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他們的故鄉在遠方(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10-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長沙市雅禮中學 徐昌才

哲學家說,生命的本質其實就是心靈無始無終的漂泊。對唐代詩人而言,這種漂泊具有更豐富的形而下的意義。鳥倦歸巢,葉落歸根。浪跡天涯的游子,即使走遍千山萬水,也總忘不了故園親情;宦海沉浮的官員,即使做到白衣卿相,也總忘不了父老鄉親;南征北戰的士兵,即使殺得昏天暗地,也總忘不了兒女妻室……鄉愁是一根長長的絲線,連接著大地和藍天,背井離鄉的人們就像那漂泊云天的風箏,飛得再高再遠,也飛不出故鄉的懷抱。在氣象萬千、爛若星河的唐詩里面,思鄉詩作占有顯而易見的比例,大致說來,有以下三類:

(一)遷客懷鄉之作。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文人游學四方,謀取功名或遭讒被貶,流放蠻荒,往往容易生出功名不遂,人生無常之感,而這種感情一旦和思鄉之情交織起來,就是形成一種雙重的憂傷。唐代詩人常常把這種愁緒訴諸筆端。初唐詩人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即為典型例子。“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詩歌描寫的是江南早春明麗鮮艷的景色。海日東升,云霞燦爛,天地為之生輝,心胸為之開闊;梅花綻放,柳葉翩翩,春意因之明媚,心情因之歡快。惠風和暢,天朗氣清,黃鳥歡飛,浮蘋轉綠。如此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江南景色,理當引發詩人的勃勃興致,可是,詩歌首聯“偏驚”,尾聯哀傷,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此時詩人已經宦游近二十年,仍在江陰縣做一個小官,其郁郁不得志是可想而知的。在這樣一種心境下,即使“東方風來滿眼春”,也只能更加引起詩人對中原故土春色的思念。樂景襯哀情,江南美景更反襯出詩人對故園鄉土的思慕之情。江南春色再美也不屬于詩人,詩人的故鄉遠在千里迢迢的中原啊!

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則把遷客的憂憤表現得更加蒼涼。“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詩歌寫詩人與朋友同游黃鶴樓聽笛聲悠悠之事,抒發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西漢賈誼,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以“附逆”之罪流放夜郎,詩人引賈誼為同調,抒無辜受害的千古憤懣。但政治上的打擊,并沒有使詩人忘懷國事。“西望長安”表明詩人關心國運,眷戀朝廷。然而,長安遠在天涯,萬里迢迢,留給詩人的只能是望而不見,遠而不及的惆悵和落寞。一曲《梅花落》,笛聲悠悠,情調凄凄,詩人仿佛覺得五日的江城寒風瑟瑟,梅花滿天。“西望”的動作和“蒼涼”的想象,傳神地表達出詩人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之苦。

(二)游子思鄉之作。書劍飄零,游山玩水,是唐代文人的一項重要生活內容,很多大詩人都有過這種經歷。暢游天下,固然可以快意人生,但是思鄉陰霾也時時襲涌心頭。盛唐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就是這種思鄉哀愁的淡淡體現。“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去?歸雁洛陽邊。”詩題中的“北固山”,在今江蘇丹徒縣北長江沿岸,而作者的家鄉在洛陽,他旅行到此,時值殘夜,觀景而思鄉,情富于景中。山路迢迢,綠水悠悠,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殘夜還未消退,紅日民經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顯然,這是一個晴明開闊、春意萌動的世界。一群北歸的大雁掠過晴空,引起了詩人的聯想: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全篇在明朗歡快的景色中涂抹了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堪稱游子思鄉的經典。相比之下,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所傳達的羈旅愁緒就很是凄切:“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新愁。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日暮時分,江水蒙蒙,該是眾鳥投林,牛羊下山的時刻了,詩人卻孤舟獨泊,滿懷愁緒。曠野蒼茫,遠處的天空似乎比樹梢還要低;江水清澈,水中的明月似乎只它與人親近。寥寥數語,真切自然,讀來凄婉動人。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紛至沓來,涌出上詩人心頭,融化在空曠寂寥的天地之中。

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則寫出了戰亂憂患中的鄉思離愁:“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詩歌先描繪一幅邊塞秋天的荒涼圖景:白天,戍鼓陣陣,戰事頻仍,道路為之阻隔;孤雁哀鳴,秋風瑟瑟,天空因之寂寥。夜晚,白露為霜,令人頓生寒意;明月孤懸,叫人倍感冷清。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戍鼓、孤雁、秋霜、冷月,這些凄清冷寂的意象無一不傳達出一種悲涼感傷的氛圍。正是在這樣一種感時傷亂的氛圍中,詩人想起了自己的兄弟:骨肉離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干戈未止,音書斷絕。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急不安,后面四句詩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杜甫的鄉思可以說是唐代思鄉詩中最沉重、最凄慘的,因為它融合了詩人顛沛流離的艱辛,國難家憂的苦痛和骨肉離散的焦急,梁啟超說杜甫是“情圣”看來一點也不為過啊!

(三)征人望鄉之作。外有征夫,內有思婦,征夫思婦,相思無限,演澤出一曲曲凄楚、哀怨、動人肺腑的人生悲歌。最有名的作品當推中唐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詩歌前兩句寫景,勾畫出了典型的邊塞苦寒景象。登絕塞之孤城,對清冷之月色,望烽火之高臺,沙明疑雪,月寒訝霜,正是塞外特有的荒涼、凄清之景。第三句繪聲,笛聲吹奏,其音凄絕。結句抒情,以一“盡”字渲染,益見征人歸思之濃。全詩繪聲繪色,情景相生,化悲壯之聲為哀怨之音,寫盡了戍邊將士的思鄉愁苦。和征人思鄉相對應的就是少婦懷人。唐代王昌齡的《閨怨》比較有名。“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歌寫一位少婦,被一個明媚的春日哄動了蟄藏一冬的熱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登上樓頭,忽然看見路頭的青青楊柳,心里產生了微妙的情感變化:在這樣明媚的春天,自己竟然獨守空房,與丈夫天各一方;更恐怖的是,她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我的青春是不是和這楊柳一樣黃了又青呢?早知如此,當初又何必讓丈夫從軍邊塞,想立功封侯呢?全詩以一個細節傳達了少婦痛徹心肺的悔恨奧喪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唐詩中這類征人思婦鄉思之作,往往還帶有反對戰爭,向往和平和意思。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很能說明問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搗衣”指思婦為征夫趕制寒衣。千家萬戶,夜以繼日,匆忙搗衣;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含情。皓月清輝,瑟瑟秋風,寫盡了征夫思婦的思念之苦。結尾兩句直抒胸臆,點明黎民百姓向往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晚唐詩人陳陶的《隴西行》則把這種反戰情緒表現得格外動人。“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在一場激烈悲壯的戰斗之后,丈夫不幸戰死,而不知情的妻子夢中仍然出現已成白骨丈夫的身影,“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里人”形成鮮明強烈的對比,有驚心動魄的悲劇效果。

(長沙市雅禮中學徐昌才410007郵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郵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他們的故鄉在遠方(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故鄉在遠方試題及答案

2.故鄉在遠方閱讀答案

3.《故鄉》課件

4.大海啊故鄉教案

5.故鄉教學課件

6.故鄉摘抄好詞

7.飄雪的故鄉美文

8.故鄉的閱讀答案

9.憶故鄉甜蜜的中秋

10.故鄉的冬天優美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