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
教學目的
1.懂得發問的意義,學會做一個樂于發問、善于發問、勤于發問的人。
2.學習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來論證論點的寫法。
3.學習本文在正反論證過程中采用舉例和講道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會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2.難點:如何緊扣論點選擇典型論據。
學法引導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章中心論點,與上一課《懷疑與學問》嘗試比較體會異同。
2.細讀課文,理清結構層次,找出正面論證、反面論證的部分,并具體分析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論說道理的。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解釋下列詞語。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無奇:平平淡淡,沒有什么特點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尋根究底:尋求根由,追究底細。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
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是:對,正確。
潛修靜想:形容專心研究,認真思考。
典籍:記載古代法制的圖書。也泛指古代圖書。
2.閱讀課文,編寫閱讀提綱。
二、導入
所謂學問,一是學,一是問,虛心求教才是應有的態度。這篇文章的意圖是提倡發問。讀后想想,我們從中受到了些什么啟發。
三、正課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思考:為什么要提倡發問的精神?不問不行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述:
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發問、勤發問的人。牛頓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而不問則不能求得真知,因為不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步;不問就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發問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發問、勤發問,就擁有了開啟密庫里的珍奇的鑰匙,何不多問呢?
(2)從下面四句話中選出文章的論點:
A.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發問的精神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C.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D.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
討論后明確:
選C。A只是引出論題的引子;B運用了一個比喻,只是形象地說理;D是作為證明論點的理論論據使用的。
2.仔細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么提出來的?
明確:
課文第1-3段,講通俗的道理,設生動的比喻,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論點,即中心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2)課文前半部分從正面證明論點,舉了哪些事例?列舉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樣同上下文緊密聯系的?
明確:
依次列舉了牛頓(第5段)、瓦特(第6段)、釋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來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
列舉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發問、勤發問的人……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兩句,分析“能發問、勤發問的人”的共同特點,然后用“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舉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夠了,夠了,不必多舉了”過渡,用“舉出這幾個人物,無非要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一句歸結到論點。這樣寫,文章上下文之間過渡自然,論點論據配合緊密。
(3)第9段“我們雖然不一定人人能成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學家”或別的稱謂呢?
討論并歸納:
不能。因為這關系到上文列舉的四位名人的順序,前兩位是“大科學家”,后兩位是“大思想家”,所以這里在歸納時按上文順序寫成“大科學家大思想家”。這體現了文章語言表達非常嚴謹周密。
(4)你覺得課文選用的四個事例是否很妥貼?為什么?
你能為課文補充今人好問的事例嗎?
四、總結
本文通過講道理,設比喻,引出“發問的精神”的論題,接著提出中心論點,并列舉了四位名人的事例,從正面論證論點。
五、板書設計
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4段)
牛頓發問的事例(5段)
正面論證 舉例論證 瓦特發問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釋迦牟尼發問的事例(7段)
孔子發問的事例(8段)
歸納小結(9段)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二。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分析課文的后半部分,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個錯誤觀點,然后證明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這應該怎么寫呢?
三、正課
1.仔細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課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論點?分哪幾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詞語把幾個層次串聯在一起的?
明確:
課文第10段用假設“也許有人會說”引出了反面論點:“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我們講解,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
分三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
A.墨守舊說,不能發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步。
B.一味吸取,不去審問,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
C.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論點后,先用兩句作總的否定:“說這話,大概自以為是。可是仔細想想,就會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進一步說”等詞語關聯,銜接緊密,層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萬不可忘記那把鑰匙,你得能發問,勤發問。”句中的“那把鑰匙” 指什么?它與前文哪些語句相呼應?
明確:
“那把鑰匙”指發問的精神,與前文第2段“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第3段“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的精神”相呼應。
(3)本文的論點與《懷疑與學問》一文的論點有何異同?
明確:
兩文的論點從精神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強調了懷疑、發問對于做學問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懷疑與學問》直接從兩者的相互關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論點再運用兩個分論點支撐的方法闡明道理。本文則是先講通俗的道理,設生動的比喻,引出論題后,提出正面論點,舉事例證明,然后提出反面論點,分三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批駁其錯誤。
(4)本文多次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請從課文中找出來,談談反問句的使用有什么好處?
明確:反問句的使用,強化了語氣,強調了觀點,強調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瀾。
2.請根據以上分析,編擬出課文段落層次提綱。(見板書)
3.鞏固練習。
讀下面的語句,答題:
(1)這種道理猶如封鎖在密庫石室里的珍奇,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的精神。
指出這兩個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
答案:A本體-事物的道理 喻體-封鎖在密庫石室里的珍奇
B本體-發問的精神 喻體-鑰匙
(2)你忍心讓你的智慧之門永閉嗎?你愿意永遠盲目地讓別人帶著你走嗎?你愿意永遠只做兩腳書柜嗎?
這段話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加點字的含義是什么?
答案: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兩腳書柜”是比喻只擁有知識而不會運用知識的人。
四、總結
文章從如何做學問的高度,明確提出了“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的論點,并運用確鑿的例證和透辟的分析進行正反論證。有直接的闡述,也有反面的駁斥,破立結合,增強了說理的說服力。
五、板書設計
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4段)
牛頓發問的事例(5段)
正面論證 舉例論證 瓦特發問的事例(6段)
(4-9段) (5-8段) 釋迦牟尼發問的事例(7段)
孔子發問的事例(8段)
歸納小結(9段)
提出反面論點--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
我們講解,只要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10段)
墨守舊說,不能發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
反面論證 分析反面 步(11段)
(10-14段) 論點的錯誤 一味吸取,不去審問,就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
(11-13段) 的、真的。(12段)
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13段)
歸納小結(14段)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作者郵箱: kingzhauh@sina.com
[發問的精神(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9.喪文化真的那么喪?那只是我們的精神勝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