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地方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世界詩歌發展概貌、中外詩交流概況。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的簡歷與創作。
3.理解、領會幾位作者所繪寫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含蘊。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誦讀并體會《致大海》的精神實質。隨作者華茲華斯一起感受一種逼人的質樸、自然美。
2.領悟《籬笆那邊》帶一點神秘色彩的詩意。
3.美誦《我愿意是急流》,把握其意象群,深深地體味作者真摯的情懷。
三、德育滲透目標
1.追求自由、美好、進步是人的天性,人生而為人,要奮發有為。
2.愛好思考,珍愛生活中真摯的情懷。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了解普希金的生活環境和俄羅斯當時所處的歷史階段,對完整全面地理解《致大海》尤為重要。難點就在這些方面,學生應把世界史的學習與語文中的詩歌理解、欣賞融匯貫通起來。
狄金森的詩素以神秘著稱,評詩者一向聚訟紛紜,要想讓學生理解透她的詩旨,就有必要對“上帝”這一概念作些闡釋。所謂“上帝”,是西方文化中的概念,中國學生在理解這個概念上易犯簡單化的毛病,要從獨特的角度去誘導學生理解。再者,神秘主義的詩不能只允許一家之言,應讓學生在其智力基準上去理解,可以見仁見智,甚至學生完全否定其詩,也不必太在意。優秀的詩從來不靠強迫去打動人。
《我愿意是急流》一向被人當作精彩的情詩來讀,高中學生還處于一個敏感的青春勃發期,他們會悄悄地反復誦讀此詩。教學時可相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婚戀觀教育,不必在思想內容上過多展開,指導學生抓住其形式的特點談一談就可過去。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世界詩歌史概貌,了解課文幾首詩的作者。
2.第一課時:學生展示自學預習所獲知識,教師補充,誦讀《致大海》,帶著課文后面的思考練習題一、二,繼續品讀二詩。
3.第二課時:抽查并評點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引導學生領會《籬笆那邊》的含蘊,提示學生注意《我愿意是急流》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并反復誦讀。
4.模擬仿作自由詩。
課時安排
2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學生簡述外國詩歌發展史概貌,教師補充。粗略了解外國詩歌發展
情況。
2.了解幾首詩的作者并能初步誦讀這幾首詩。
二、外國詩歌發展史概貌
第一階段:遠古時期(前40世紀至5世紀)古埃及,古巴比倫。
第二階段:古希臘、羅馬時期(前8世紀至公元5世紀)。
第三階段:中世紀(5至15世紀),亦可稱圣經詩歌時期。
第四階段:文藝復興時期(14至16世紀),偉大詩人有英國的莎土比亞、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階段:古典主義時期,(17至18世紀),有彌爾頓、伏爾泰等歷史名人。
第六階段:浪漫主義(18至19世紀),詩歌群星璀璨,俊采風流。德國有歌德;英國有布萊克、彭斯,有湖畔派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及雪萊、拜倫、濟慈三個少年天才;法國有雨果;俄國有普希金;美國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等。
第七階段:唯美主義、象征主義、意象派超現實主義、先鋒派各種風格的詩層出不窮,東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近百年,流風所及,以至于今。
三、學生誦讀課文中的《致大海》、《孤獨的收割人》,了解普希金和華茲華斯的簡歷及創作特點,教師補充。
(關于普希金的資料甚多,此處略)
四、再次誦讀《致大海》,試完成練習一、1。
五、參考資料:《世界名詩鑒賞詞典》,辜正坤主編。
附:板書設計
致 大 海
詩人贊嘆大海的壯美
內 詩人熱愛大海的奔放與寬廣
容 詩人羨慕大海而為自己懊喪
詩人更依戀大海悲哀的喧響
召喚的喧響
體裁 既是情調憂傷的哀歌
又是富有哲理的詩作
特點 氣勢豪放,意境雄渾,思想深沉,激情奔放,
充滿了積極奮進的精神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深入全面地理解領會《致大海》的詩意、詩美。
2.感悟《籬笆那邊》的神秘含蘊。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
二、學生在深入全面領會詩意詩美的基礎上,再次美誦《致大海》,配樂配圖。
三、了解狄金森,讀懂《籬笆那邊》
1.狄金森(1830-1886),美國女詩人。25歲始,棄絕社會交往,潛心以詩作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她的詩篇中洋溢者一種奇光異彩。與惠特曼的詩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寫得細膩、柔美,清新別致,精細人微,寓深邃于淺表的意象,塑造出別具一格的意境。
2.內容大意
表面意思是:一棵紅草莓在籬笆那邊向我招手,我想爬過去攀摘在手,又怕弄臟白圍裙。過去或不過去,真是矛盾。如果上帝是小孩子,它會不會爬過去呢?也許會吧,也許不會。可以聯想、感悟到的意思因人而異。
3.鑒賞要點
(1)獨特價值的重新發現
狄金森的詩,在一戰前的相當長時間內,不被人重視,今天,她被公認為美國罕有的文學天才,聲望越來越高,成為與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齊名的西方現代詩歌的先驅。她的詩不循章法,內容廣闊,意象奇特,韻律多變化,以其獨往獨來的姿態為美國詩壇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她努力挖掘人們內心深處的隱秘,她的詩是內心感受的外化,被稱為靈魂的風景畫家。
(2)打破生命時間的順序
面對籬笆和紅草莓,詩人觸發了無限的詩意,仿佛穿越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歷程,回到了她的童年的幸福時光,充滿了創造的發現和美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憶,相信每個同學都有各自獨特的感受。
四、了解裴多菲,讀懂《我愿意是急流》
1.裴多菲是19世紀匈牙利愛國詩人。他當過兵,作過流浪藝人。1849年?月在和沙皇軍隊的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年僅26歲。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愛情詩,尤其是1846年秋愛上森德萊尤麗亞以后,寫了不少動人的詩給她。1847年秋,裴多菲與心愛的人結為伉儷。這首詩的創作,可以看作愛情的表達。當然,這首詩也可以有多種解讀。
2.內容大意
全詩共五節,采用的都是“我愿意是……”開頭的格式,詩人把自己說成“急流”“荒林”“廢墟”“云朵”“破旗”,把愛人比作“小魚”“小鳥”“常春藤”“火焰”“夕陽”,構成五個有層次的充滿活力的藝術畫面,蘊含了深刻的思想內容。
3.鑒賞要點
(1)多樣的解讀
首先可以把本詩看作一首愛情詩,它抒發了對愛人的深摯戀情,歌頌了純潔而高尚的愛情;其次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詩,它委婉地表現了19世紀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爭事業,歌頌了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的精神和執著追求理想的精神。詩中的“我”可能是詩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戰士們;詩中的“愛人”,既可以是詩人的愛侶,也可以是詩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到其他意義。
(2)意象的獨創性排列
這首詩沒有空泛說教,而是通過一系列鮮活意象的排列遞進,營造一個情感流動的回旋天地,“急流”--“荒林”--“廢墟”--“草屋”--“云朵”“破旗”;“小魚”--“小鳥”--“常春藤”--“火焰”--“夕陽”。意象層層遞進,其排列組合具有獨創性,使詩情變化,呈現出多層次、多側面,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有關材料】
一、普希金簡介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民族的偉大詩人,俄國近代文學的奠基者、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生于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受到文學的熏陶,13歲開始寫詩,15歲公開發表詩作。1817年在皇村學校畢業后進外交部任職,廣泛結交優秀的貴族青年,寫下了一些歌頌自由、反對專制暴政的充滿激情的詩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從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監視下埋頭寫作。1837年在決斗中被殺害。除了一些敘事詩、小說,他一生寫了近九百首抒情詩。他的詩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憂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別林斯基贊譽他的詩:“所表現的音調的美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凈,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劍擊一樣堅強有力。”高爾基說:“我開始讀普希金的詩,如同走進了一片樹林的草地,到處盛開著鮮花,到處充溢著陽光。
二、《籬笆那邊》的寫作背景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國19世紀詩壇的一顆巨星,世界抒情短詩的大師之一。她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知名人士。她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鄉度過的,生活圈子極其狹小。父親去世后,她更加深居簡出,幾乎與外界完全隔絕,終日閉門作詩寫信。她55歲去世時,留下近一千八百首詩歌。她的詩大都短小,抒發了她對人生、愛情、藝術、死亡等方面的見解,寄托了她個人的情感。《籬笆那邊》就是代表作之一。
三、《我愿意是急流》的寫作背景
裴多菲是19世紀匈牙利愛國詩人。他當過兵,作過流浪藝人。1849年?月在和沙皇軍隊的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年僅26歲。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愛情詩,尤其是1846年秋愛上森德萊尤麗亞以后,寫了不少動人的詩給她。1847年秋,裴多菲與心愛的人結為伉儷。這首詩的創作,可以看作愛情的表達。當然,這首詩也可以有多種解讀。
作者郵箱: fjsiv-yu@163.com
[外國詩三首《致大海》《籬笆那邊》《我愿意是急流》,(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在籬笆下讀書的牛頓
5.在山的那邊課件
6.在山的那邊教案
9.冰心詩三首的教案
10.冰心詩三首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