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雁
教學目標:
1、學習圍繞中心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選取典型事例反映思想發展過程以及夾敘夾議的寫法。
2、了解魯迅從事寫作的原因、目的和將他的小說集定名為“吶喊”的緣由,學習魯迅不斷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學設想:
在學生課外自讀,對課文內容熟悉的機車上,就重點、難點做指導、點撥。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聯系舊課,導入新課。
一起回憶進入中學后已讀過的魯迅小說《一件小事》《社戲》《孔乙己》《故鄉》等。指出它們都出自《吶喊》,它收集了魯迅1918-1922年間所寫的14篇小說。板書:“《吶喊》”,提問該詞的本意。明確它是“大聲喊叫助威”的意思。板書:“自序”,提問魯迅取書名為吶喊的原因,導入課文。明確我們讀完這篇魯迅自己寫的說明寫書目的和經過的自序,就可以知其用意何在了。
二、理清全文的敘事線索。
投影:
“好夢”(青年時代的三個夢)--“寂寞”(夢境破滅后的沉默)--“吶喊”(沉默后的爆發)
三、分析課文要點。
本文敘事線索清晰,劃分兩大部分的界限很分明。以“S會館”為界一分為二。下面我們看第一部分。
1、有重點地分析第一部分(1-10)節。回顧自己青年時代到“五四”前夕所走過的一段曲折的歷程,著重說明寫作《吶喊》的思想根源。
教師范讀第1節。讀后抓住詞語“夢”“歡欣”“寂寞”“而”“偏”等。著重講析第1節。指出其為全文總綱,是理解這篇序言的關鍵。
板書:“夢”,不能全忘的一部分,便成了《吶喊》的由來。(第1節)
粗筆勾勒第(2-6)節框架。
板:書:第一個“夢”,到南京去學洋務,尋求別樣的人們。(第2-3節)
第二個“夢”,到日本學醫,走科學救國的道路。(第4節)
第三個“夢”,棄醫從文,提倡文藝運動,改變國民精神。(第5-6節)
第7-10節主要寫作者夢后的寂寞及在寂寞中繼續探索、追求。對此點到即可。后面講寫作手法時可適當展開。
2、有重點地分析第二部分(第11-篇末)。記敘《吶喊》的誕生和有關問題,著重說明創作《吶喊》的直接目的。
對11節,講明S會館里鈔古碑,讓生命“暗暗的消去”,反映了作者在“冰冷”的環境中求索,為日后的吶喊作準備。景物描寫待講寫作方法時展開。
齊讀與金心異談話的段落。讀后指出老朋友金心異的來訪,關于打破鐵屋子的談話,是魯迅生活、思維的一個新的起點。
抓住“鐵屋子”、“熟睡的人們”、“大嚷”等詞語的比喻意義重點講析此部分內容。指出“鐵屋子”比喻黑暗頑固的舊中國、舊社會;“熟睡的人們”比喻當時“愚弱的國民”;“大嚷……”“受無可挽救的……”比喻宣傳的力量使一些較為清醒的人提高覺悟,使他們認識到黑暗的濃重,處境的險惡,如果這樣做的話,無異于使他們身受的苦痛比許多“從昏睡入死滅”的愚弱者厲害得多。
上面的比喻,表明魯迅當時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我的確信”,是指著眼于眼前鐵屋子的“無窗戶而萬難破毀”而言。舊的統治勢力和觀念力量還很強大,而人民又正“熟睡”(愚昧落后)。這是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的體現,也是舊“好夢”破滅的教訓。對金心異所言“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子的希望”,魯迅是同意的。可見,魯迅當時對于推翻黑暗的統治勢力,既懷疑其可能,又存在著希望。“希望在于將來”。正因為如此,他終于答應金替《新青年》寫稿,寫出了第一篇《狂人日記》,寫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吶喊》。
教師范讀“在我自己……”到篇末,重點講析:
《吶喊》的動機和目的:(1)喚醒鐵屋子里熟睡的人們。
(2)“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
《吶喊》的方法和原則:(1)“聽將令”。
(2)“不主張消極”。
(3)不使青年“寂寞”。
四、課文總結
提問:1、魯迅的這篇《自序》主要敘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
明確:魯迅在這篇《自序》中敘述了他的生活經歷,思想變遷和文藝觀點
說明了他寫作的起因、目的和將小說集定名為“吶喊”的來由。
2、這篇文章在寫作手法上有哪兩大兩大特點?
(1)、圍繞中心,按時間順序選擇典型事例反映思想發展過程。(附表如下)
時間 地點 生活經歷 思想發展
1898-1897 紹興 侍親疾 看透世態,想走異路
1898-1902 南京 求新知 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1904-1906 仙臺 攻醫學 領悟“要著”,棄醫從文
1907-1909 東京 搞文藝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1912-1917 北京 抄古碑 苦悶沉思,思索追尋
1918- 北京 應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吶喊
(2)采用夾敘夾議的寫法。
五、布置作業:
閱讀《吶喊》中未讀過的篇目,寫一篇讀書筆記。
作者郵箱: zhuyanxinqiu@sohu.com
[《吶喊》自序(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吶喊自序讀后感
2.太史公自序教案
4.吶喊的高中教案
5.吶喊青春說說
6.吶喊讀書隨筆
7.《吶喊》好段摘抄
10.吶喊的初三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