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縣古爐中學
頂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修辭。它是用前一句的結尾做后一句的開頭,使鄰接的兩個句子上遞下接、首尾蟬聯。在古詩文中使用甚多,現代文中也被廣泛使用。下面以中學課本中的例句為例,對“頂真”的作用作一番淺析。
使句子承接緊密,流麗婉轉
《論語》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句,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緊承好之者突出樂之者。這就如同數學中的邏輯推導,層層推進,使說理更加透徹,令人信服。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句。再看《木蘭詩》中第四、五自然段的過渡:“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歸”字上承下接,從木蘭從軍作戰生活,自然過渡到立功歸來,朝見天子,天子于廳堂之上接見她。兩副時空上相隔久遠的場景的切換,功歸“歸”字,給人“秦時明月漢時關”之感,實乃妙筆生花。另外此詩中“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與“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兩句也均使用了頂真。前者使文句表達自由流暢,富有節奏;后者表現了木蘭心切,更突出了火伴的驚奇,使喜劇色彩更加濃厚,推動情節走向高潮。岑參的《白雪歌送五判官歸京》中“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一句,兩個“去”字不僅寫出了送友至輪臺東門的情況,更寫出了作者一直望著友人漸行漸遠的惆悵,給人一種深茫而寂寥的視覺印象,余韻悠悠,蕩氣回腸。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開頭:“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這里連用兩個“茅”字,寫茅草因風而起,再寫飄落何處,交代的清清楚楚,也使上下句結構嚴密緊湊,氣勢渾然,同時把作者那種無助的眼神和凄苦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使文勢充沛,語氣貫通
《愚公移山》中,愚公駁斥智叟時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這句話中,“子”“孫”兩字,反復出現,讀來趣味橫生,語氣充沛,表現了愚公具有發展的眼光和堅定的信心,使其駁斥的理由顯得氣勢宏大。又例如《桃花源記》前兩段:“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此處“林”與“山”字的連用,使前后兩自然段緊密銜接,且語句流麗,音韻和諧,富于節奏,極富詩情畫意之美,讓人讀后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記》中把頂真可以說運用到了及至。“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這里連用四個頂真的手法,寫作者在游西山前的一連串宴游的具體活動。因是罪人,故有閑暇;內心憂悶,故需排遣。無任何目的,散漫放任,苦中作樂。這都是反映作者被貶到永州后的心情,為下文描寫游西山作鋪墊。此處頂真連用,使文勢充沛,上下文語氣貫通,使文章層層推進,一氣呵成,并加深了讀者對文章的印象。此外,在現代文中,也有使用頂真手法的,如素素的《夏天也是好天氣》:“讓你沖動的沉默,沉默得瘋狂,瘋狂的無聊,無聊的死不瞑目。”這里也運用了一連串頂真手法,用看似矛盾的語言,寫出了炎熱帶給人的心理反映,語意連貫,富有節奏,形式與內容相得益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頂真雖在表現形式上“針鋒相對”,但在表達內容上能使句意緊湊,,使文章氣勢渾然。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我希望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關注頂真修辭,在寫作時,也能恰當的運用頂真,使自己的文章更精彩。
[頂真淺析(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2.高中心情隨筆賞析
7.真畫師文言文翻譯
10.教師節感恩教師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