天地;同樣,登臨仙山,李白可以騰云駕霧,漫游仙宮,也可以舉手攬月,揖拜仙人,奇情異彩紛至沓來,層出不窮。《古風》(十五)和《登太白峰》就是很能見出李白自由心靈和奇幻情彩的登覽詩。《古風》(十九)是一首游仙詩,大約作于安祿山攻破洛陽以后,表現了詩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和憂國憂民的感情。全詩是這樣寫的:“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至云臺,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云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前十句描繪了仙山天宇神奇美好的世界。蓮華峰高聳入云,昂首天外,據說山上有仙人居住,李白吉祥好運,登山遇見了兩位仙人,一是明星仙女(“明星”本是華山玉女名,但字面了又給人以天上明星的錯覺)。她披著潔白如雪的霓裳,拖著柔軟寬廣的長帶,纖纖玉手,捧著艷艷芙蓉,步履輕盈,笑意融融,騰云駕霧,御風而行,李白緊隨其后,漫游云天。另一位仙人是衛叔卿。李白隨美麗的玉女來到華山云臺峰,拜見仙人衛叔卿并與之駕鴻雁游紫冥。據《神仙傳》載,衛叔卿曾乘云車,駕白鹿去見漢武帝,以為皇帝好道,見之必加優禮。但皇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飄然離去。這里用衛叔卿的故事暗合李白的遭遇。天寶初年,詩人也曾懷著匡世濟民的宏圖進入帝闕,而終未被玄宗所重用,三年后遭讒離京。詩人引衛叔卿為同調,在飄緲神仙的外衣之下裹藏不為世用的遺恨。兩位仙人的出現讓李白看到了一個潔凈美好,光明自由的天地,這正是他渴盼已久,求之難得了理想世界的曲折反映。詩歌后四句描繪血腥污穢的人間。正當詩人恍惚間與衛叔卿一同飛翔在太空之上的時候,他低頭看到了被胡兵占據的洛陽一帶,人民慘遭屠戮,流血遍野,而逆臣安祿山及其部屬卻衣冠簪纓,坐了朝廷。社會的動亂驚破了詩人幻想超脫現實的美夢,使他猛然從神仙幻境折回,轉而面對戰亂的慘象。全詩通過仙境和現實的對比,流露出詩人關切現實,憂國憂民的情懷,更揭示出詩人遠離污穢,超脫現實,投奔自由,神往仙界的美好理想。
李白的登覽詩,充分體現了詩仙的性格。現實世界無論如何完整,總有缺憾;經驗所把握的空間無論如何廣大,總嫌不夠,詩仙每游一處名山,總想從道人的煙靄,或佛像的笑容里,尋出一條通天的秘道,或者干脆做夢,夢見仙人羽衣持節,乘青龍白虎車,迎接詩人升入天界,因此他愛山,愛的是仙山,執著地期待著仙人相招。如《夢游天姥吟留別》:“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洞天福地,青冥浩蕩,深不見底;亭臺樓閣,日月朗照,閃閃發光。神仙們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紛紛而來,列隊歡迎詩人。這是一場壯麗輝煌,光耀奪目的神仙盛會,李白儼然就是一位仙人,高蹈云端,神游仙宮 ,目遇異彩,耳聞仙樂,好不開心,好不自在!一場夢搭起了由現實通往理想世界的長橋,橋上,我們看到李白在飛升,李白在超越,李白在追求生命的無限自由!
晚唐詩人皮日休曾這樣評價李白詩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其實,豈止是語言想落天外,驚天動地?透過這些出神入化,石破天驚的語言,我們更看到了詩人天馬行空,隨心所欲的生命自由,本文所析泛舟洞庭,登覽仙山的名作即為明證。
(長沙市雅禮中學徐昌才410007郵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郵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泛湖游山天地心--李白詩歌自由精神例析(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李白詩歌賞析
2.有關李白的詩歌
3.李白詩歌的風格
4.李白的詩歌風格
5.李白的詩歌故事
9.李白的將進酒詩歌
10.關于李白的詩歌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