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才 吳主金
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讀史鐵生,我有一種背脊發冷,心頭發熱的感覺,我敬重身殘志堅、發奮有為的史鐵生,更欽佩樸實沉勇、聰慧、堅忍的偉大母親。《我與地壇》字里行間洋溢著一股母愛的光輝,猶如冬天的太陽,穿透陰霾破空而來,照亮你人生的希望;《我與地壇》字里行間充斥著一種思想的力量,猶如黎明的頌歌,掃蕩黑暗,歡呼光明,激活你沉睡的夢想。母親,作為一個真實存在的生命個體,以她的苦難和智慧,以她的剛強和至愛,為史鐵生,也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悲壯而輝煌的生命之歌!
(一)、沉默而堅實的人生大愛。我相信這種說法,平平淡淡才是真,于無聲處有大愛。讀《我與地壇》,對母親的感知和理解又一次印證了我的想法。史鐵生以凝練、沉重的筆觸冷峻而平緩地向我們描述了艱難苦患中的母子深情,平實樸素的文字,司空見慣的素材,滲透了作家的心血,凝結著母親的深情,讀著讀著,我分明感受到了有一顆心在跳動,有一股熱血在沸騰,有一份激情在燃燒。那些送往迎來的深情凝望,那些將心比心的深切理解,那些焦灼不安的徘徊顧慮,一個姿態,一副表情,一份感受,我都不能忘記。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史鐵生不會修飾,也無須修飾,他看見什么就寫什么,他感受到了什么就表達什么,他被什么情境感動了就如實地抒寫這份感動。我愿意把這些文字看成是一尊母親的雕像,簡單而沉默的外表下掩藏著一顆焦灼而熾熱的心。母親站在小院里,卻沉浸在看不見我的世界中,專注而深情,思念而焦慮。她想送我卻又不能送我,她只能用這種方式,用站立不動的姿勢,用一如既往的凝眸,用深藏不露的牽掛送我,送我到我想去也只能去的地壇,可我,縱然想走,又哪能走得出母親的目光呢?縱然想飛,又哪能飛得出母親的心空?史鐵生告訴我們,母親的目光是一雙長長的手,牽扯著我走向未來。
“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兒,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這些文句像繞口令,又像是捉迷藏,可是叫人高興不得,激動不起,我體驗到了一種酸心的悲涼和焦灼的熾愛。人生或許就是冥冥之中兩個有緣的人互相對視的一個過程吧。我想起了一首詩,寫男女相戀的,也挺適合母子相依這份血肉真情。“你找我時我在找自己/你沒有看見我時我已看見了你/你看見我時我不敢看你/你不看我時我想看你/你看見我時我也看見了你/背影是離別的憂傷/地壇也為我沉默”除去心有靈犀,兩情相悅的怦然心跳,我更讀到了一份悲涼,一份無奈,一份尷尬,做兒子的“我”既自傷自悼、困惑茫然又自責自省,愧對母親,做母親的“你”(她)既焦急憂慮、心神不寧又強作鎮定、克制自己。愛兒子是天經地義的事,表達對兒子的愛也是自自然然的,可是,母親卻以一種艱難窘迫的形式來表達這份滿懷憂慮的愛。一個找一個,一個看一個,一個躲一個,多么沉重而痛楚的牽掛啊!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苦難時期的母親,情有多深,心有多苦!一個“看見”寫盡了患難時刻的人生苦況。
“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我幾乎是流著淚讀完這些文字的,我絲毫也不懷疑史鐵生的真誠、直率,有這樣一位能夠舍生忘死、殫精竭慮呵護兒子的母親,史鐵生為什么還要掩飾呢?這些大白話、老實話太傷心,太動情了,它直逼我們的心靈,觸動我們的靈魂,使我們知道:有一種愛超越生死,刻骨銘心;有一種愛血濃于水,動人肺腑。人們常說,一個人的痛苦分給兩個人來承擔,那么,這種痛苦會減少一半。我要說,對于母子二人來說,兒子的痛苦分擔給母親,母親就會加倍的痛苦,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她情愿兒子能活下去自己去死也行,兒子是她的唯一,兒子是她的至愛,兒子的重要已遠遠超過了她的生命。這樣的母親,憂心忡忡,心力交瘁,注定是活得最苦最累的,也正是這種艱辛苦累鑄就了母親的偉大和崇高,閃爍出動人的光輝。
類似上述分析的有關人物描寫的細節、片斷,《我與地壇》還有很多。母親的一個姿式、一副表情、一份感受、一舉首、一投足無一不折射出她的內心世界。母親就是這樣一個愛到心靈,愛到骨髓,愛到實處的人。她沉默不語,堅實行動,不炫耀,不張揚;她隱忍頑強,獨擔苦難,不抱怨,不悲嘆。她以堅強的意志來迎戰苦難的命運,她以嘔心瀝血的愛來喚醒自傷自卑的兒子,她活著的時候讓殘疾的兒子從心靈的輪椅上站起來,她去世之后又在兒子心中站成了一座豐碑。她是我們英雄的母親啊!
(二)、智慧而深刻的人生啟迪。讀《我與地壇》,我隱隱約約地意識到史鐵生實際上為我們暗示了一種微妙隱形的三角關系,如果說地壇這個古老荒園是一所歷經滄桑仍喚發生機活力的大學的話,那么,“我”就是其中的一個學生,而母親則是我的人生啟蒙老師。母親給予了我愛和勇氣,給予了我堅強和幸福。我們也可以從散文中的一些片斷和場景描寫中體察到母親思想的智慧和深刻。
“她知道我心理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想些什么……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里也沒有答案。”俗話說,天上太陽大,地上母親大。而作兒子的“我”實際上就是母親心目中的太陽,現在這輪太陽愁云慘淡,黯然失色了,這對母親該是何等強烈的打擊啊,拯救殘疾的兒子和兒子傷殘的心靈,就成了母親重要的使命。她充分理解兒子的處境和心態,并懂得運用一種智慧的方式去呵護兒子。不做不該做的事,不問不該問的話,想兒子之所想,急兒子之所急,小心翼翼,默默無言地呵護兒子那顆敏感而破碎的心。“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寫出了愛兒子的艱辛不易。“想問”表明母親想知道兒子的狀態如何,想些什么,她能不能分擔兒子的痛苦(從肉體到精神)。“不敢問”表明母親的擔心和顧慮,因為一問,刺傷了兒子的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從而增添了兒子的苦痛,那可是母親千萬不希望出現的結果。人總是這樣,一旦自己身陷困厄,慘遭不幸,有人關心和照顧自己,而且這種關心和照顧愈是熱情、周到便愈讓人感到自身的不是和不安,只有施愛者關照對方但又不讓對方覺察,尊重對方又不讓對方感到自卑時,這份關愛對于受難者來說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母親洞察兒子的內心世界,處處關照兒子而又隱瞞、躲避不讓兒子自傷命運、自悲身世,真可謂費盡心機,艱難不易啊。
“她料想我不會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個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么。”
“現在可以斷定,以她的聰慧和堅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些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來想去最后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既想讓兒子出去又擔心會發生什么,既關心兒子的現在又憂慮兒子的未來,夜以繼日,日以繼夜,晝夜交替,循環往復,母親在空落和不眠中熬過了一天又一天。尤其令人感動的是,這種苦難并沒有打垮她的意志,毀滅她的思想,相反卻孕育了母親更深刻的發現,她懂得需要給兒子獨處的時間,需要給兒子一個過程,需要給兒子一個獨立的未來。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顆心去呵護另一顆心,給兒子一片思想的天空,生活的翅膀才堅硬;給兒子一座成長的荒園,生活的腳步才堅實;給兒子一條曲折的道路,生活的意志才堅強。讓思想超越傷殘,讓靈魂接近高貴,兒子才是一個真正快樂、幸福的人,相反,越俎代庖,包辦代替,事無巨細,關懷備至,只能是剝奪了兒子成長的權利和成熟的機會,那才是母親可以預見的真正悲劇呢!母親不是哲學家,但她通曉樸實的人生哲理,并潛移默化地運用這些哲理來影響兒子的人生道路,這正是母親深刻過人,智慧超群的地方。
對于兒子的未來,母親也有自己的設想:“她又確信一個人不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兒子不幸福,母親也不幸福,兩個不幸福的人相依為命,惺惺相惜,用心用力地尋找幸福,什么才是母親心目中的幸福之路呢?從文中描述不難看出,這條路不是鼓勵兒子搏取功名,光宗耀祖,也不是希望兒子榮華富貴,子貴母榮,母親用自己戰勝命運的堅實行動,關心兒子而毫不張揚的愛和對兒子出自內心的理解與尊重來暗示兒子,人生一世,要經受得住命運的千錘百煉,要煉就一副鋼鐵意志,要戰勝困厄苦痛,擺脫傷殘的羈絆,走出心靈的陰影,這樣才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并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很多時候,我們都和作者一樣用世俗的眼光來打量關心我們的人,而實際上我們錯了,在母親崇高而堅強的人生之路面前,我們除了贊嘆,還有慚愧。
母親就是這樣一位在苦難中思索,在尊重中行動的人,她理解我的苦痛,尊重我的內心世界,她關心我的現在,更憂慮我的未來,她和地壇一樣給予我無處不在的愛和無堅不摧的意志,有了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我還憂慮什么呢?
(長沙市雅禮中學徐昌才410007郵箱:xccwxx@163.net)
作者郵箱: xccwxx@163.net
[母親的高貴在靈魂--淺析《我與地壇》的母親形象(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 我的母親
3.荷母親的教案
6.我的母親教案
7.
8.有關母親的名言
9.關于母親的周記
10.《我的母親》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