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若秋
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究竟要闡述一個什么道理?有人以為它要告訴我們審美的觀點,那么審美觀點是什么呢?他們的回答是“崇尚自然美”。那么,作者是否真的“崇尚自然美”,認為自然美是最美的呢?讓我們看看第七到第九段文章,“他們觀察之仔細,不禁讓人驚訝”“但我深深理解宗達高尚的寫實精神”“于是,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等句子中,我們能體會到的應該是作者對藝術美的無比崇尚,而且是超過對自然美的崇尚。
“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卻不怎么留心欣賞真的花”,這是評論一般人只欣賞藝術(畫)的美,不善于仔細觀察自然(真花)美這種普遍現象。聯系上文“今天的小說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樣,一般都不怎么認真觀察自然。”顯然作者的主要目的是在批評“不怎么認真觀察自然”。接著,第七段舉了李迪、錢瞬舉、宗達、光琳、御舟等人的畫,說“許多時候我們從他們描繪的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舉羅丹、瑪伊約爾的畫,說“他們觀察之仔細,不禁讓人驚訝”。作者是贊嘆他們的藝術(畫)反映了真實的自然美,贊嘆他們的仔細觀察,并不是崇尚自然美。第八段舉宗達畫的小狗,從“我深深理解宗達高尚的斜視精神”一句,就可以知道,作者佩服的仍然是宗達通過仔細觀察能夠反映自然美的精神。第九段“ 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的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的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一句 其實也是贊揚他們的藝術作品是自然美的真實反映。這三段內容的表述都不是“崇尚自然美".,而是說真正好的藝術作品是自然美的反映,而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離不開仔細觀察。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前面的文章。
《花未眠》的第一二段是引子,“發現花未眠”,大吃一驚,引發作者許多感觸。
第三至第五段,寫的是作者發現“花未眠”時的第一個感觸。其中第一個表明觀點的句子是“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接著,論述了兩個理由:其一因為“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還有就是因為人生是短暫的,這一點首先用“一朵花很美,那么我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來表達,然后引用了畫家雷諾阿和米開朗羅琪的話來論證。其二(第五段)因為感受美的能力“是需要反復陶冶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就是說感受美是需要遇到一定的機緣。
所以, 這幾段的的主要觀點應該是因為人生的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所以必須抓住每一個感受美的機緣。
緊接著文章的第六到第九段,寫的是作者發現”花未眠“后的第二個感觸。第六段表述的觀點應該從"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與這同樣的花自然開放的時候,我會這樣仔細凝視它嗎?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擺在壁龕里,我才凝神注視它"這個起首的句子、表明自己觀點的句子中去找。下面著重評論的是一般人只欣賞藝術(畫)的美,不善于仔細觀察自然(真花)美這種現象。接著在第七到第九段舉了許多真正的藝術作品為例,說明真正的藝術作品是自然美的真實反映,而藝術作品要真正做到反映自然美,藝術家就必須做到仔細觀察,即“凝神注視”。所謂"凝神注視"包括仔細觀看,認真思考。
第十段“嵐山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說明仔細觀察也需要有機緣。這還是緊緊扣住第五段的感受美是需要遇到一定的機緣。
確實,一個人感受美是需要許多條件的:諸如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環境,一定的心情下,才能"凝神注視",即仔細觀看,認真思考。
所以,我認為,川端康成的這篇文章反復強調“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其主旨是通過自己發現花未眠時一系列感觸的敘述,對羅丹的“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一名言進行了具體闡述,告誡每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美術家和文學家),應該珍惜任何一個感受美的機緣,仔細觀察周圍事物, 才能創造出表現真美的藝術作品。
作者郵箱: wangjing08092002@yahoo.com.cn
[珍惜觀察機緣,創造藝術真美--重讀《花未眠》的主旨(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花未眠讀后感
2.梔子花觀察日記
3.蘭花觀察日記
8.玫瑰花觀察日記
9.桃花觀察日記范文
10.鳳仙花連續觀察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