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鐘梁 孫軍業
回首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看到人類社會已經走出了傳統的農業社會,走過了曾經輝煌的工業社會。如今,我們已面對著新的世紀,已經聽到了正在急速向我們走來的知識經濟的腳步聲。不同的社會,競爭的方式是不同的。在農業社會,人們爭奪土地;在工業社會,人們爭奪資源;在知識經濟社會,人們眼睛盯著的是人才。哪個國家擁有了一流的人才,哪個國家就會在將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流的人才”當然是指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現代型的人才。現代型的人才需要現代化的教育,因此,如何盡快推進語文教學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欲加速推進語文教學的現代化進程,必須改革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首先必須更新觀念,正確處理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第一、靜態語言和動態語言的關系。文字型的語言材料可以看作靜態的語言:人們在日常交往中使用的語言可以看作動態語言。傳統的語文教學注重靜態語言的學習。靜態語言在鞏固性、持久性與深刻性方面固然有它不可忽視的優點,但是,靜態語言在主動性、形象性與敏捷性方面卻不如動態語言。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信息正以爆炸式的速度遞增,動態語言正日益顯示出它巨大的魅力。我們必須考慮如何教會學生在日常的交往活動中學習語言。
其二、工具語言與文化語言的關系。語言是一種工具,但這種工具又不同于鐮刀和斧頭,它是一種特殊的工具。這種工具的自身又是一種載體,一種文化的載體。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都傳承一個國家的文化,這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根。任何一種交際語言的背后,都有該民族的深厚的文化支撐。語文教育,千萬不能機械理解與割裂這種關系。不同民族的人,不同階層的人,其交往時的文化內涵是不同的。欲提升一個人的語言交際水平,必須挖掘語言文化,提高其文化水平。
其三、語言工具與人發展的關系。這是在第二點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從語言本身來說,語言不僅是人思維的外殼,而且是人自身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決不能把“語文”僅僅理解為單純的工具,正如德國學者伽達默爾指出,語言并不是人類的意識在與世界發生關系時所使用的一種工具。從表面上看,語言在我們要說話時從口中吐了出來,不說話時又回到語言的儲備庫中待用,這就像工具那樣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但實質上,我們誰也不能在沒有語言的狀態下拿起理解的工具。一切關于語言的思維,其本身就已經是語言。人類任何對于自身和外界的知識都浸潤在語言中。語言中蘊藏著人終身發展的豐富養料,語言是我們存在的家,就像世界是我們居住的地球一樣。認真科學地學習語言,就意味在這個世界里和諧成長。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因為人擁有了語言。語言是人類的交際工具,思維工具,生活工具,終身學習的工具。更為重要的是,語言不僅是人發展的工具,更是人和諧發展的自身。
觀念的改變,最終還必須落實在教學中。欲加速推進語文教學的現代化進程,我們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當務之急要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語文教學比較重視讀書,最基本的教學策略是反芻式。教師的功夫也大多體現在對課文的串講上。這種傳統的串講教學模式,在其產生的當初自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當時的人們主要的科目就是一門語文,文史哲是不分家的。緩慢的社會節奏,也允許人們騎著毛驢,去仔細地“雌”和“敲”。顯然,隨著社會的急劇發展,這種反芻式,文縐縐、慢悠悠的語文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變化了。
隨著語文教學材料由文言文改變為語體文以后,葉老指出,語體文,“學生粗略都能看懂”,應該廢除這種逐句串講的教學模式。但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似乎一直處于迷惘之中。全國解放以后,我們的語文教學模式又走入到內容上搞課文分析,形式上搞問問答答的死胡同里去了。
正是如此,所以葉圣陶說,語文教學的問題,近半個世紀沒能解決;徐特立也說,語文教學的問題,一百年來沒能解決。因此,現在到了我們不得不思考該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時刻了。
告別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后,我們該走向何方呢?
根據漢語文自身的特點,小學三年級以前的主要任務是識字。字認識得越多,早期智力開發得越快,孩子也會越聰明。目前,小學階段識字教學,是滯后于小學生智力發展水平的。三年級以后,語文教學就應該逐步走入以自學為主的語文教學模式了。
“自學指導”的理論基礎:自學指導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基礎上的。
“自學指導”的最終目的:自學指導的最終目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指出,“知識大廈中最基礎的東西是教會學生自己學習”。學習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本領,它需要運用教師的智慧加以指導和培養。
“自學指導”的具體內容:自學指導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工具指導、閱讀指導、活動指導三方面。當然,對于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的學生,其指導的力度、指導的方法是不可能一樣的,這可以說是指導的差異性吧。
工具指導。語文教學,先要指導學生用好手中的筆這個工具。從鉛筆到鋼筆,從鋼筆到毛筆,指導學生字要寫端正、規范、清楚、美觀。對當前廣大中學生來說,特別要指導他們由楷書到行書的過度,寫好行楷。寫好一手字關系到習慣、情操、意趣的培養。再是工具書運用的指導。小學生會用《新華字典》,初中生會用《漢語大詞典》,到了高中,要學會用《辭海》、《辭源》。甚至于我認為,語文教師應當和外語教師聯手,指導學生用《漢英大詞典》與《英漢大詞典》,養成習慣,遇到疑難,遇到吃不準的地方,查閱工具書。還有便是現代工具--電腦的使用指導。就語文教學來說,主要是指導學生學會通過電腦資料、檢索進行文字處理、制作主頁、網上游覽等等,這是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
除此之外,我認為,工具指導還應當包括指導學生學會使用圖書館和閱覽室。圖書館和閱覽室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工具,既是知識的寶庫,又是最淵博的老師。
閱讀指導。這是自學指導中最主要的一項。首先是語文課本的閱讀指導。這是一有教材,二有教時,三有教師做保證的,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主要的依托,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指課文本身),應為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只要能夠做到去掉煩瑣的分析與無效的問答,擠出更多的時間來讓學生該讀的讀,該背的背,該抄的抄,語文教學的面貌就可能得到很大的改觀。其次是讀其他學科的教科書。這本來就是人手一冊的,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先生說:“各門教科書同時也是語文課本,各門的教師同時也是語文教師。”(《劉國正語文教育論集》)語文需要“雜交”,教學也是一種生態,遠親繁殖有利于培育良種。讀物理、化學書,不僅有利于增進科學知識,有利于培養科學思想,同樣,讀歷史、地理書,在擴展人文知識的同時,也豐富了人文思想。而音樂、美術也有相應的課本,讀一點這類書,有助于提高藝術修養。第三,是課外的報紙、雜志以至中外名著的閱讀指導。當前,中國中學生最大缺陷,就是書讀得太少,文化底蘊不足。這是要影響終身發展的。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培養學生讀書的意志,是語文教師的天職。
當然,閱讀指導也要遵循兒童青少年的身心規律。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青少年的閱讀規律是:
4-6歲,為繪畫期。(應指導學生閱讀卡通、漫畫形象性的語言材料)
6-8歲,為傳說期。8-10歲,為童話期。10-15歲,為故事期。15-17歲,為純文學期。17歲以后,為思想哲理期。
語文教學應當順著學生心理發展軌跡,因勢利導,指導學生閱讀。
活動指導。自學指導教學模式不僅僅是課堂上的指導,也應當包括活動指導。美國一個教育家說,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除了工具指導、閱讀指導以外,還應當包括活動指導,諸如辦廣播站、文學社,出黑板報,排演節目,組織辯論,開讀書報告會、寫調查報告等。
活動指導,最重要的是啟發學生內在動力,語文教學,一旦貼近了生活,走向了社會就有了豐富的內容,就會牽動學生的心靈,注入充實的活力。我們應當把語文活動能力,看作是人生極為重要的一種能力。
另外,不同階段,活動指導的側重點也是不問的具體說來:
幼兒園階段:側重于游戲型。教師應當盡可能地把一切教學內容變為游戲的形式。
小學階段:側重于活動型。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的智慧來源于活動。
中學階段,特別是到高中階段,應當側重于研究型。日前,上海有不少高中致力干開發研究型課程,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自學指導”的形式:自學指導形式的最佳境界是建立一種同步個別化的指導方式。因為在班級授課制的背景下,要實行完全個別化是不可能的。切實可行的方案是同步個別化。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改革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推進語文教育的現代化進程,其中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需要花很大精力要做的一件事,耶就是要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結構。讓學生學習結構由靜態的轉變為動態的;由封閉的轉變為開放的;由近短期的改變為中長期的。
讓我們致力于推進語文教育的現代化的進程,求真,創新,奉獻,努力實現語文教育的跨世紀超越!
[語文教學現代化與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相關文章:
2.高中語文教學改革論文
4.多媒體及網絡技術與教學模式的改革論文
9.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