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林
2004年第5期《咬文嚼字》上刊有鐵簫先生的一篇短文《“雎”字不念“雖”》(以下簡稱“鐵文”)。該文糾正了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為“介紹孔子生平”而配發的說明上的一處誤注。說明圖片的原文是這樣的:“《詩經、關雎(sui 雖》 《詩》數千篇,孔子晚年,按曲的正確音調進行篇章上的調整。”
其實,這個說明還存在表達不準確的地方。我們首先簡要了解一下《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或稱“詩三百”,共有305篇(《小雅》中另有6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記在內)。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分為《風》、《雅》、《頌》三部分,作者包括了從貴族到平民的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絕大部分已不可考。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詩原來有三千多篇,經過孔子的刪選,成為后世所見的三百余篇的定本。但這一記載遭到了普遍的懷疑。一則先秦文獻所引的詩句,大體都在現存《詩經》的范圍內,這以外的“逸詩”,數量極少,如果孔子以前還有三千多首詩,照理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再則在《論語》中,孔子已經反復提到“《詩》三百”(《為政》、《子路》等篇),證明孔子所見到的《詩》,已經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現在的樣子差不多。所以,最后編定成書,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當在孔子出生以前。就《詩》中篇章內容原來的性質而言,都是歌曲的歌詞,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只是到了孔子時代,《詩經》的音樂已經發生散失錯亂的現象,孔子對此作過“正樂”的工作,使之合于古樂的原狀,甚至也可能對“詩”的內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說《詩經》由他刪選而成,則是不可信的。
所以說“《詩》數千篇”不妥。
順便指出,“鐵文”首句中“孔子”一詞后應該加上“像”或“塑像”。“中間頓號應為中圓點”說法欠妥,因為“中圓點”不是標點,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間隔號”。
作者郵箱: tianchunlin@tom.com
[詩千篇還是詩三百?(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仿寫木蘭詩三百字
3.唐詩三百首讀后感
5.唐詩三百首讀后感作文
10.讀唐詩三百首古詩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