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彥
高考應試作文正在困擾著我們的語文教學,其弊端有二。
一,限時限字:中國的學生真能行,40-50分鐘就能寫出一篇文章,而且是決定一生前途命運的文章。中國從封建科舉到現在的高考,從來都是限時命題作文。這種形式的考試,必然制造出大量虛情假意的文章。從古到今的妙文佳詞浩如煙海,而其中的應試之作卻寥寥無幾。這并非應試者個個都才能低下,運筆遲鈍,實乃于有限之時難以做到構思之精巧、感情之真摯。歷史上那些屢考不第的才子們,用他們悲慘的命運證明了這種考試的弊端。我們知道:文章的真情實感,是對生活的長期觀察、體味,并充分發酵后醞釀出來的。40-50分鐘,根本來不及體味、醞釀,沒有發酵的面,能蒸出香醇可口的饃嗎?不生硬死板才怪呢!字數的限制也是毫無道理的。文之優劣不以字數定,該長則長,該短則短,更應提倡寫短文,尤其要偏愛那些短小精悍的文章。
二,閱卷不公:據說,高考閱卷為了追求高效率,一篇作文平均批閱時間不足一分鐘。我就不相信高考閱卷的老師個個都是“張松”(《三國演義》中的一個人物),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即是“張松”,不足一分鐘,要對800余字的作文作出公正的裁判,鬼才相信哩!這樣的高考閱卷,已經對我們的作文教學(包括整個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當學生得知他們十年寒窗聞雞舞筆而苦練出來的一點作文能力,將在不足一分鐘的時間內由某一個人作出決定他們命運的評判時,他們能不驚得目瞪口呆嗎!因此那些“識時務”的學生們,把高考作文的得分交給了命運之神,我們這些老師們也不得不為了學生的“前途命運”而大講作文的“應試之法”,大練作文的“應試技巧”,什么“點題要快,要讓閱卷老師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中心”,什么“開頭要出彩,一下子就能給閱卷老師造成良好的印象”,什么“結尾要再次點題(以防有些閱卷老師只看結尾),給閱卷老師造成一個緊扣中心的完整印象”,什么“書寫要整齊,字體要美觀(這個要求本身是對的,但它的目的卻讓人反感)”,什么“寧可不要高分,也不能冒險(這里所說的‘冒險’,是指寫那些講究藝術性,體現個性,內容深刻而含蓄,要細細咀嚼才能品味出特色的文章。)”,諸如此類的“應試之法”,實在讓老師們哭笑不得,我們的作文教學全都是做給高考閱卷的老師們的,這豈不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我們平時給學生講的那些“文貴在真”,“文貴在新”,“文貴在深”等一系列的道理,在高考這個嚴酷的現實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我們這些語文老師真是苦不堪言,無奈至極了。
在不能改變目前這種高考模式和閱卷方式的情況下,我建議:取消高考作文。這樣,可以減少不公平的因素。
高考作文可以取消,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考查卻不能取消,可以加大閱讀筆答題以代替高考作文,如閱讀中對某些問題的闡述,對某些景象的描述,對某些事件的敘述,對某些事理現象的說明等,都可以達到考查學生基本寫作水平的目的。
現在的高考作文,一是評分不公,二是不符合生活的實用性要求。如今社會提筆作文,大量的是起草合同,寫廣告,寫自傳,寫通知,寫時事生活評論,寫講話稿,寫實驗報告,寫科技論文,其次,極少數人才是從事文學創作,寫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很多人(包括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學生)寫不了工作總結、經驗材料,寫不了講話稿,不會起草文件,不會寫廣告、通知,這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悲哀!
我們不要求學生能寫出像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人所寫的那樣優美的詩詞,也不要求學生能寫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樣優美的散文,也不要求學生能寫出魯迅《祝福》、《藥》那樣動人的小說,但我們為什么不能讓學生寫出對那些詩詞、散文、小說的鑒賞文字,這些鑒賞文字的優劣已足以評價一個學生寫作能力之高低了。我們希望培養出優秀的作家,但我們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絕不是培養作家,而是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聽話和說話的能力。能聽明白別人的話,能說清楚自己的話,能讀懂別人的文章,能寫出自己想要說的話、想要表達的意思,語文教學的任務就算完成了。高考就應該從這個角度去考查。當然,如果一個中學生在報刊雜志發表過較高質量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已經顯示出他的語文才氣,高考錄取時,不妨給他的語文加上一定的分數,特別突出的,還可以免試特招。這樣,既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也有利于文學人才的脫穎而出。
不考作文,不等于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不到培養。平時的作文訓練,一要立足于實用,二要有利于發現文學人才,只要這兩條措施能跟上,高考又能給寫作優秀者以優惠的政策,何愁學生沒有寫作的興趣呢?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何愁他們的寫作能力得不到培養和提高呢?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育的改革出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考的改革,我們期盼著高考改革的春風能吹綠語文教育這塊即將干枯的園地。
2004.3.21
作者郵箱: yz-59@126.com
[高考應試作文弊端談(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弊端的反義詞
2.談讀書議論文作文
5.談“死亡”話題
6.《談讀書》課件
7.《談生命》課件
8.談讀書的課件
9.讀書雜談教案
10.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銜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