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民
導言:
文言文中的“以”字用法非常靈活,既可以做實詞也可以作虛詞,“以”作實詞講時常譯作“認為”有時可以靈活譯為“任命”。作虛詞時既可作連詞,也可作介詞,用法很多。有時候,一句話中的以字可以有兩種以上的解釋,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這么一句話“君何以知燕王?”,這句話中,“以”字既可解釋為“憑借”,也可以解釋為“因為”,稍后的“以此知之”,也相應解釋為“憑借”或“因為”,兩句話“以”字解釋一致即可,即使不一致,也不會深究,因為不影響句意的理解。多數情況下,我們對有多種講法的文言虛詞會采取“茍同”的態度,只要講得通,怎么都行。但在有些場合,我們盡管感覺都可以,但細推敲起來,其中滋味不盡相同。同樣在這篇文章中有這么一個例子。
實錄:
(當講到,澠池會后,趙王封相如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師:“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這句話中,“以”怎么講?請同學們好好想想。
生甲:老師,“以”當“因為”講,澠池會上,藺相如臨危不懼,在趙國尊嚴喪失之際,挺身而出,以死相逼,迫秦王擊缶,維護了趙國的尊嚴,打破了秦國的如意算盤,功勞最大。這么大的功勞拜為上卿,理所當然。因此“以相如功大”中的“以”當“因為”講。
生乙:老師,甲同學雖然分析的很好,但這句話中“以”當“認為”也能講通,澠池會上,相如處處維護趙王的面子,趙王“認為”相如功勞大,也未嘗不可呀!
師:剛才兩位同學的解釋都很好,的確,在這句話中,“以”當“因為”“認為”都能講通,都可以,那我們比較一下,哪種講法更好呢?
(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好,有的說好,也有的說都好,一時間教室里熱鬧起來。)
生丙:老師,我認為“以”當“因為”講好,剛才甲同學已經說了,澠池會上,趙國外交取得了重大勝利,藺相如功勞最大,“以”當“因為”講,就會說明相如功大的確是客觀事實,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相如受之無愧,因此“以”當“因為”講好。
生丁:老師,我不同意丙的看法,我認為趙王“認為”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這是因為赴澠池前廉頗 “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的一番話。盡管趙王也知道廉頗的話是對的,是符合趙國根本利益的,但還是傷了趙王的心,趙王會覺得廉頗眼里只有趙國而沒有趙王。而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的威武之舉,趙王親眼所見,正是靠相如的三寸不爛之舌,才使得趙王安全回國,趙王還是趙王。歸國封賞時,趙王自私狹隘的心理占了上風,他對藺相如一百個感激,對廉頗盡管有些不滿,但不能直說。趙王有意借藺相如來壓廉頗,因此拜相如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以相如功大”這句話,“以”字當“認為”講正好說明相如功大趙王主觀上的認為。因此此時的“以”當“認為”講更好。
(該生出色的回答博得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師:丁同學分析的很好,這樣分析更能深入了解趙王微妙的心理。澠池會上,趙國的確外交上取得重大勝利,藺相如功不可沒,但功勞不能都歸到藺相如頭上,要是沒有廉頗“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要是沒有廉頗“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來斷絕秦國的企圖。就不會有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的“光彩奪目”,廉頗是藺相如在澠池會上“風光無限”的強大后盾,澠池外交上的勝利,廉頗的功勞并不次于相如。這樣再看下文廉頗的不服氣,就更順理成章了。
如此看來,“以”當“認為”講更好。全句意為,澠池會后,趙王回到趙國,認為藺相如的功最大,封他為上卿,位次在廉頗之上。
后記:
一個“以”字看似微不足道,看似怎么講也可以,誰知里面還有如此微妙的心理世界。看來我們對文言文中每一個字詞,都不可輕易放過,只要我們多留心,深入挖掘定會有更多的收獲。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對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這么去分析,我們在講課過程中還要考慮這句話,這個詞能否鍛煉學生深入思考的能力,能否激起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如果能達到這種效果,我們不妨盡可能多嘗試。
[以字巧析(教學實錄片段)(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勸學教案教學實錄
2.美文片段加賞析
8.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9.美文片段摘抄賞析
10.經典美文片段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