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新王朝的皇室貴族朱棣(明成祖)、朱權(寧獻王)、朱有燉(周憲王)都曾經招致一些由元入明的戲曲、散曲作家,如汪元亨、湯舜民等為他們歌功頌德,點綴升平。朱有燉本身也是一個影響較大的散曲、戲曲作家。李夢陽詩中說:“中山孺子倚新妝,趙女燕姬總擅場;齊唱憲王新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汴梁元宵絕句》)錢謙益說:“誠齋所作,音律諧美,流傳內府,至今中原弦索多用之。”(《列朝詩集》)他的散曲雖模擬元人格調,卻多求仙慕道、調情享樂的自白,內容無甚可取。
至弘治、正德間,由于康海、王九思、王磐、陳鐸等作家的出現,散曲的創作才有了新的進展。康海、王九思唱和很多。他們對現實的感受比較真切,個別作品中迸發出憤懣的聲音,如康海[寄生草]《讀史有感》:
天應醉,地豈迷!青霄白日風雷厲,昌時盛世奸諛蔽,忠臣孝子難存立。朱云未斬佞人頭,禰衡體使英雄氣。
但總的傾向仍是消極的。
王磐(1470?-1530?),字鴻漸,號西樓,高郵人。一生縱情山水詩畫之間,沒有作官,著有《王西樓樂府》。他的散曲雖也多閑適之作,但有部分作品比較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或表達了改變現實的愿望。他的[朝天子]《詠喇叭》最為有名:
喇叭,鎖哪,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您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蔣一葵《堯山堂外記》紀事說:“正德時,閹寺當權,往來河下者無虛日,每到輒吹號頭,齊丁夫,民不堪命。”王磐的作品不僅寫出了他們裝腔作勢的面目,而且揭示了他們帶給人民的災難。他的[南呂一枝花]《久雪》套數,寓意也很深刻:
亂飄來燕塞邊,密灑向程門外。恰飛還梁苑去,又舞過灞橋來。攘攘皚皚,顛倒把乾坤礙,分明將造化埋。蕩磨的紅日無光,隈逼的青山失色。
--[南呂一枝花]
凍的個寒江上魚沉雁杳,餓的個空林中虎嘯猿哀。不成祥瑞翻成害,侵傷隴麥,壓損庭槐,眩昏柳眼,勒綻梅腮。遮蔽了錦重重禁闕宮階,填塞了綠沉沉舞榭歌臺。把一個正直的韓退之擁住在藍關,將一個忠節的蘇子卿埋藏在北海,把一個廉潔的袁邵公餓倒在書齋。哀哉,苦哉!長安貧者愁無奈。猛驚猜,忒奇怪。這的是天上飛來的冷禍胎,遍地下生災。
--[梁州]
有一日赫威威太陽真火當頭曬,有一日暖拍拍和氣春風滾地來,就有千萬座冰山一時壞。掃彤云四開,現青天一塊,依舊晴光瑞煙靄。
--[尾聲]
作者把雪比作邪惡勢力,借以抒發了他的牢騷不平,并且表示了對光明的信念。在充滿著風花雪月的俗套的明散曲中,這是比較突出的作品。
與王磐齊名的陳鐸(1488?-1521?),字大聲,號秋碧,下邳(今江蘇邳縣)人。家居金陵,世襲指揮使。他精通音律,教坊子弟稱他為“樂王”。散曲有《秋碧樂府》、《梨云寄傲》、《月香小稿》等集。這些作品大都是供給歌妓清唱的,表現了封建文人以聲色自娛的生活情趣,內容很少可取。他的《滑稽馀韻》收小令一百三十六首,廣泛地描繪了各行各業的人物,相當真實地反映了明代中葉社會的面貌。從內容推斷,應是作者根據當時在城市中流行的“時調”改寫的。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那些描寫手工業勞動者的作品:
雙臀坐不安,兩腳登不辦。半身入地牢,間口 葷飯。逢節暫松閑,折耗要賠還。絡緯常通夜,拋梭直到晚。將一樣花板,出一陣餿酸汗;熬一盞油干,閉一回瞌睡眼。
--[雁兒落帶得勝令]《機匠》
這首曲子描繪了機匠辛苦的生活,也傾訴了他們不平的待遇。在《鐵匠》、《氈匠》等作品中,作者通過同樣的概括描寫,暴露了封建社會中手工業勞動者的非人處境。在個別作品里,作者還肯定他們在勞動中所表現的智慧和才能。如[朝天子]《搭材》:
篾箠兒緊札,木植兒巧搭,利腳手分高下。一關一捩旋生發,就里工夫大。自己尋常,傍人驚怕,半空中難作耍。舍衛城建塔,蓬萊呂上瓦,不是我誰承架?
作者寫出了搭材匠人的熟練技巧,歌頌了他們對社會的貢獻,這在鄙視勞動的封建士大夫中是難能可貴的。
與此同時,作者還以幽默辛辣的筆觸,嘲諷了社會上的各種寄生蟲,漫畫似地勾勒出里長、巫師、媒人之流的丑態。如[水仙子]《葬士》:
尋龍倒水費殷勤,取向僉穴無定準,藏風聚氣胡談論。告山人須自忖:揀一山葬你先人,壽又長,身又旺,官又高,財又穩,不強如干謁侯門?
這首曲子一開始就指出了葬士的騙人伎倆,揭露他的自欺欺人。最后一句反問,更顯得辛辣。不過,由于作者的階級局限,有些作品對下層人民的態度是冷漠的,甚至不分對象的揶揄和嘲弄,不能不影響到《滑稽馀韻》的成就。
當時以南曲著名的有吳縣的唐寅、杭州的沈仕,他們的作品多數屬于風情調笑之作。此外楊慎和他的妻子黃峨也有散曲流傳。
[王磐及其他散曲作家]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