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寧縣高級中學 李斌
早讀課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陣地,是課堂必不可少的延續與補充,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絕佳時間,也是決定學生語文成績好壞的關鍵環節。朗讀是把躺著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出口時的聲音負載著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學生通過反復多遍的朗讀與課文的語言文字反復接觸,才能更深刻地領會作者在字里行間的語音節律,受到更直接、強烈的感染。同時朗讀又是一個眼、腦、口、耳協同活動的過程,教師或學生朗讀時,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聽到的聲音,口耳相傳,目視口誦,同時到達人的中樞神經,增加了傳入大腦皮層的刺激渠道 ,大大強化了對語感對象--課文的理解。這正如看舞臺演出比只看文字劇本印象更為深刻。可我們面對一天天的早讀課,更多的只是準時到崗而矣。對學生所讀的內容,朗讀的語調、語氣、節奏、輕重等,多是放任自流,聽之任之,缺乏針對性的指導。一學年下來,學生每天所讀的內容是什么,重點是什么,具體要達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務,老師沒有明確的目標與系統的計劃,學生也只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信手翻開,興趣所至,吼上幾聲,眼到口到而心未到,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如此下來,收效甚微,甚至會演變為對語文的厭讀厭學。
針對此種現狀,早讀課亟待改革。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為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改變早讀課的單調與無序,我曾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來做,效果較明顯,現總結歸納如下:
首先,更新觀念,改變早讀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重新審視,明晰早讀課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文章原本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可在課堂上卻成了一堆破碎的殘片,字、詞、句、段、語法、修辭的分析不一而足,而文章的意味、作者的情感便湮沒在這些機械瑣屑的分析中,試想,學生的思想共鳴、情感薰陶從何說起?許多學生也認為,學語文就是會寫字,讀準字音,理解詞意,掌握文學常識,聽老師講解語文知識等,一切從老師那兒去取,而忽視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愿從朗讀入手去感受文學氛圍,在朗讀中掌握語文知識,提高文學修養,陶冶自己性情。語文學習,讀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讀是思的憑借,是悟的前提,是說的儲備,是寫的基礎。朗讀是眼、耳、腦、口等多種器官相協作,便于集中學生注意力,訓練學生思維,激發求知的欲望。它所獲得的信息會比聽更廣泛、更主動、更活潑,也更能激發學習的興趣,更能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對語言美的感悟與理解。
富蘭克林說過:“空無一物的袋子是難以站得筆直的。”學生在寫作文時,搜腸刮肚,抓耳撓腮,依然大腦一片空白。這主要是平時讀書太少,積累不夠。我曾對所教兩個班的學生進行調查,近80%的學生不征訂任何報刊雜志,不購買任何與語文學習有關的書籍資料,基本無藏書,很少讀過文學名著。睢中圖書館雖有如此豐富的藏書,但更多的時候是門可羅雀,近三分之二的學生不愿花十元錢去辦借書證,不愿到書海中去遨游。漫長的寒暑假,讀書者依然是寥若晨星。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以便能更快更好地適應高考改革的新形式,使學生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撲在書籍上。應首先樹立開放意識,將語文教學從封閉的課堂教學中解放出來,實現開放式教學,拓寬信息的來源渠道,還學生更大的飛翔空間。在開學之初,就向學生介紹高考語文改革的方向與考查的重點,灌輸只有博覽群書、厚積薄發,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新理念,使“大語文”概念深入人心。從高一開始,就使學生樹立高考意識,就有意識地讓學生利用早讀課來識記名言名句,背誦美文佳作,博覽文學巨著。厚積薄發,語言功底、文學素養、鑒賞能力、審美情趣等能力也逐漸形成,為三年后的高考打下了堅實基礎。
其次,結合每學期課本編排的體例與培養訓練的目標、要求,如高一語文的單元訓練重點都有明確的要求,依次為“揣摩語言,整體感知”、“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總體把握,篩選信息”、“研究探討,深入領會”、“分析評價,借鑒吸收”,這就使語文能力的培養具有了更大的可操作性和成效。我把每學期早讀課內容納入學期教學計劃,將每天早讀的內容與達到的目的作為備課內容的一部分,針對課本難易深淺的不同情況,有計劃有內容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早讀,使每天早讀課與課堂教學目標有機結合。
例如: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是詩歌,如果僅僅局限于課本,只去分析鑒賞那有限的幾首詩,是很難使學生對中國現當代詩歌有系統全面地了解,很難使學生真正理解與掌握中國現當代詩歌的表現手法與技巧,很難有效地提高學生詩歌鑒賞水平,準確解答詩歌鑒賞題目。
于是,在上課時,我首先高屋建瓴地補充介紹中國現當代詩歌發展的概況和重要的風格流派,使學生在宏觀上有所了解,避免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同時補充一些名家名篇,供學生在早讀課上誦讀品味、揣摩涵泳。在具體上每一課時,再精選出作者另外一些代表性作品印發給學生朗讀。比如在學《錯誤》時,我先介紹臺灣詩壇五十年發展脈絡,使學生了解余光中、席慕容等大詩人及代表作,借助多媒體投影其名作供學生誦讀。分析鑒賞完《錯誤》后,我從鄭愁予的作品集中精選了十首藝術性、思想性俱佳的詩作印發給學生,并作簡單提示,使學生在早讀課上朗讀。這樣,既可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和熱情,又能促進學生更深刻更透徹地理解課文,更準確到位地掌握“浪子詩人”的創作風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理解鑒賞水平。
在學第四單元演講詞時,我首先確定一個主題,布置學生撰寫演講稿。然后組建評委,每天抽出二十分鐘安排四位學生演講,比賽結束后,評選出最佳演講者與最優秀演講稿。這樣既可改變早讀課的單調與枯燥,也可訓練學生膽量和口才,又能使學生更深刻地體味掌握演講詞這種文體特點。
再如,在學習文言文時,針對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不強,閱讀興趣普遍不高這一現象,我先讓學生充分預習,上課時安排學生翻譯講解課文,學生為了講清楚,對不理解的內容只有到圖書館去借閱文獻資料。如學生要明白《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就必須去查閱《左傳》,要清楚“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就得閱讀《重耳出亡》的故事。早讀課學生主動去閱讀課外文言文,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拓寬視野,培養閱讀文言文的濃厚興趣,提高文言文解題能力。
依托課本進行適當的拓展與延伸,逐步增強學生閱讀興趣。“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學生的語文能力、人文素養一定會有所提高。
另外,在形式上也要追求創新,富于變化,以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和熱情,可經常采取靈活多變的讀法:
① 聲情并茂的范讀:文章不是無情物,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是“情動而辭發,動情而綴文”,讀者理應“披文入情”。對一些文質兼美、感情充沛的課文,老師要仔細揣摩,認真體味,在瑯瑯讀書中受到多元化的感悟,為學生提供準確清晰、洪亮流暢、激情澎湃的示范性朗讀,這不僅有助于避免學生讀錯字、讀破句,而且有助于學生更深刻透徹地理解課文,誘發情感共鳴,激發學生感悟蘊涵文中的文字美、語言美、情感美,因為語言文字具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得到美的熏陶。也可使學生受到老師情緒感染,入情入境地朗讀,使學生在早讀時達到音與情融為一體。
② 詩情畫意地配樂讀:文學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音樂以特有的旋律和節奏塑造藝術形象,把人們帶入特有的意境之中,喚起人們的情感。當文字與情調相吻合的音樂交相輝映時,便會產生和諧共振的效果。如在讀《荷塘月色》時,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在音樂中朗讀能更好體味月光的輕柔、飄渺、朦朧。在誦讀《琵琶行》時,播放琵琶獨奏曲,使學生驚嘆白居易的高超筆法。
③ 一顯身手的競賽讀: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朗讀教學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考察,并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學生應較準確地掌握標準讀音和朗讀要領,流暢而正確地讀出各種句式的不同語氣,做到發音正確,擯棄方言,用普通話進行朗讀,句讀清楚,語氣流利,感情鮮明。學習一些基本的朗讀技巧,如重音、停頓、速度、語調等。字音、語調都要力求準確,注意不讀錯字,不添字,不漏字,不拖腔;做到咬字吐詞清楚明白。為了達到要求,學習完詩歌單元,我利用三天早讀課舉辦賽詩會,激起了學生的好勝心,他們讀得異彩紛呈,酣暢淋漓,令人陶醉其中。學生讀出了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讀出了徐志摩難舍難分的離情別緒,讀出了聞一多對丑惡的厭棄和對美好的禮贊,讀出了舒婷對新的愛情觀的呼喚,讀出了普希金對自由奔放大海的眷戀……
④ 日積月累的擴充式早讀:高考作文新的評分標準要求,語言要有文采。高考的仿句更追求辭藻華麗優美,為了適應新要求,每天早讀課之前,我安排學生在黑板上摘抄優美語段,美文共賞,作為早讀一部分。學生為此就必須去廣泛閱讀,有意識地去搜集摘錄富有哲理文采的語句。這樣可以督促學生主動去博覽群書,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讓學生感到讀書有味,讀書有趣,書中有奇,書中有理。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價值,品嘗自己成功的喜悅,從而對讀書產生濃厚的興趣;正如葉圣陶先生說:“把教師的要求轉變成學生的需要是改變教學的最高境界。”
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新課標提出的重視語文朗讀教學是相當及時,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朗讀是“活”的,朗讀使人感知、共鳴。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我們切不可忽視語文朗讀教學在新課程標準中的重要地位。我們要更新觀念,勇于創新,使早讀課真正成為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人文素養的主陣地。
作者郵箱: libin721026@163.com
[早讀課上法初探(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0.戰略管理會計初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