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新立
《死海不死》是初中語文課本第四冊的一篇短文,這篇短文歷來被作為經典篇目載入課本,一是因為其結構清晰,文字活潑,文意淺顯,又富有趣味,適合初中學生閱讀。二是因為這篇文章說明的對象是死海,其中包含了許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并且大膽使用傳說,利于學生開展討論、合作、探究學習,對于新課程的實施具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這篇文章的用意還不止這些,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我們還可以利用這一篇文章對學生的文本解讀的思路,進行校正。
提及這一話題,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我們的寫作教學為何舉步維艱,收效甚小,而且會遭到如些眾多的口誅筆伐,其中有一點,是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的:那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我們往往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的儲備,而忽視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對學生的文本感覺和思維的訓練。如果說,寫作是一種綜合的語文實踐活動,那么,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關節就是積極的思維和良好的心態。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大家非常熟悉,但要問,作者占有了多少知識、素材,這個問題似乎并不好回答。因為朱自清是名家,我們當然可以牽強附會地說出許許多多道理來,但是良心會嘀嘀咕咕地叫個不停。其實,我們也知道,這個時期,作者與父親的那種關系并不和諧,但為什么會寫出如此感人的文章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作者的擁有積極的思維和良好的心態。就此問題,如果深究下去,完全可以寫成一篇有趣的短文,但這不是本文所要談論的主題,只是想借此談一下自己對文本解讀和寫作教學的一點看法。
書歸正傳,眾所周知,語文能力發展的高級階段,出現了兩個分支,一個是欣賞能力,一個是寫作能力。其實二者關系是非常緊密、相互交通的。會解讀文本的人,一般對作文的材料選擇和運用就會活而有度,反之亦然。這時就借助《死海不死》一文,簡單談談對文本解讀的一些做法。
《死海不死》這個題目很有意思,單就這個題目,你能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列舉出來。(也可以把學生所有的問題集中在一起讓學生尋求答案。)
接著,布置學生利用網絡、報刊、書籍等,查找有關的資料,可以學生三個一組,五個一群地共同研究,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你又發現了什么問題?再列舉出來,再尋找,再回答。反復幾篇,學生可以找到的資料可謂五花八門,有些材料可能是“千辛萬苦始得來”的,學生愛不釋手。
有了這樣準備之后,下面我們就可以展開文本解讀的思維訓練了。
首先讓學生來個“先入為主”--把所有的問題先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如果讓你寫一篇《死海不死》的文章,你要解決什么問題?按照一種什么樣的順序去寫?
再讓整體閱讀文章,問學生課文選用了哪些材料?為什么選用這些材料?(學生討論,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選材的尺度是什么)
然后,可以叫學生研究一下為何不用你的材料?難道是作者不知道這些知識嗎?或者說,你的材料不好嗎?(后一個問題,就是要考察一下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態,舍不舍得將自己勞動所得的材料有條件地刪去)通過與文本的對照,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白行文的思路,達成我們的目標之一。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讓學生講講自己收集的材料能夠說明什么問題?怎樣刪剪,才能更好地將自己或課文中沒有介紹到的知識介紹給大家,最后利用自己手頭掌握的材料,另外構思一篇關于死海的科學小品文。
我想,這樣做,與教材的編排目的是一致的。既能讓學生非常清楚地解讀了文本,也從中對學生的心理和思維進行了一次有意義的訓練。其結果是可想而知。更重要的,這是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一次改造,長此下去,其收效是非常明顯的。
略而略之,不管文章長短,都可按此方法試一試,只是在設計時,更需要精心細致的工作。我通過自己的實踐,已經嘗到了其中的甜頭。也想借此,能夠拋磚引玉,共同思考。
[從《死海不死》的教學實例中看文本解讀 (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死海不死教案設計
2.死海之變閱讀答案
7.教師的教學計劃
10.教師的辭職報告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