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世紀的荷蘭人房龍,一生漂泊,閱歷豐富,為了歷練人生,幾乎走遍西歐各國,當過教師、編輯、記者。他后來定居美國,成為美國國民。雖然他曾留學德、法、美,獲得博士學位,但他并沒有關進書齋,進行純學術的研究。他的一生都在探索寫作與傳播知識,研究學問與啟蒙民眾的結合途徑。正如房龍作品集主編蔡先生所說,他的文筆是為青年和少年的,但作品中的深邃思想和文明觀念卻是為全人類的。他的作品除了眾多的人物傳記外,主要集中在對人類歷史、文化、文明、科學發展歷程的宏觀闡述方面。
房龍的《古代人--人類文明的起源》《人類的故事》出版于20世紀的20年代,《寬容》出版于80年代。房龍作品的魅力在于用文學筆調講述科學常識,這種寫作方式為人們所癡迷。學者曹聚仁先生讀《人類的故事》,持續了幾十年,一讀再讀,百讀不厭。文學家郁達夫先生曾為林徽音譯的《古代人》作序。“房龍的方法實在巧妙不過,干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這么一寫,無論大人小孩,讀他的書,都覺得娓娓忘倦了。”
房龍讓歷史變成了大眾的“歷史”,讓文學作為一種工具,成為大眾長智慧、學科學的鑰匙。通過房龍的文筆,枯燥的歷史變成引人入勝的美文。青少年通過閱讀房龍的書,可以對人類的歷史知識,文化科學發展的規律有一個較為系統連貫的了解。世紀之交,人們已步入一個科學發達,信息暢通的時代,但是,科學發達不等于科學就十分普及了。我們在享受著科學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但有幾人對科學本身有那么清晰的了解。原因在哪?人們不是不想了解科學內在的奧秘,而是科學本身的深奧和枯燥,使人望而卻步。如果有一本兩本表述科學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書,誰不愿去接受科學的雨露滋潤呢?遺憾的是,能將枯燥的歷史、深奧的科學深入淺出地,生動活潑地推向大眾的人太少了,這樣的作品太少了。我們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院士、文學家、歷史學家,科普工作者,有幾人愿意致力于這份工作,也許不屑,也許吃力不討好,也許名利太少。當然,也有人愿意做這份寂寞的工作,高士其算一個,葉永烈只能算半個。百年來,把歷史與文學、科學與文學水乳交融地結合到一起的作品微乎其微,這樣的作家微乎其微,致使我們一個世紀總是津津樂道于房龍的作品。我不知道,這是房龍的幸運抑或不幸?
房龍生活的時代已經過去,房龍作品中的情節今天看來,似乎有些陳舊過時,似乎有些幼稚可笑,但房龍的思維方式和寫作藝術應當為今人借鑒。現代房龍同樣可以將多媒體、互聯網、智能大廈、航天飛機、仿生技術等,用房龍式的筆法告訴大眾,讓大眾真正擁有現代人的素質,懂得科學的來龍去脈,具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非生活在現代,思維認識能力仍然停留在上個世紀。如此則善莫大焉!……
--《追尋房龍》,周玉奇,鹽城市圖書館,唯實2000年21期
[追尋房龍]相關文章:
1.
4.追尋夢想的詩句
5.追尋歷史的足跡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