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時評:北京人憑什么上北大清華?

發布時間:2016-7-2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時評:北京人憑什么上北大清華?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7月22日 12:54:59  來源:新京報

引言

某日,某社區論壇兩個高中畢業生聊天,北京人說:“我們班有六成的同學考進了北大、清華”。福建人說:“按北京的錄取標準,我們全校除一個傻子外都應該進北大、清華。”

目前高考招生,除上海外,全國均采用統一的考試時間,統一的評分標準,但卻沒有統一的錄取分數線。今年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下來了,令人吃驚的是,第一批本科的山東的錄取分數線居然比北京高上140分!高考總分才750分,高了近1/5!

  一、有一種標準是如此不公

以2004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第一批院校分數線為例,天津:文科,520分,理科,495分;北京:文科,462,理科,469分;河南:文科,599,理科,589分,懸殊十分明顯(5月26日新華網)。再從錄取率看,2000年上海的毛入學率為37%,四川只有9%,上海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四川青年的4倍。2005年,上海錄取比例接近八成(6月2日《東方早報》),而安徽也僅僅是三四成,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

北大校門跪求名師

從這組對比可以發現,在某些省無論文理科連專科都上不了的學生,在北京卻可以上重點大學!這難道公平嗎?一樣的學生,一樣的高考,一樣的成績,僅因為籍貫不同,有的上了重點大學,有的卻名落孫山,命運迥異,不正是對一些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權利的侵犯和踐踏嗎?

有一個年輕作家這樣說:“我就這樣成了高考流水線上的畸形產品,我的高考分數并不低。在北京,足可進軍水木清華,可我現在卻只能在這樣一個三類學校里發我的牢騷。這千刀萬剮的高考,這罪惡的制度廢了多少偉岸的天才,養了多少低能的廢物。還在分數上將人分為三六九等。這是什么世道。天子腳下的那些蠢才竟然體直氣壯的說什么綜合素質而進了中國的最高學府。”

同一個國家,一樣的試卷,一樣的時間,卻有不一樣的標準。如果說對西部邊窮那些地區從綜合因素方面考慮尚可理解外,可北京上海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教育資源,物質條件各方面均占有優勢的地方還要剝奪其它省份的入學名額。只能說除了為富不仁強取豪奪之外,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詞語。不實行全國統考的制度也罷了,既然實行了,那就只能以分數作為唯一的標準。如果不是,那統考有什么意義。美國大學的聯考制相對來說不是公平,嚴謹,符合人性得多。如果分數不是標準,那權力,錢財,名望自然成了標準。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考的現行體制已經遠遠比不上古代的科舉考試,當年太宗李世民推行科舉后很得意的說了一句話: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后來有思想者說這只不過是這蓋世梟雄利用科舉來維護其統治而已。這也許說得沒錯,但這有什么關系呢?相比于九品中正制的老子公爵兒伯爵來說,不知進步了多少倍。英明如太宗者當然知道科舉不可能網羅所有英雄,但他為所有英雄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平臺,讓天下英雄無話可說。有本事的你自己爭此功名去,我的標準沒有對任何人岐視。所以,有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有了唐詩這樣不可逾越的文化高峰。就因為,它的標準是統一的。而高考的標準呢?那不是標準,不一樣就不是標準。

大學生中流傳一段北京考生與福建考生之間的對話頗能說明問題:有一北京重點中學的考生與福建某重點中學的考生聊天,北京人炫耀:我們班有六成的同學考進了北大、清華。福建人對應:按北京的錄取標準,我們全校應該進北大、清華。

清華北大和世界一流有天壤之別?

這種高考錄取體制,嚴重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權利。平等權是一項收到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公民可以平等的享受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可以平等的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還規定:“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高等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雖不能人人享有,但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不應該被剝奪。

農村的考生受教育的條件本來就差,大多數學生小學沒有條件學習外語,到了初中勉強開了英語課,教師水平跟大城市或發達地區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到他們參加高考里,還要比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上等公民多高幾十分(今年是140分)才能上大學。有人說農村人高分低能,且不知那些低分高能者高在哪里?

二、有一種人叫北京人

不論按總人口,還是考生總數計算,北京占有的名牌大學錄取名額,和熱門專業的比例,都高得離譜。北京人說清華北大等高校是由北京投資的,故優先招收北京人。笑話!大概把非北京的中國人都當傻子,北京人有教育部撐腰,憑一句話就能堵住大家的嘴?清華靠庚子賠款發展起來,庚子賠款都是北京市政府出的嗎?國民黨建都南京后,將中央大學設為中央學府,正式取代北京大學的地位,并一度撤銷北京大學(也許北大學生不知道北大曾經亡校)。結果呢,失去中央學府地位的北京大學從此一蹶不振,直到52年才時來運轉。建政后,將北大清華列為重中之重,與外地重點大學的差距越拉越大,造成現在兩校師資和招生的絕對優勢。這些都說明了什么?說明清華北大從來就離不開全國的支持,而沒有中央政府重點支持的高校,發展都比較艱難。清華北大有現在的地位和設施,靠北京市政府投資,行嗎?既然清華北大不是北京養的(養不起),既然清華北大占用了那么多納稅人的貢獻,就應該公攬全國英才,小小的北京市哪有理由要占1/6的名額?清華北大建在北京,那又要怎樣?中央政府也建在北京,就能要求北京人在中央政治局占1/6名額嗎?

平等自由民主象征

有人說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等,也是教育部高校,招本地學生更多。在北京的部委高校多,卻招那么多北京人,其他省的名額那么少,他們還能去哪里?且不說當地政府對這些高校的投資各占多大比例,北京從國家獲得的資金已多得無法計算了,如果這些錢留在各個省建設自己的家園,其他省的狀況不會比北京差多少,也不會有多少人在乎北京的。“有貢獻無回報“的現狀尚未改變,怪不得大家要反對。

北京市的很多部委高校,主要也是由中央投資支持,要不北京哪來那么多’211工程高校’?北京市政府對高等教育投資不少,可大部份投資都給了北京市屬高校,如北京工業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甚至北京聯合大學。否則北京工業大學這樣一所在北京不入流的大學,憑什么進’211’?如何為解決北京學生的受高等教育的問題,北京學生都去這幾所北京市重點投資的高校,分數再低,全國人民也沒多大意見。可北京人的成績明明比外地學生低上百分,也搶著進中央政府重點投資的高校,享受好的教學條件,誰會答應?

有人拿美國的州立大學來作幌子,說什么州立大學也多招本地學生,中國也該如此。在美國,只有法盲才這么說!凡看過美國大學招生手冊的人,應該注意到了,不論公立私立大學,在最末總會出現Equity之類的詞匯,強調本校招生時對種族,性別,年齡,殘疾,家庭背景各異的學生一視同仁。為什么美國大學都寫這段話?怕有歧視的嫌疑,萬一惹上大官司,會把家底賠光!如果有人請律師,找統計學專家查出某大學的招生結果與學生的種族和家庭背景有直接的因果聯系,招生歧視的證據成立,大學就會因為搞歧視而被迫向受害學生賠償。美國律師收入高,可不是白拿錢的。

從北大的世界一流看中國大學建設

美國州立大學不搞地方歧視,對各地學生有同樣的錄取標準,為什么本州學生多呢?原因是,州立大學由本州政府資助,錢來自于本州納稅人,所以本州學生如果被錄取(這是前提),可以減免學費。而去外州上大學,由于不給當地納稅,就不會獲得這種優惠。想省錢的,在本地讀州立大學;愿意多掏錢的,可以去外地上學,仍然與當地學生有同等錄取機會。由于這個經杠桿的作用,才使得州立大學的本地學生多,美國大學根本就不會對本地學生降低錄取標準!如此,本地居民確實享受經濟上的優惠,而各地來的學生在錄取時有平等機會。納稅人陶錢養活州政府,可沒有權力要求州政府去歧視外地的美國人,因為美國憲法不是擺看的。這樣既保證了美國公民人權平等,又實現了誰出錢誰受益的成本效益原則,公平合理。至少在大學招生這方面,不得不佩服美國的民主法制和經濟原則。中國早已經實行高學費上大學了,就業也是雙向選擇了,用經濟杠桿來調節本地和非本地學生比例,是行得通的。沒必要繼續用戶口這種原始低效,很不人道的辦法了。誰有才能,不管哪里人,就該上最好的大學,借錢也要讀;外地學生,如果能低學費上本地最好的大學,不會傾家蕩產去北京上學的(除非被更好的大學錄取)。

在清華北大和其他部委高校,計算機,電子,自動化,金融,臨床醫學,等等熱門專業,招收北京學生的比例都非常高。而象核物理,核工程,地質,等等冷門專業,卻愿意多招外地學生。難道北京培養的“高素質“學生,不適合學習國家非常需要的專業,不適宜在國防部門就業?把這個重任交給“高分低能“的外地學生,中國的國家安全不會受影響嗎?如果說這還不是赤裸裸的歧視,那只能說“司馬昭之心“了。

現在,每年有3%的北京考生有機會被清華北大錄取。如果考生人數多的省份也有這么高的比例,那將是驚人的錄取名額。我們都在中國,受同樣的法律保護,都對國家有貢獻,應當機會均等,有相近的比例。如果說不合理,那就是說,相對于于全國的水平,北京占有的比例不合理。不合理為什么能存在,那是因為全國很多省的人民犧牲了自己的利益,才維持了北京的高錄取比例。很多省的高等教育不發達,與這種分配不公有關,也就是說北京市民作為事實上的受益者,應該對此承擔道義責任,不應該想方設法維持這種不道德的既得利益。

北大學子眼中的“校園潛規則”

按某些北京人的邏輯,北京搞素質教育,分數低但素質高,多錄取是應該的。說北京的學生素質高,也不先看看清華北大的教授都從哪里來的,北京出了幾個可稱民族脊梁的人物?說那種話的人連因果邏輯都沒搞清楚,如果這代表北京素質教育的水平,北京就比教育相對發達的省差太多了。如果全國每個省都有3%的考生有機會被清華北大錄取,有一半考生能上重點大學,那全國各地的中學教師就不必把高考看太重,會馬上鼓勵自己的學生去學畫畫,學唱歌,學跳舞,學下棋,學寫小說……反過來,把清華北大在北京的錄取名額降到1/30,北京學生還有幾個能考上這兩校?把北京的重點大學錄取名額減一半,北京的中學還有閑心搞素質教育嗎?只怕北京學生,老師和家長,哭爹叫娘都來不及吧。有什么好哭的,沒見過世面,全國各省不都如此嗎?

全國統一高考,統一閱卷,統一錄取,都以高考成績為標準,高分退擋要有正當理由,這么強調全國統一和分數,不就為了全國公平嘛!北京人對內仍然按分錄取,分越高的上越好的大學和專業,對外怎么成了分數低的應該先上大學。由此可見,衡量北京學生和非北京學生,實際上采用了雙重標準。其他省的學生憑高考成績上大學,不看是否能說回道。北京的學生應該上大學,因為他們接受素質教育,社會活動能力強,所以高考分數比外地低100分可以不考慮。我看,連西方的人權組織在搞雙重標準時,也沒這么厚的臉皮。北京市的教育條件,與南京,武漢,長沙、成都,杭州的差距,有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大嗎?說農村學生知識面有限看起來有理,難道這些外地大城市的學生也沒摸過電腦,沒上過網,沒跟外國人說過話嗎?這些城市的學生素質(按北京的標準)再高,也要憑高考成績上大學,憑什么他們上好大學也要比北京學生高五六十分。憑什么他們不能像北京學生一樣輕松上清華北大?

說北京學生聰明,這一條理由恐怕也站不住腳。能在國際奧賽上得獎的中學生都很聰明,只會讀死書的人做不到,素質一般的人做不到,沒人能否認吧,反正清華北大搶著要。最近三年,僅湖南學生就獲得10金4銀,而江蘇,上海,福建和湖北的獎牌數也都在6枚以上,北京不少重點中學每年有幾十上百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卻總共只有3枚獎牌,差距不是一般啊。上海很多方面與北京類似,奧賽獎牌仍然比北京多不少,說明什么?如果說奧賽獎牌不代表整體教育水平,多了也不是壞事吧,特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面,北京最好的中學也把奧賽獲獎當作學校榮譽,怎么不多拿幾塊?湖南,江蘇,福建和湖北四省的考生總數是北京的20倍,而分配給這四省的清華北大招生名額總數僅僅相當于北京一個市。是因為北京學生比這些省學生的素質高。可是,這四省奧賽獎牌總數是北京的10倍以上,北京接受最好的教育,素質最高的學生卻幾乎拿不到獎牌!

由于錄取分數不同,造成了在許多省份落榜的考生,用賄賂的手法將戶籍調到北京,就可以輕松考入北京重點大學,原本在湖北、福建、湖南、山東只能進入一般本科院校的考生,換一個北京戶籍就可以進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

  三、有一種力量是如此強大

這種力量可以公然對抗民意,能在眾人的唾棄聲數年來“巍然屹立”。給人的感覺頗有幾份“敵軍圍困千萬重,我獨巋然不動”的氣魄,但這并不能給人帶來一種孤獨的悲壯美,相反讓人感覺到是死不悔改與令人惡心的頑固――頗有點像東亞的某位國家元首。

同時可以肯定,這種絕對多數的民意決不會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多數人暴政”,因為它只是一種軟性的文明行為,要求的只是得到一種普遍意義上的公平,并不會從精神或肉體上對少數人有極殘忍的戕害。

既然如此,以各種理由維護現行高考體制的力量為什么如此強大。這并不要他們的命!只是把一種即不公平也不合理的制度送上“斷頭臺”而已。

清華本科生平均水平已超過哈佛

這股力量也許也覺得分數的不統一的確對一些省份的學子造成了不公。但他們內心肯定是在得意的笑:誰叫你們不生在天子腳下。當然像他們這樣的“社會精英”,并把握著話語權力政治權力的即得利益者,也應該保持一種得勝者的“紳士”風度,并找出一些理由來為自己辨護,這并不奇怪,歷史上所有頑固的“保守勢力”,為了維護其私利都是同一副嘴臉。他們的理由無非是:納稅人對當地做出了貢獻,高考應該對當地納稅人給予照顧;因為貧困、教育落后,而不是因為智力異常,導致老少邊地區分數線低,所以也應該對老少邊地區給予照顧;因為我們實行的素質教育而有些省份卻推行應試教育,盡管在分數上無法相提并論但在綜合素質方面我們更勝一籌……

所有的這些“理由”其實都可以不屑一顧,因為有更多的“反理由”比些理由更具說服力得多,是的,納稅人的確應該給予照顧,但北大難道是北京人的北大,清華是紫禁城的清華?老少邊窮的確需要關愛但北京難道還沒跨過“溫飽線”?不必對這些理由一一辨駁。因為道理大家都明白,少數人的公平就是不公平。可為什么,制造這種不公平的力量為什么強大到如此不可撼動?

在這里用一句俗語也許可以作出解釋:到了北京,才知道什么官大。

北京城有多少官啊!其子女誰不想在北京城接受北大清華人大的教育,這種默契的聯合是多么的強大。

稍微改動一下茨威格的一句名言:不受限制的權力,是力量之本原。茨威格的原話是:不受限制的思想,是力量的本原。

  四、有一種制度是如此無恥

有這樣一種制度:它一臉莊嚴的說考試面前人人平等,表情肅穆的號稱分數決定一切,并很原則性似的在六月上旬的三天時間里(原來這個月份被人們稱為“黑色七月”)給千萬考生一份同樣的試卷,并動用全國之力盡量保證改卷的程序公正,所以的這些表演都讓人覺得這項系統工程近乎神圣。在最后錄取的時候它開始原形畢露:你是金人,你是南人,你是北方南人。所以你只配分得多少名額。它只差一點像痞子一樣滿眼壞笑:我是說過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可你并不知道名額面前并非人人平均。

這就是我們所制定的現行高考制度,對“憲法賦予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之公然挑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九條第三十六條立法肆意凌辱。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三十六條: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

這是誰制定的制度,它的缺陷是如此明顯:不是保證招生錄取的機會均等,以能力為本位,人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是設置多個錄取標準。多年來,那么多專家的建議,難道就真找不出一種比現行體制的更為完善的制度出來。即使找不出更完善的,我們也只要最公平的。

教育政策專家勞凱聲教授說,不同地區不同分數線,是一種典型的計劃體制的做法,越來越受質疑。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已經打破了教育領域原有的社會關系和利益格局,人們在要求享有一種更高水平、更公平的教育,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更公平、更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在最大限度地追求教育機會分配的社會公平上,政府責無旁貸。

說白了,這種制度仍然是那些握有話語權力與行政權力的人士泡制出來的。他們在某些場面當然需要冠冕堂皇一副憂國憂民鐵面無私相,但真正在涉及到個人與家庭利益時,什么“憲法尊嚴”“法律準則”“公平公正”都可以拋至一邊。兒子能不能上清華才是至關重要的,也許三十年之后就能“領袖”這個泱泱大國,即使不能,但像他們一樣能夠存在于“上流社會”,對他們來說,這才是最為重要的事件。

  小編插話:高考,現在已經成了我們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高考過后,進入大學那就是天堂;高考落榜,那簡直就是地獄;如果被名牌大學錄取,那時的心情……不可言表。北京的大學錄取北京的孩子分數低,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其實,我們考本省的大學,無論是一本還是二本,也都有這種情況存在。只是北大、清華一直是無數中國學子心中的圣地,誰不想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下,獲得和自己水平、自己的付出相符的東西呢!你對這種情況有什么看法嗎?

[時評:北京人憑什么上北大清華?]相關文章:

1.高考勵志美文:你憑什么上北大清華

2.溝通沒做好,你憑什么怪孩子不聽話

3.勵志文章:你憑什么會成功

4.上開頭的成語

5.六上語文試題及答案

6.紙上談兵造句

7.池上教學課件

8.二上數學認識時間課件

9.五上數學課件

10.上酒的禮儀常識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