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①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②,霜重鼓寒聲不起。
輾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③為君死。
【注釋】
①雁門大守行: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古雁門郡,占有今山西西北部
之地。
②易水:在今河北易縣。
③玉龍:指劍。
【評析】
李賀的不少詩向稱難解,這一首解者紛紜,卻莫衷一是。對于詩意的理解也異常分歧。
這首短詩,后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斗有關。但前四句 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確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于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 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 有內在聯系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后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后四句, 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后四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 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征,如“紅旗半卷出轅門” 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么,“臨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斗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云”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征意義。“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征我軍而是象征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云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云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系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于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于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象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里,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后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筑臺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臺為“黃金臺”。“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臺”,是求賢若渴的象征。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臺”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先給注釋:
雁門郡即今山西寧武北部,朔縣南部。大同東部。北部等地。太守,官名,郡首長。
《樂府詩集》有《雁門太守行》,乃相和歌瑟調三十八曲之一。這首詩是擬古樂府詩。
黑云:《晉書》中解:“(凡堅城之上有 黑云如屋,名曰軍精)。
角:軍中所吹之器,如現在的喇叭。
(塞土燕脂凝夜紫,)《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
{本人在這里感覺。“燕脂”估計是別字。應該是“胭脂”個人觀點是這樣的。因為為了襯托后面的“夜紫”兩字。先把顏色給鋪墊出來。“胭脂”是紅的。所以紅中之紫更為觸目驚心。又加上“胭脂”的顏色如血一般。放在更顯戰況之激烈。血流成河,加上天氣的寒冷,在夜里更加恐怖。在加上夜色的黑暗。更具感染力。但也未必是我的觀點正確。}
易水:《史記正義》里記載“易水出易州易縣,東流過幽州歸義縣東,與滹沱河合”
《漢書李陵傳》:“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不起)二字本于此,不過
《漢書》是指鼓舞不起士氣,這里是指鼓聲低沉不響。
黃金臺:《上古郡國圖經》“黃金臺在易水東南十八里,燕昭王(姬平)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之士。”
玉龍:指劍。
疏解如下:
首兩句說黑云高壓城上,城像力量就要被摧毀一般,云隙中射出的陽光,照在戰士們的盔甲上,閃現出一片金鱗,這是描繪敵兵壓境,危城將破的情景。三四兩句中,(角聲滿天)是說日間的鏖戰,(燕脂夜紫)是說戰血夜凝,是描寫激戰后的光景,五六兩句是形容撤退時,軍旗半卷,鼓聲不揚。結尾兩句是表面寸土必爭,奮死抗敵,以盡忠報國之意。
這首詩意境非常蒼涼,語氣非常悲壯,很像(屈原)《九歌》中的《國殤》。杜牧說賀詩是(騷之苗裔),所見甚確,集中像這一類的詩實在都是胎息《楚辭》,而很能得其神韻和義理的。
當時的情況是唐王朝御敵出征的詩篇,大兵壓境,敵眾我寡,戰爭十分艱苦,但是唐王朝的將士們毫不畏懼,表現了一種為國效死,凜然無畏的精神。
首二句寫出征場面,黑云一詞有兩個意思。一是天氣狀況,一是喻敵兵之眾,“壓城城欲催”狀塞上軍情緊急,無疑也是“羽檄”的內容,正因為如此,唐王朝才火速派兵出征。
結尾兩句是寫將士們的豪情壯志,無處不透著人氣節中的忠于國家的豪邁。
此詩中造語濃艷,如“黑,燕脂,紫,紅,金,”等,極力渲染氛圍,詩人在用韻上也很講究,首先用平聲,表現一種昂揚氣概,然后轉仄聲,調子低沉,富于變化,正如沈德潛所說:“字字錘煉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唐詩別裁集》李賀見韓愈時把此詩放在首篇。(張固《幽閑鼓吹》)由此可見李賀對此詩的珍愛。
我喜歡李賀的詩。可以說到了入迷的程度,但我喜歡他的原因在于他的詩承襲了《楚辭》的風骨,更喜歡他的命題,命意,命辭皆是深刺當時當世之弊,藏哀憤孤激之思于片章短句之間。
李賀詩開中晚唐惟美主義的傾向,李賀詩中,用字濃麗,沉郁,奇險,凄清,冷艷,擅用比興,象征,隱刺,反襯等手法。晚唐杜牧曾在李賀死后十五年做序。摘部分序言如下。
云煙連綿,不足為其態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
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風墻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
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
李賀《雁門太守行》首句云:“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摭言》謂賀以詩卷謁韓退之,韓暑臥方倦,欲使閽人辭之。開其詩卷,首乃《雁門太守行》,讀而奇之,乃束帶出見。宋王介甫云:“此兒誤矣!方黑云壓城時,豈有向日之甲光也?”或問此詩韓、王二公去取不同,誰是?予曰:“宋老頭巾不知詩。凡兵圍城,必有怪云變氣。昔人賦鴻門,有‘東龍白日西龍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鳳之變,居圍城中,見日暈兩重,黑云如蛟在其側。始信賀之詩善狀物也。”(楊慎)
[李賀《雁門太守行》賞析]相關文章:
1.雁門太守行教案
3.李賀作詩閱讀答案
6.英語美文賞析
7.美在金秋賞析
8.蟬原文翻譯及賞析
10.詩經《關雎》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