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節選)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中的一篇古文。編者編選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外乎兩個。其一,讓學生初步了解莊子的絕對自由人生觀,了解莊子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其二,讓學生體會莊子文章的特點,莊子文章往往借助寓言說理,善用比喻、夸張、擬人的修辭手法,想象豐富,意境開闊,正如魯迅所說“汪洋辟闔,儀態萬方”。
如果我們把上述目的作為這篇文章的教學目的,不能說不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能體會到這些特點,但體會到又能怎樣?
莊子的“無所待”的絕對自由讓學生感到云山霧罩,不知所云;莊子的文學風格讓學生覺得文章可以故弄玄虛,胡編亂造。這些勢必沖擊學生唯物的人生觀和務實的寫作態度。
那是不是這篇文章就不講了呢?不講問題更多,學生會問單元的第一篇文章為什么不講,還可能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與其如此,還不如講呢。怎么講?不妨斷章取義。
“斷章取義”本是閱讀之大忌,但對《逍遙游》斷章取之卻會讓學生感覺到文章有實實在在的內容。
選文共三段,在講述必要的字詞句外,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段,抓住“之二蟲又何知”這句話。蜩與學鳩笑話大鵬“之九萬里而南”,多么笨呀!看我們,一蹦就飛起來了,多么輕松,什么也不依靠。但二蟲怎能知道大鵬要去的地方是遠在天邊的南冥,大鵬在九萬里高空,世上萬物盡在眼底,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境界。蜩與學鳩只知道從這棵樹飛到那顆樹上,飛來飛去只是這幾棵樹。一生范圍也就是這幾棵樹,一生追求只是幾個樹葉幾個蟲兒。這怎能同萬里大鵬相比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學生自然喊得出來。
第二段,抓住斥鷃“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這句話。引導學生從“翱翔”入手,在蓬草之間“翱翔”,學生肯定會笑,笑什么?笑這個詞用得太大了。一說“翱翔”我們想到的不是大鵬就是蒼鷹。小小斥鷃幾叢雜草,“翱什么翔”。笑歸笑,還得說這個詞用得好,因為這是斥鷃自己說的。在斥鷃看來,在草叢中飛來飛去,就是它人生的極致,在這一點上它和大鵬在九萬里高空翱翔沒有本質的區別。的確如此,大鵬和斥鷃都達到了人生的極致,就是莊子看來也并沒有什么區別。我們可以從極致角度引發學生去展開聯想。成就有大有小,極致無所謂大小。億萬富翁如比爾蓋茨者我們佩服那是一種極致,當年的掏糞模范時傳祥何嘗沒有達到人生的極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中都能趨向自己的極致。不管成就大小,地位高低,只要是達到了自己的極致,就是值得佩服的人。
《逍遙游》最后一段,我們可抓住莊子的結論。莊子說:“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這就是無所待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遙游”。莊子認為只有“無己,無功,無名”者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對莊子的“逍遙游”可引導學生辯證的看。莊子說“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可以理解為要遵循自然的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這當然有道理。但莊子又認為,人是不可能認識世界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認識無限的知識,那就他危險了。于是反對一切認知,猛烈抨擊儒墨。這不自相矛盾呀,不認識世界怎么才能遵循事物的規律。難道庖丁一開始殺牛就游刃有余了嗎?自相矛盾恰恰說明莊子思想的荒誕一面。
莊子說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很有意義,尤其對熱衷功名之人。但人能完全忘掉自我做到沒有一絲的功名之心嗎?如果能做到絕對的“無己無功無名”,那只能是白癡或死人了。
全文三段,這么處理后,學生不但會對莊子追求絕對的“無所待”自由境界有了理性的認識,更主要的是學生通過分析各段,鍛煉了思維,擴展了思路。這樣莊子文章的虛無飄渺,荒誕不經,就不會給學生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當然有人會說,如果這樣的話就會把完整的文章拆的七零八落,學生沒有完整的認識。但是對《逍遙游》這樣的文章,有了完整的認識又能怎樣?難道我們講這課只是讓學生云山霧罩,似懂非懂嗎?
我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斷章取義猶可為之--談莊子《逍遙游》教學]相關文章:
2.莊子逍遙游讀后感
4.莊子經典語錄
5.莊子故事兩則教案
7.莊子名言名句大全
8.《逍遙游》閱讀答案
9.逍遙游閱讀答案
10.《逍遙游》的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