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梅
教學目的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對詩歌語言推敲品味,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通過對詩歌意境的藝術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教學方法
1.反復吟詠誦讀,要求當堂背誦這五首詩歌。
2.采用點撥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著重講一兩個可以提摯全詩的詞,著重講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了不少古代詩歌,這些詩歌的語言精練和諧。讀起來抑揚頓挫,瑯瑯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詩的節奏美和音樂美之中。給人一種陶醉、一種享受。今天我們再一起欣賞《詩歌五首》。這節課我們學習前兩首,要求理解、背誦這兩首詩。
二、第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解題
讀標題,思考:你了解岑參嗎?你讀過唐代詩人寫的邊塞詩嗎?
《二)研習課文
1.聽錄音朗讀,辨別節奏。
2、師生朗讀,明確節奏。
3、研讀:以4人為一小組,相互交流,記下疑難之處。
4、師生共同解讀,討論糾正,掃除詞語障礙。
5、品味鑒賞。
(l)“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兩句詩為什么說它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忽如”兩句寫雪后美景,飛雪奇大,一夜之間,雪壓枝頭。“忽”字顯出邊塞氣象變幻的神奇,傳出詩人賞雪時驚喜的心聲。以春花喻冬雪,貼切動人。雪壓枝頭,猶如雪白的梨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的,壓枝欲低。~片銀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為一片明麗的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稱“妙手回春”,正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2)“風掣紅旗凍不翻”寫出了邊塞怎樣的情景?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看到一個奇異景象:盡管風刮得挺 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 - -它已經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 了天氣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鮮 紅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 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清白,更 寒冷。可見一切都顯示這里是冰天雪地的邊塞。
(3)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討論明確:這首詩氣勢飛動、 描寫逼真、氣魄宏大,描寫了唐代 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了詩人 因朋友追求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 情。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 奇寒難忍,愁云慘淡,令人怨悵。
6、學生朗讀全詩,并背誦。
三、第二首《雁門太守行》
(-)解題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李 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起彼伏, 發生過重大的戰爭。據傳說和材料 記載推測,這首詩可能是寫平定落 鎮叛亂的戰爭。
(二)研習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朗讀,全班齊讀。
3.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 意,提出質疑。
4、小組討論解決疑難,掃清 詞語障礙。
5、品析鑒賞。
(1)詩中“角聲滿無秋色里,塞 上燕脂凝夜紫”分別從哪兩方面寫 戰地氣氛?
討論明確:這兩句分別從聽覺 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 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正在進行。“角聲滿地”勾畫出戰爭 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 而前,步步緊逼。守軍并不因勢孤 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 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斗從白晝持續到黃昏。晚霞映照著戰 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
(2)“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五龍為君死”的含義是什么?
討論明確:黃金臺是戰國時期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的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3)體會李賀詩歌的藝術特色
討論明確: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不宜使用表現濃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濃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這首詩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可算是奇詭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難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云,又顯得很妥站。這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特色。
6、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查背誦前兩首詩
二、聽錄音朗讀后三首詩
三、第三首《無題》
(-)解題
李商隱,唐朝著名詩人,開成二年(837)登進士。此人富于正義感,后由于陷入黨爭旋渦,終生潦倒。現存詩600首,《無題詩》為獨創性,以描寫愛情之作最為后世傳誦。尤善七言律絕,手法多用比興象征,語言含蓄凝練。
(二)研習課文
1.教師范讀后指導學生朗讀。
2學生對照注釋理解這首詩的大意,提出質疑。
3.課堂討論學生質疑,掃清同語障礙。
4.品析鑒賞。
1)為什么說“相見時難別亦難”,兩個“難”連用有何深刻含義?
討論后明確:樂聚根別,人之常情。一對忠貞不二的情侶,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見,這是多么動人的場面啊!真可謂:“‘相見時難”。然,好景不長,馬上又要免各一方。這分別之際不是比相見更令人愁腸寸斷嗎?放日“別亦難”。兩個“難”字表面似同,義實有別,而其藝術效果卻著重加強了“別難”的沉重力量。 (1)理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意境。 討論明確:這是詩人對情人真摯感情的自我表述,似在指天發誓。不管是相會,還是分完u,我們的相思之情是永遠的,直到死去才是完結;不論是相聚時激動歡愉的淚水,還是分離后憂傷惆悵的淚水,這淚水何時才能流完呢?詩人巧設比喻,形象地表述了心中的思戀之情。 5.學生吟誦全詩。
6.背誦這首詩。
四、第四首《天凈沙秋思》
(-)解題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飄泊生涯2O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二)研習課文
三.教師范讀。
2.學生齊讀。
3思考體味詞句,對照文中的注釋,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4.分小組討論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5.品析鑒賞。
(1)第1句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討論后明確:此句3個名詞連用,點出一幅凄涼的秋景圖:天色黃昏,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樹上,樹頭站立幾點寒鴉。秋天本來就容易使旅人產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然暮色中,更會惹動旅人的思鄉之情。 2)“小橋流水人家”,同思鄉之情有什么聯系? 討論后明確:此句亦有3個名詞連用,勾畫出一幅略有“溫馨”氣息的“家”的情味,這更會令旅人觸景生情,產生思鄉之愁緒。
(3)讓學生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討論明確:獨在荒涼的古道中,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 6.齊聲讀并背誦這首詩。
7.以詩中的意境作一副畫,在班上進行交流。
五、第五首《山坡羊潼關懷古》
《一)解題
懷古詩的特點是有感于某一歷史遺跡,凡游覽古跡而觸發感慨的作品就屬于“懷古”一類。張養浩在潼關道上行進,望西都而興感,這就是“潼關懷古”的命題所在。這支曲子題為懷古,實際上重在傷今。 (二)研習課文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分小組競賽朗讀。
3.默讀理解詞句并質疑。
4.品析鑒賞。
(1)此曲寫景對詠史有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這是一首著名的懷古詠史曲。前3句由憧關地理形勢起筆。第1句寫憧關西南華山諸峰:眾多的山峰好像是有急奔向這兒聚集。“聚”寫出了重巒疊蟑的景象、崔鬼峰峰的氣勢。第2句寫黃河:大河卷起洶涌的洪波,像是“發怒”的樣子,“怒”使河水人格化,同時注入了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第3句合寫憧關的山河:淹關路內據華山,外有黃河,形勢非常險要。 如此極寫‘景”,正是為下文的“望”。而“意躊躇”提供抒情的“誘發點”和情感流動的“線索”。
(2)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此句妙在何處?
討論明確:最后4句發出了沉痛的慨嘆,悲痛歷代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這是作者經過深思所徹悟的歷史真諦。這個結尾也開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題,含意深邃豐富,具有較高的人民性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5.朗讀并背誦。
六、布置作業 1.流暢背誦全部詩文,體會各詩詞的意境美。
2.默寫詩歌。
[詩歌五首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古代詩歌五首》教案
2.外國勵志詩歌五首
3.精選現代詩歌五首
4.現代詩歌五首
6.關于唐詩五首的教學設計
9.詩歌活動教案
10.緬懷先烈的詩歌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