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房間,翻出一封已經微黃的學生來信。
老師:
您好!請原諒我占用您寶貴的時間,聽我的絮叨和啰唆。
我以一名借讀生的身份完成了我的高中學業,離校那天,我望著高高的教學樓,回想三年的學習生活,心理復雜得很。留戀、痛苦、遺憾,甚至還有一絲怨恨。
您是給我關心最多的老師,如果不是您在高二的時候做了我的班主任,我真想轉學了。借讀生沒有學籍,我們的成績對老師來說沒有絲毫的份量。每次考試的考場座位,我們要排在最后;考試成績排名,我們要“單列”。也許學校這樣安排自有其道理,但那些日子確是我們最難捱的時光。∑綍r上課,很少有老師提問我們,因為我們對知識是否已掌握是無關緊要的;向老師請教問題,有的老師的傲慢讓我們實在難以忍受。甚至有的老師在全體同學面前說過,借讀生都是差生。我曾哭著和媽媽說要轉學,轉到一個沒有歧視的地方。但媽媽說,轉學很難,尤其轉到咱們這類的學校更難,她讓我調整心態,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我知道求學的困難,所以我在各方面比在籍生表現得要賣力得多。學習上自不用說,我的成績在班上達到了中上等;班里的工作我搶著干,每天我為同學開門、放學時關好門窗,熱心幫助同學。高一那年評“三好”,我的得票很高,但因為是借讀生,我失去了“三好”的資格。
您做了我的老師后,我發現您與其他老師不太一樣。您公正、正直,您尊重每一個同學,您還推薦我作了生活委員。同學們都說,高二是我們最快樂的一年。
高三緊張的生活讓我無暇再考慮那么多的“閑事”,但我發現,我們這些借讀生又成了被老師遺忘的角落。提高班,沒我的事兒;補課,還沒我的事兒。老師又一次“拋棄”了我們(當然您例外),一次我從辦公室門前經過,恍惚聽見一個老師說:“不要管他們,他們不算咱們學校的數兒!碑敃r我猶如青天霹靂,難道老師真的就這樣“功利”這樣“勢利”嗎?我萎靡了好幾天,幸虧您及時給我注入了活力,否則我可能會一蹶不振的。老師謝謝您,您的話我會記一輩子:“人,戰勝了自己,也就戰勝了一切!币院蟛徽撚龅绞裁创煺、困難,我都不會退縮,因為我已經戰勝了自己成了一個強者!
祝您一切順利!
學 生:小荷
讀著小荷的信,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我想起了那句人所共知的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兩句話每個為人師者都能解釋得頭頭是道,但真正能實實在在去實踐的又有幾人呢?
教師能否做到“學高”暫且不論,能否做到“身正”還真應該成為一個深入探討的話題。近幾年,有關“不良教師”的“不良行為”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師德”二字成為媒體上最熱的字眼兒。有過硬的師德,才可能真正做到“身正”。
師德的核心是什么?一個字“愛”。愛自己的事業,對教育的本質有清醒的認識;愛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皭邸钡奶鞌呈恰肮------狹隘的功利思想。如果只把學生當成自己業績棋盤上的棋子,只把教育當作獲得穩定、舒適生活的憑借,那么,“愛”就會扭曲變形甚至異化為“冷漠”與“恨”:誰在自己飯碗的半徑之外,誰就形如路人;誰讓自己的飯碗傾斜了,就與誰水火不容。漠視借讀生的存在,歧視成績不好的學生,想方設法擠走“表現不好”的學生(“動員”他們留級或轉學),仍不是個別教師的個別行為。尤其讓人痛心的是,這些做法往往會獲得其他老師的喝彩,做為“利害相關”的“經濟共同體”,誰能搞定大家都頭痛的“釘子戶”,豈不是功德無量的好事?集體式的師德失范,團隊式的教育“還俗”,正是制約教育良性健康發展的內在癥結。
我們常說,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教師的言行不一是最失敗的教育。教師自己都不能做一個大寫的人,讓學生還能相信誰?他們還能以微笑去面對這個世界么?
說實話,我剛接小荷他們班的時候根本就不清楚誰是正式生誰是借讀生,我只是想在同一個教室里,每個同學應該有同樣的權利,我只是根據同學的意見推薦小荷為班委候選人。我沒有想到,我的“無意”的做法能在小荷的心里掀起那么大的波瀾。做老師的有時過于考慮自己的感受,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這是很多教師教育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比如成績排名,正式生、借讀生分開計算是為了統計上的方便而且也僅是供教師“內部參考”。但有的班主任為了激發學生“斗志”而將其張貼,怎不會引起小荷們的反感呢?(張貼是不“合法”的做法,即便“合法”,也不應該那么“界限分明”)
有意的歧視,無意的疏忽,給學生造成的心靈上的傷害都不會很快就能彌合的。做為教師,“術”不可不慎。
也許有人會說,完善監督制約機制是防范師德失范的良方。這我不反對,但一個教師如果只是迫于“監督”與“制約”才不得不“規范”的話,多少有些趕鴨子上架的意味。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的社會如何營造一個人才培養的“綠色環境”,讓每個人(尤其是教育者)的身上多一些人文的因子,少一些“經濟”的要素才是正途。
少一些功利和勢利,多一些真愛和尊重,做一個大寫的人,做一個優秀的人,才可能做一個成功的教育者,才能從根本上遠離經濟動物的群落。
[把心放在天平上(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天平的認識課件
2.把靈魂放在高處
10.2017教師節教師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