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去世,唐宣宗以詩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句,這兩句詩當互文來看,童子、胡兒能解吟長恨曲、琵琶篇,同時還能歌唱,說明《琵琶行》通俗易懂,“童子”“胡兒”都能吟,且在當代便已廣泛流傳;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發著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個“情”字。
全詩的感情基調是凄涼的。詩人被貶江州司馬,心懷悵恨,“謫居臥病”、“取酒獨傾”,所居的潯陽城在詩人眼里是“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耳里聽不到美妙的“絲竹聲”,只聽到“杜鵑啼血”、“猿哀鳴”,山歌、村笛本也淳樸可愛,但詩人覺得“嘔啞嘲哳難為聽”。在這樣的心境下,一個秋天的晚上,楓葉狄花發出“瑟瑟”的聲音,凄月倒浸在江中,詩人又要與朋友分別,內心凄苦,借酒排遣悵懷,但悵深恨重,怎能“成歡”。聽了琵琶女“凄凄”之音,聯想自己遭遇,感懷眼前情景,禁不住眼淚流濕了青衫。而使詩人情感暫時獲得安慰的琵琶女,年輕時色藝雙全,紅極一時,“五陵年少”爭聽她的演奏,如癡如狂,“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但“五陵年少”是為逐色而來,并非真正欣賞琵琶女的技藝,因此“暮去朝來顏色故”時,便“門前冷落鞍馬稀”了。為了生活,嫁與商人,商人重利寡情,讓琵琶女獨守空船,孤身一人彈奏著凄切的音樂,在同樣寒江凄月的情景中,想起往事,悲苦啼淚。詩人與琵琶女的遭遇相似,同是被冷落而內心凄苦,且從讀者看來這又是不該冷落而冷落,這就引發了人性共同的同情心。“好音以悲哀為主”,說的是悲哀的音樂更易獲得聽者的共鳴,用之詩歌,同樣是合適的。而這種凄切之情無論是詩人還是琵琶女,都是有節制的。詩人寫自己心境的低沉,至于“淪落”的原因,則以“辭帝京”、“謫居臥病”二語輕輕帶過,心里感傷卻不怨天尤人。琵琶女雖淪落卻自尊、矜持,詩人聽到她的演奏,“移船相近邀相見”,她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初次為詩人演奏,所選樂曲的旋律先是輕快流暢,再緩慢沉咽,最后高亢激越,不因為在“沉淪”之時因有了聽眾而作態;自訴身世又“沉吟”,又“整頓衣裳起斂容”,不迎合,不狎昵,既令人同情,又令人覺得可敬。這樣,凄涼的基調下便有了許多延宕的空間,使作品生出搖曳的姿態。
這搖曳之姿更體現在生活在不同階層的詩人與琵琶女在偶然的情景中情感的相遇與撞擊。琵琶女空船獨守,回想往事,心生涼意,撫琴彈奏,不意這琴聲強烈地撩動與之無關的詩人的情緒,詩人不僅“移船相近”,“添酒回燈重開宴”,且“千呼萬喚”,要琵琶女出來一見。琵琶女為詩人撫琴一曲,詩人以其對音樂的精通,用一連串的比喻,極有層次地寫出演奏的全過程。表面看,這是在寫音樂,深層看,音樂只是載體,傳達著兩人的生活態度。開始,“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和諧流暢,輕松愉悅;接著,“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壓抑;最后,“銀瓶乍破”、“鐵騎突出”,激越高亢,雄壯有力。這旋律不正是反映琵琶女的遭遇嗎?雄壯高亢的旋律不正是琵琶女的控訴、不甘命運的內心抗爭?詩人不僅僅在寫音樂,而是切己體察,讀懂了琴音,化為形象的文辭。詩人的“知音”引逗出了琵琶女的自訴,琵琶女的自訴又使詩人生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并不顧地位的差異,也傾訴了自己的遭遇,至此便不僅僅為“知音”了。琵琶女心懷感激,內心的痛楚以琴聲向詩人傾倒而出,“凄凄不似向前聲”,而詩人聽了也更為感動。兩個帶著“淪落”際遇,內心懷著各自悲楚的人,在一個短暫的時光里,情感的撞擊是強烈的。
詩人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情感場,這情感場組合了詩人自己與琵琶女的不公平遭遇、品性涵養和心靈相通的元素,加上性別和地位的差異,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波,沖擊著不同時空的讀者。但是,如果止于情感,尚失之于膚淺,情感的觸媒是琴聲,整首詩從聽琴始,以聽琴終,聽至淚濕衣衫便收束,琴聲與情感之間留下許許多多的空白,讓讀者自己去構筑,構筑的過程便是喜愛上這首詩的過程。
[鑒賞集萃]
把處于封建社會底層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壓抑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論,相互映襯,相互補充,作如此細致生動的描寫,并寄予無限同情,這在以前的詩歌中還是罕見的。
(《唐詩鑒賞辭典》第878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版)
《琵琶行》抒寫由市井倡女的命運所引起的士大夫的盛衰之感,雖然也只是類比,卻真摯地表現了詩人在精神和感情上對倡女的同情和理解,因而這首歌行才會像《長恨歌》一樣,越出士大夫的欣賞圈子,為世俗中更多的人所喜愛。
(《唐詩宋詞十五講》第152頁,葛曉音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琵琶行》“此時”二字最宜著眼,上文亦曰“聲暫歇”,正謂聲與聲之間隔必暫而非永,方能蓄孕“大音”也。
(《管錐編》第2冊第450頁,錢鐘書著,中華書局1999年版)
[古詩文鑒評(一)《琵琶行》(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琵琶行的教案
2.琵琶行免費教案
4.白居易琵琶行課件
5.古詩文讀后感
6.古詩文教學課件
10.初中心理說課稿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