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訓儉示康
司馬光
一、教學目的:
1.借鑒古人崇尚節儉、反對奢靡的思想作風;
2.學習本文采用大量事例進行論證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例證的不同角度。
2.難點: 訓誡中表現出來的思想作風。
三、教學時數:
課內自讀課文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字詞正音:
赧nǎn(因害羞而臉紅) 忝tiǎn(辱,謙詞) 簪zān(簪子) 垢 gòu(污穢)嗤chī(嘲笑) 行xíng(行酒) 酤gū(通沽,買酒) 脯fǔ(干肉) 醢hǎi(肉醬)觴shāng(酒杯) zhān(稠粥) guǐ(盛食物的器具) hóng(帽帶) 兌zhuó(梁上短柱) qiū(泥鰍)
作者和司馬康:
作者已在《赤壁之戰》中講過。
司馬康是司馬光的兒子,字公休,從小嚴謹、聰明、博通古書,曾任校書郎、著作佐郎兼侍講,為人廉潔,口不言財,可見受司馬光的影響很深。
解題:
本文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教誨他兒子司馬康的一篇文章,訓: 訓誡。儉: 節儉。示:給……看。要求司馬康崇尚節儉,不要追求奢靡,并教誨子孫崇尚節儉。
吾本 寒 家⑴,世 以清白 相承⑵。吾性 不喜
(出身在)貧寒 一代一代(都) (的家風) 繼承 生性 喜歡
華 靡⑶,自為乳兒⑷, 長者加 以金銀⑸ 華美之服, 輒 羞
豪華奢侈 從做嬰兒(時起)長輩 (在我身上)把飾有金銀的 衣服(我)總是害
赧⑹棄去之。二十忝科名⑺, 聞喜宴 獨 不戴花⑻,同年⑼曰:“君
羞 扔掉它 20歲考中進士 (參加) (時)只有(我) (花是)
忝: 辱,謙詞,忝列
賜不可違也。”乃簪 一花。平生衣 取 蔽寒⑽,食 取充 腹,亦
才在帽檐上插上 一向穿衣(只)求御寒 食物 填飽肚子
不敢服垢弊 以矯 俗 干 名⑾,但順吾性而已。眾人皆以 奢 靡
穿臟破的衣服 違背世俗常情追求名譽 本性 認為奢侈浪費
為榮,吾心獨 以儉 素⑿為 美。人皆嗤 吾固 陋⒀,吾不以(之)為病⒁,應
是光榮 獨自 節儉樸素看作美德 嘲笑 固執不大方 缺陷
之 曰: “孔子稱‘與其不遜 也 固 寧’⒂,又曰‘以 約 失之 者鮮
他們 說 謙遜 不如固執不大方 因為儉約而犯過失的
矣’⒃,又曰‘士志于道 而恥惡衣 惡食者,
有志于探求真理而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為羞恥的讀書人(這種人)是
者:定語后置的標志
未足 與(之)議也’⒄,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 儉相 詬 病⑴, 嘻,
不值得 談論 卻因為 互相譏議認為是缺點
異 哉⑵!”
(真)奇怪呀
本段從司馬光自己從小不愛奢靡寫起,寫了幾件自身的事例。接著以自己和眾人對比,以古人和今人對比,引用孔子三句話,并把節儉提到美德的高度來論述,批判了“以奢靡為榮”的不良風氣。
近歲⑶風俗尤為侈 靡, 走卒 類 士 服⑷,農夫躡絲 履⑸。
年 氣尤其奢侈浪費 當差的大多(穿)士人的衣服 穿絲織品做的鞋
吾記天圣中⑹,先公⑺為群牧 判官⑻,客至未嘗不置 酒⑼, 或 三
年間 父親 作 司的 擺設酒席 (但)有時斟酒
行五行⑽,多不過七行,酒酤⑾于市,果 止于梨、栗、棗、柿之類, 肴⑿ 止
次有時五次 水果限于 這一類 下酒菜
于脯⒀、醢⒁、菜羹⒂,器 用瓷、漆⒃: 當時士大夫家皆然, 人不 相 非⒄
干肉 肉醬 湯 食具 瓷器漆器 都這樣 并不互相譏評
也。會 數 而禮 勤⒅,物 薄而情 厚。近日士大夫家,酒 非
聚會次數多 禮意殷勤 食物少 感情 來 (如果)不是(照)
內 法⒆, 果、肴 非遠方珍 異⒇,食 非多 品, 器
宮內釀酒的方法(釀造) (如果) 奇珍異品 食物(如果) 很多品種 食
皿(21)非滿 案,不敢會 賓 友, 常 數 月 營聚,然后
具 擺滿桌子 約會招待客人朋友 往往(先用)幾個 (的時間)準備
敢發書(22)。茍 或 不然(23),人爭非 之,以為 鄙(24) 吝(25),
才 請帖 如果有人 這樣做 非議他 (他)沒見過世面舍不得花錢
故不隨 俗 靡(26)者蓋鮮矣。嗟乎,風俗頹弊(27)如是,居 位 者(28)雖(29)
跟著習俗順風倒 敗壞 身居高位 雖然
頹弊如是:如是頹弊
不能禁, 忍 助 之 乎⑴!
禁止(難道能)忍心助長這種風氣嗎
本段回憶自己的父親招待客人的情況,與“近日士大夫家”對比,指出“近日”風氣與自己父親時大不相同,說明“近歲風俗尤為侈奢”“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聞昔 李文靖公⑵為相, 治⑶居第⑷于封丘門⑸內,聽事⑹前 僅
從前 (的時候)修筑住宅 廳堂 前面僅僅
容 旋馬⑺。或言其太隘⑻,公笑曰: “居第當傳子孫,此為 宰相聽事
能夠讓一匹馬轉過身 狹窄 是 作為
誠 隘, 為太祝、奉禮⑼ 聽事已寬矣。”參政魯公⑽為諫官⑾,
確實 (用作)當 (的我的子孫的) 當 時
真宗遣使急 召 之,得 于酒家⑿。既入, 問其所來, 以實 對。上⒀曰:
派人緊急召見 找到 館 (宮) 從哪來 用實話
“卿為清 望 官⒁,奈何 飲于酒肆⒂?”對曰:“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
清高有名望 為什么
果,故就酒家觴之⒃。”上以(之)無 隱, 益 重 之⒄。張文節⒅為相,自
喝酒 因為 沒有隱瞞 越發尊重 自己
奉養 如 河陽掌書記⒆時,所親⒇ 或 規(21)之曰: “公今受 俸 不少,
生活享受如同當 判官時一樣 親近的人有的規勸 領取俸祿
而自奉 若此, 公雖自信 清 約⑴,外人 頗有 公孫 布被
生活享受 (節儉) 知道清廉節儉 譏諷你 點(像)公孫弘蓋布
之譏⑵。公宜 少 從 眾⑶。”公嘆曰: “吾今日之俸, 雖 舉家⑷
被 你應該稍稍隨從眾人(的作法) 現在 俸祿(這么多)即使全家
錦衣 玉食⑸, 何患不能? 顧⑹人 之常情,由儉入 奢 易,
穿綢緞衣服吃珍貴的飲食 還怕不能做到嗎 只是人們 進入奢侈容易
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能長 有? 身 豈 能長存? 一旦⑺異于
長期享有嗎 身體健康難道 保持(如果)有一天
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⑻儉,必 致 失所⑼。豈若 吾居位
立刻 一定會招致(饑寒)無所依 何如(不論) 做官
去 位身在 身亡 常 如 一日乎? 嗚呼! 大 賢 之深謀遠慮,
或不做官活著或死了(家中的生活)固定像(同) 天 大的賢才的
豈 庸 人所及哉?
難道是平庸的人比得上的呢
本段引述李文靖公、參政魯公、張文節公三個人崇尚節儉的言行,并加以贊揚。
第二課時
御孫曰: “儉, 德 之共也; 侈, 惡 之大也。”⑽
是(各種)品德 共同(特點) 是(各種)罪惡中 大罪
共, 同也, 言有德 者皆 由儉來也。夫儉則 寡欲, 君子⑾ 寡欲
就是 是說 好品德 都是 的 就會 貪欲 有地位的人
則不役 于物⑿,可以直道而行⒀,小人⒁ 寡欲則能謹 身 節 用⒂,遠
役使被外物 行正直之道 沒有地位的人 約束自己節約費用 避
于:表被動,引進主動者,被
罪 豐 家⒃,故曰: “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 慕 富貴,
免犯罪豐裕家室 貪圖羨慕
枉 道 速 禍⒄,小人多欲則多 求 妄 用⒅, 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
不走正路招致禍患 多方營求隨意浪費 (最后) 作 必
賄⒆,居鄉⒇必盜,故曰: “侈,惡之大也。”
然受賄 作平民 盜竊
本段引御孫的話并加以解說,從道理上闡明“儉”和“奢”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的必然性。
昔 正考父 粥 以糊口, 孟僖子 知 其后 必有達 人⑴。季
古時候 用稀粥來維持生活 (因此)推知 后代 顯達的
文子相 三君⑵, 妾 不衣帛, 馬不食粟,君子以為 忠⑶。 管
輔佐 國君 (他的)小妻 穿絲綢衣服 喂糧食 認為(他)忠于(國君)
仲⑷ 鏤 ⑸ 朱 ⑹, 山節⑺ 藻 ⑻,
(使用)刻有花紋的食具,紅色的帽帶(住宅上邊)刻著山岳的斗拱,上邊畫著水藻
孔子鄙其小器⑼。 公叔文子享 衛靈公,史 知 其
的梁上短柱 看不起他,批評他器量狹小 宴請 知道他(一
及 禍, 及 戌, 果以 富 得
定會)遭到災禍 到了(文子去世,文子的兒子)公叔戌(時)(公叔戌)果然因為富裕招
罪出亡⑽。何曾日 食 萬 錢, 至 孫 以 驕溢 傾家⑾。
逃亡 一天吃飯(要花)一萬個銅錢 到了孫子這一代因為奢侈傲慢而家人
溢:滿
石崇以奢 靡 夸(于)人,卒 以此死(于)東市⑴。近世寇萊公豪 侈 冠
死光 用奢侈浪費向人夸耀 終于因此 刑場上 近來 豪華奢侈名冠
一時⑵,然 以 功業大,人 莫 之非⑶,子孫習⑷其家風,今多 窮
但是因為(他) 人們中沒有人指責 習染 多數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困。其余以儉立 名,以奢自敗 者 多矣,不可 遍數⑸,聊 舉
立下(好)名聲 自招失敗的事例還很多 (完全)列舉 姑且
數人以訓 汝。汝非徒⑹身⑺當 服行⑻,當以(之)訓汝子孫,使(之)知 前輩之
教誨 不只 本身應當實行 了解
風 俗 云⑼。
(生活)作風習俗
云:句末助詞
舉出正考父、季文子、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萊公的事例,用事實來證明“儉”和“侈”的結果截然不同。最后提出寫作本文的目的,是要司馬康“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云。”
寫作特點:
舉例繁富而不顯累贅:
文中列舉了12個人的事例,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節儉的重要性。一篇不長的文章里用這么多恰當的例證是比較少見的。
作者先以自己例,現身說法,接著又以他父親為例。這兩個人的事例,是從家風的角度,以長輩的身分,正面教誨后代,娓娓而談,特別親切。
第三段舉的三個事例,主人公都是宋朝初年的人,與司馬光父子不同時而同朝,而且這三人都是宰相或副宰相(參知政事),與司馬光的地位相同,以這樣同朝同地位而同樣節儉的事例教育后代,同樣使人感到親切。這三個事例論證的角度各不相同,事例雖多而不重復。李文靖公是廳堂狹窄居室問題;參政魯公是家無器皿、肴、果待客飲食問題;張文節公是做宰相后,“自奉養”如當掌書記時地位變了,節儉作風不變。所引李、張兩人的話,也不是一般的說教,而是深謀遠慮,各有獨到之見,是至理名言,使人信服。
第五段一連舉了七個人的事例,事例更多,但因為論證的角度和典型意義不盡相同,仍不覺累贅。前面兩個事例從正面說明“以儉立名”,后面五個事例從反面說明不儉必“自敗”。同樣是說明不儉自敗的,各個事例的具體情況又各有不同:有的當代就敗,如石崇喪生;有的身后敗名,如管仲受譏;有的禍延子孫,如公叔文子、何曾;有的本人和子孫都受其害,如寇萊公雖因“功業大,人莫之非”,但畢竟豪侈是缺點,受到司馬光委婉的非議,而且“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這些事例,都是有根有據,確鑿無疑的。
作者對12個事例的表達,能夠根據內容的不同而各有變化: 有的詳寫,有的略寫。前者如: 作者自身、作者父親、李文靖公、參政魯公、張文節公的事例;后者如第六段中七個人的事例。同樣是詳寫或略寫,寫法和用詞也不盡相同。有的側重寫對話,有的著重寫行動,有的對話和行動并重,有的又著重寫他人對事例主人公的評價。同樣表述他人評價,對正考父是“孟僖子知其后必有達人”,對季文子是君子以為忠“,對”管仲是“孔子鄙其小器”……“知其”“以為”“鄙其”,用詞盡量避免重復。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四川省資中縣第一中學 溫鈞 編寫整理)
[訓儉示康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送東陽馬生序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