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永城市實驗高中 梁冬林
對于焦仲卿和劉蘭芝在死的態度上,許多參考資料認為焦仲卿要比劉蘭芝死得猶豫。原因焦仲卿是“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而劉蘭芝是“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于是進一步推出造成這種局面是“焦仲卿出身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順母親,所以他要有一個彷徨的過程”(志鴻優化設計叢書《高中新教材優秀教案》,南方出版社)。筆者認為這樣的理解有時偏頗。
首先,文中多次出現焦仲卿向劉蘭芝所表達的誓言:如“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卿當日勝貴,吳獨向黃泉”。這樣就傳達一個信息,焦仲卿誓與劉蘭芝共存亡。面臨死這個問題,焦仲卿腦中已經不再是一次或者是兩次的問題,可以說焦仲卿早就作好了死的準備,那就不能牽強的理解為焦仲卿的懦弱。而且通篇文章也不能簡單的用“懦弱”兩個字來形容,那樣就扼殺了人物的個性。并且我們可以看出焦仲卿在遣劉蘭芝的這件事上同焦母做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如“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作為兒子,自己還沒有延續祖上的香火能這樣脫口的說出這樣的話來,難道能說明他是懦弱嗎?同時他“默無聲”,那也是他人性的一種真實的流露。站在母親的身邊將是“不忠”,站在妻子的身邊將是“不孝”,面臨忠孝難兩全的境地又該怎么辦?難道說同母親決離就能說明他勇敢嗎?
另外,“徘徊庭樹下”是焦仲卿的完善個性最好展示的最好平臺,他不是在思考死與生的問題,而是在作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他聽說劉蘭芝死了,那么作為丈夫(至少說是前夫)難道心理就沒有一點觸動嗎?所以他在進行著自我反省,在進行自責;第二,痛定思痛之后,也會回憶以往的那種共同生活的美好時光。因而,“徘徊”不是畏死,而是自然的流露,是立即死。
而且,也不能就憑“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就能斷定劉蘭芝死得堅決。難道劉蘭芝在上轎時起就沒一點有進行過死的思想斗爭嗎?如果沒有的話,劉蘭芝大可不必跳水而死,她有多種死法,也有許多死的場合,這樣看來,誰堅強,孰懦弱?
作者郵箱: ldl0079@163.com
[生死抉擇--對《孔雀東南飛》的探討(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孔雀東南飛原文
2.孔雀東南飛教案
10.孔雀東南飛讀后感2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