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新編高中語文教材(全國2004版)全六冊編排了16個古文單元,占全部選文的44℅。如何教好古文篇目,一年來,我不停地思索、嘗試。古典文學研究專家霍松林教授的一篇文章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這篇文章中霍教授回憶了兒時讀書的經歷。他讀中學時經歷過兩位國文教師,一位是演講型的,口若懸河,妙語連珠;另一位則只作精要的講解,課堂上大部分時間讓學生朗讀背誦。霍老說,在后面那位教師的督促下,中學期間背誦了許多古文篇目,讓也終身受益無窮。
教材所選的古文篇目都是澤被萬世的美文、雄文。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文質兼美。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把這些選文當堂背誦下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收獲。因此,我確立了“讀一讀,背一背”的古文教學思路。
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我發現有兩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何調動學生的朗讀背誦積極性;如何解決朗讀與文言詞匯積累、內容理解相結合、相促進的問題。
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我都是從教學過程的設計上來著手的。第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對照注釋,查閱工具書,熟悉文章,疏通文意。然后,教師范背課文。范背這個環節很重要。首先,它能激起學生的潛心理:教師能背,我也一定能背;其次,教師聲情并茂的背誦本身就是入課的最好導語,激起了學生對這篇文章的興趣。因此,在備課的時候,我往往要花很多時間在備范背上,反復揣摩文意,玩味文中的情感,聽朗讀磁帶,直到感覺自己就是作者,文章有如己出。我不贊成在課堂上用媒體朗讀取代教師范讀范背。媒體朗讀出自名家之口,大部分教師的范讀范背都無法與之媲美。但教師的范讀范背卻能產生一種“場”效應,這是多媒體技術下的人機對話無法獲得的。如同許多人寧肯花錢上劇院看現場演出,許多球迷寧肯不遠萬里赴法蘭西買黑市球票去看世界杯,而不愿舒適坐在自家的電視機前看演出和比賽一樣,學生更愿意追求的也是這種“現場效果”。
整體感知之后,根據文章的內容把文章分為幾塊來教學。這一部分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用各種方法來幫助學生當堂背誦。講一塊,讀一塊,背一塊。精要的講解能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章的內容,達到理解背誦的效果。板書設計也要為當堂背誦服務,對照板書,學生能獲得背誦的提示,同時,背誦又是對文章內容的又一次回顧,理解上的加深。講完一塊后,學生自由朗讀這一塊。教師不限制學生的朗讀時間,直到大部分學生都停止朗讀為止。在學生齊背的環節中,教師也加入背誦的行列,與學生一起背。書聲朗朗中,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平等的師生關系。
我在執教《歸去來兮辭》時,設計了一個“四讀”教案。一讀:教師范背,為了背好這篇課文,我花了兩天時間,反復揣摩文章,調整語氣、語速、語重,結果,還算成功,同辦公室的教師說:王軍讀《歸去來兮辭》還是蠻到位的。成功的范背,把學生引入到了課文的情境中來,激發了學生的朗讀欲望,為后面的朗讀教學打下了基礎。二讀:根據“辭”押韻的形式特征,學生找出韻腳和所押之韻,板書在黑板上。根據換韻的情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行文流程。有了這些準備之后,學生自由朗讀,我反對課堂齊讀,那樣會限制學生的個性思考。三讀:每一韻為一塊,引導學生與文章零距離接觸,感受陶淵明高潔、閑適的生活情趣。講完一塊后,學生自由朗讀這一塊,然后根據黑板上韻腳的提示,師生齊背。四讀: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和注釋的幫助,仔細體會全文,然后進行鑒賞性朗讀,邊讀邊在腦海中想像陶淵明遺世飄逸的隱士形象以及他的田園生活畫面。
一年來,我在教學古文時,課堂上總是書聲朗朗。當堂背誦,避免了學生課后為教師布置的背誦任務而苦惱,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一位學生說:他非常喜歡“讀一讀,背一背”。
作者郵箱: wan0jun@tom.com
[讀一讀,背一背(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背影》的課件
2.《背影》課件
4.朱自清的背影
5.語文背影課件
6.背影教案課件
7.背書包大班教案
8.課文背影的課件
9.語文背影教學課件
10.背井離鄉的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