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中山二中 蔣曉輝
與廣東版《語文(必修4)》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為《季氏將伐顓臾》一文配有《參考譯文》。筆者在參閱時,覺得有幾個地方沒有譯好,在此提出個人意見,向大家討教。
一. 且在邦域之中矣
《參考譯文》將“且在邦域之中矣”譯為:“而且它的國境早在我們最初被封時的疆土之中!
這個譯文讓人奇怪:既然人家把國家建到我們國內來了,難道還不應該“伐”嗎?
這句話是孔子認為“顓臾不必伐”的理由,孔子的意思是,人家已經依附于你了,你沒有必要去攻打它了。如果說“魯國最初被封時的疆土”里沒有顓頊,那就說明顓頊是后來從魯國分離出來的。而如果說顓臾是從魯分離出來的,那么,攻打它(不讓它獨立)的理由不是反而很充分了嗎?因此,顓臾應該是后附在魯國境內的,不應該說它“早在……”當時的實際情況是:顓臾,是魯國的附庸國,是因為小弱而依附于魯,而不應該是魯國分離出來的小國。因此這句話直譯即可:況且它已經依附于魯。或者:況且它已經在我們的國境線之內了。
二.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參考譯文》:譬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還要那個輔助他的人干什么呢?
譯文將“危”理解為“危險”,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后面的“將要摔倒”算不算危險?
如果“顛”不算危險,那么,“!本烤故侵甘裁礃拥那樾文?我以為這樣理解不好。還不如把“!崩斫鉃椤皩⒁さ埂保瑢ⅰ邦崱崩斫鉃椤八さ沽恕薄?鬃釉谶@里只是打個比方,喻體是輔助盲人走路的人(即“相”),“相”的職責就是幫助盲人行走。那么,盲人將要摔倒的時候,“相”就應該去攙扶他,使他免于摔跤;盲人如果已經摔倒,那就應該去把他扶起來。
句中的“而”譯文中沒有落實。對于這個“而”字,有兩種理解,一是作“卻”解,轉折連詞;一是作“如果”解,假設連詞。兩種理解都通。但比較而言,作假設連詞更好,因為后文的“則”是應該作“那么”理解的,全句是表假設關系的復句,前文自然就要有一個和它相對應的假設連詞。如果將“而”理解為“卻”,那么在翻譯全句時,還得在前一分句添加一個假設連詞。因此,不如直接將“而”理解為假設連詞。這樣,原句可譯為:(譬如盲人)要摔倒的時候如果不去攙扶他,摔倒以后如果不去把他扶起來,那么,還要那個輔助他的人干什么呢?
三. 夫顓臾,固而近于費
顓臾,城墻既然堅牢,而且離季孫的采邑地很近。
這個譯文的問題出在關聯詞語上。將“城墻既然堅牢”改為“不僅城墻既然堅牢”即可。
四. 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現今不把它占領,日子久了,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
譯文中對“今”的理解不到位。這個“今”應該作假設連詞來看,譯為“現在如果”或者“如果現在”。這種用法的“今”很多:
1、“今王鼓樂于此……何以能鼓樂也?” 《孟子》
2、“今有一人,入人園圃……” 《孟子》
作者郵箱: syxheiwei@21cn.com
[《〈季氏將伐顓臾〉參考譯文》尋疵(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吹毛求疵的同義詞
4.馬說原文及譯文
6.匆匆那年陳尋語錄
7.尋石記的閱讀答案
8.經典散文:尋秋
10.《趙普》原文及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