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之
牐牴賾凇逗商獵律》,我以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分析朱自清“欲寧靜而不能,欲超脫而不得”的思想矛盾。
牐犑紫仁切睦砩系摹N了排解“頗不寧靜”的心情,作者獨自一人來到“日日走過的荷塘”,在經過一番心理調整之后,終于成了一個“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并且開始“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了。作者此時的心理似乎達到了“靜”,達到了“超脫”。但這種“靜”和“超脫”只是暫時的。很快,他又不能不回到現實中。很顯然,作者的心理軌跡是:不寧靜--寧靜--不寧靜。這正是他矛盾思想的反映。其次是行為上的。從家里來到荷塘的過程,作者寫得很詳細。寫了“出去”,寫了“小煤屑路”,寫了“樹”。而且作者并不馬上欣賞“荷塘月色”,而是“背著手踱著”,說“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這樣詳細的行為描寫反映出作者想實現“寧靜”的愿望是多么的艱難。但作者回去的行為卻寫得非常簡略,只一句話:“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看來,他真是“欲超脫而不得”啊。
我們還可以從他的視線上分析他的這種矛盾思想。先寫“荷塘四面”,然后寫“無邊的荷香月色”。寫“荷香月色”時,先寫“葉子”,再寫“葉子中間”的“花”,最后寫“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這樣的視線描寫反映了作者極欲寧靜、超脫的心情。但緊接著,作者又從葉子底下的“流水”寫到葉子之上的“月光”、“月色”和路邊的“月影”,接著又寫到荷塘四面的“樹”,然后寫到“隱隱約約”的“一帶遠山”。對于這樣的視線描寫,我們不能只作簡單的形式分析,而應該把它與作者的心情聯系起來。正是由于作者不能忘懷自己家鄉江南正在遭受的苦難,所以,他的視線又不知不覺地移向“遠方”。
如果我們從聽覺上去分析他的“欲寧靜而不能”的思想,就更有味了。文章最后寫到:“這時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難道這些蟬和蛙在開始時不叫而直到此時才叫嗎?這顯然是講不通的。惟一的解釋是,開始時作者想竭力使自己“寧靜”下來,以求“超脫”,于是這些聲音都被他排除在外。后來他不能控制自己的內心,于是在他將視線移向遠山時,在他將要想起江南時,這些聲音都傳入了的耳鼓。這是一個很生動的細節描寫。
作者單位:廣東順德兆基中學
[《荷塘月色》新解]相關文章:
1.荷塘月色課件
2.《荷塘月色》課件
3.《荷塘月色》教案
5.荷塘月色講課課件
6.荷塘月色優秀課件
7.荷塘月色教案課件
10.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