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幻化是中國傳統小說常見的敘事手段。時間幻化并非是作者有意把小說的情節寫得云遮霧障,而是通過這一手段審視人間的生存狀態。《南柯太守傳》可說是這類小說的一個代表,它給我們的是一個似夢非夢、似幻似實、幻中有實、實中有幻的世界。
整篇小說基本上只是個夢境。吳楚游俠之士淳于棼沉醉入夢,夢中他被邀入“槐安國”當了附馬,出任南柯太守,守郡二十年,境內大治,受國王器重。后來盛極而衰,戰事失利,公主病逝;他護喪回京,又遭讒毀,先被禁于家,后被遣送出郭,重返故里,他心中酸悲,猛然醒來,竟是醉中一夢。作者借此夢幻審視人間,傳達觀念。
作者主要要向讀者表達:人世倏忽,浮生若夢。淳于棼在夢中當附馬,任太守,當附馬時,“出入車服,游宴賓御,次于王者”,聽異樂,獵龜山,聲勢彰顯。因為是附馬,出京為官,是“國之大郡”的太守,這大郡南軻“土地豐壤,人物豪盛”。南柯赴任,“郡有官吏、僧道、耆老、音樂、車輿、武衛、鑾鈴,爭來迎奉”,“人物闐咽,鐘鼓喧華,不絕十數里”,可謂“貴極祿位,權傾國都”,但這只是一場夢。作者的時間設置是,淳于棼到槐安國,飛黃騰達,歷時二十余年,而這二十余年只是洗一次腳的工夫。淳于棼入夢前,二友人對他說,“子其寢矣!余將秣馬濯足……”淳于棼醒來,“二客濯足于榻”,時間速度相差幾十萬倍。人生只是一瞬,不過是大夢一場,榮華只是過眼云煙,世俗的祿位只是幻境,那些文人學子又何必對功名孜孜以求呢。顯然,作者受道家、佛家超塵脫俗的觀念的影響,雖不免消極悲觀,但也反映了唐代仕子的又一種心態。
雖說是人生如夢,但作者并不完全超逸,這體現在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對現實的批判。淳于棼的遭遇全賴公主,公主健在時,他恩寵在身,即使“放蕩不習政事”,也能官及太守,想要擢用舊友,也能順利依準,后來拒敵失敗,國王也不加責罰,一旦公主病逝,突遭謗毀,逐步失寵,得勢與失勢賴于裙帶,裙帶在,處事順利,節節高升,雖錯也能恕;裙帶斷,疑心起,誹言生,官場傾軋,十分可怕。作者對官場生活的揭露與批判是十分尖銳的,對世態的炎涼也作了諷刺。淳于棼被請入槐安國時,“生左右傳車者傳呼甚嚴,行者亦爭辟于左右”;后來送他出境時的情景是:“至大戶外,見所乘車甚劣。左右親使御仆,遂無一人”,“所送二使者,甚無威勢”,他問使者路途,“二使謳歌自若,久乃答”。而作者對筆下的主人公也是持批判態度的,寫他“嗜酒使氣,不守細行”,“因使酒忤帥,斥逐落魄,縱誕飲酒為事”,貶意明顯;忽然在夢里平步青云,當上了附馬,受任南柯太守,于是任用酒徒,倚為親信,結果與敵國交戰失敗,批判的意味就更顯豁了。以作者對社會黑暗的批判,觀照他人生浮虛的感慨,可見所謂的超塵脫俗的想法,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啊。
以夢境把對現實的批判與對浮世如夢的感慨膠粘一起,在痛恨中尋求超脫,在苦楚中尋找安慰,那么這個夢境并不只是“幻”,而是幻中有實,或者是亦幻亦實。作者為了使這個夢境更有真實感,加意夢境中的細節描寫、情節的穿插,并在結尾假實證幻,使夢中所歷,一一得到驗證。
夢境中右相引淳于棼去見國王時,遇見了平生酒徒周弁,給人真感,此其一;在與公主結親行禮時插入群女戲弄新郎的對話,女伴在調笑中追述在禪智寺觀舞時親洽、笑謔的情景和孝感寺聽講經時戀戀不舍的情景,歷歷在目,給人真感,此其二;結尾尋跡夢中所見,所謂“槐安國”者為家門前大槐樹穴中一大蟻穴,“南柯郡”乃槐樹南枝上一小蟻穴,給人真感,此其三。作者既想傳達浮生若夢的感慨,又似乎擔心讀者完全沉落在夢境之中,把讀者從夢境中拉出來,去關注現實,觀照生活。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篇末言命仆發穴,以究根源,乃見蟻聚,悉符前夢,則假實證幻,余韻悠然……”(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頁),這“余韻”恐怕就在于此吧。
[鑒賞集萃]
(《南柯太守傳》)借助釋道教理和幻想,出入真幻,體悟物我,從出世角度觀照人世的榮辱窮達、得失死生,對“貴極祿位,權傾國都”者投以“蟻聚何殊”的蔑視。它是一種帶宗教意識的人生寓言,曠達的嘲諷背后,投影著中唐人“浮生若夢”的心理危機。
(《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第182頁,楊義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作品不僅對熱衷于功名的封建文人予以諷刺,對爾虞我詐的官場亦加以抨擊。雖然作者用玄、釋思想來探求人生出路,流露出消極悲觀的詠嘆,但作品對封建社會仕途與官場生活的深刻諷刺與揭露的鋒芒并未因而減弱,仍對當代及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第363頁,劉世德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
《南柯太守傳》里生活內容豐富,表現手法也多樣,在靈怪題材中是不多見的杰作。
(《唐代小說史》第153頁,程毅中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
[古詩文鑒評(三)《南柯太守傳》(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2.不忘初心教師演講稿三篇
3.古詩文讀后感
4.古詩文教學課件
10.贊美教師詩歌朗誦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