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鐺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小行星的有關知識的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在學習了說明文的知識后,能獨立閱讀說明文,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教法分析:
由于是自讀課文,所以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想一想、寫一寫、說一說、議一議、練一練中獨立學習說明文。教師只是適當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讓學生逐漸學會自己閱讀文章。
教學目標:
1.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
2.懂得文章如何安排順序;
3.思考小行星發現進程說明的問題。
教學重點:
了解小行星的有關知識。
教學難點:
組織文章的順序。
解決辦法:
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行動起來,在讀和寫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媒體:教學平臺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明確目標
1.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
2.懂得文章如何安排順序;
3.思考小行星發現進程說明的問題。
三.整體感知:
學生活動--想一想
快速默讀全文,把下列幾項內容按課文順序排列好:
A.分說小行星的活動區域、體積、質量的知識;
B.總說小行星在天體中的位置;
C.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
D.總說小行星研究的意義。
E.介紹小行星編號和命名的方式;
( 順序為:B-C-E-A-D 也就是文章的結構順序是:總-分-總)
四、自讀過程
學生活動--寫一寫完成小行星發現簡史
學生活動--說一說
1.小行星編號的先決條件是什么?
2.小行星如何命名?
(根據國際慣例,一顆小行星被發現之后,先臨時編號。從計算得到的軌道參數,預報它下次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它時,才給予正式編號。
同時,發現者獲得小行星的命名權。)
學生活動--議一議
1.絕大多數小行星的活動區域在哪?
2.小行星的體積與質量如何?
(絕大多數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他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
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教師引導--復習有關知識:
說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說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時間順序:與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注意時間 的先后。
空間順序:注意空間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東南西北等位置和方向。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學生活動--練一練
閱讀過說明的順序的知識,完成以下填空題:
1.本文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時用了 順序 (時間順序)
2.全文說明小行星,總的來說用了由淺入深的 順序。(邏輯順序)
學生活動--議一議
第一顆小行星在1801年發現,而第五顆小行星在1845年才發現。最近這些年,小行星如雨后春筍,每個月都有數十或上百顆小行星被證實。請思考有關小行星的發現進程越來越快的原因。
(小行星的各種發現,如數量的增多,運行區域與地球的距離,體積和質量等,這些發現都借助了數據說明,表明其觀測的精確度。所有這些都是觀測技術設備的不斷完善和各種天體理論知識不斷豐富的結果。由此看到,科學領域的發現和創新,是摻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達到的。這啟發我們擁有豐富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博采眾長)
教師引導--小結
1.本文主要介紹了小行星發現的歷史、編號和命名的辦法、小行星的起源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2.本文先總說小行星在天體中的位置,再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小行星編號和命名的方式和小行星的活動區域、體積、質量的知識,最后總說小行星研究的意義,是按總分總的結構順序說明的。
學生活動--練一練
1. 本文主要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介紹小行星?請舉例。
2. .小行星的研究有何意義?
3. 觀看晴朗的夜空,寫一篇日記,談談你對天體的認識和感想 。(課后完成)
作者郵箱: yanyi03@163.com
[《漫話小行星》(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漫話溜索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