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2004年高考(福建卷)語文試題分析(待定稿)(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4-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福建福鼎第五中學高中部   林承雄  

(本文對試卷的分析以及一些看法,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轉帖或引用本文,敬請注明作者。歡迎同行參與討論研究。)(斷續寫于6月10日至6月22日。)

第一大題

      第一大題為“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部分,包括6道小題,每題3分,共18分。福建卷這一大題的6個小題可以說是“平淡無奇”,可能是初次命題要考慮與全國卷的必要過渡的緣故,這6道題無論是知識點的設置還是語料的安排,都給考生一種格外親切的感覺。有一點稍微的不同應該指出,全國卷的第一大題單選題涉及語句或語段的選擇項的語料的選擇的新聞性更強,而福建卷則相對淡了一點,其中第5小題D、第6小題A、B、C、D等項極力消除新聞時政色彩,而向語文(閱讀、寫作)回歸,其語文味更濃一些。

一、

1、 語音

【分析】此題重點考查考生對現代漢語普通話字音的正確識記,即辨識詞語中誤讀的字音。能力層級為A級。

    2003年全國卷是典型的異形同音字考查,要求考生逐一比較。今年福建卷與之不同,它給出需要辨識的漢字的漢語拼音注音,讓學生通過拼讀以判斷字音的正誤,這樣減輕了難度。這道題考查了8個雙音節合成詞和8個四字格成語中的加點字的字音,有常用字,有次常用字,也有不常用字;有單音字,也有多音字,選材具有代表性。

    A組中 “豆豉chi” 是一種用黃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經過發酵而成的食品,可以調味,也可入藥。“豉”字與“鼓”字形相似,考生容易因近似聯想的干擾而誤讀作“gu”。這是這道題中干擾角度設計最巧妙的一個。“埋”是個多音字,在“埋怨”與“埋三怨四”等組合中,讀“man”。由于這個字的常讀音為“mai”,而“man”為不常讀音,因此考生會因為習見的干擾而誤讀作“mai”。“敷衍了事”中的“敷”字應讀“fu”。f-h分不清是福建人學習普通話聲母方面的一個共同難點。閩方言普遍沒有f聲母,說普通話時把f讀成h;客贛方言f聲母字比普通話多,因而把該讀h的讀為f。這是這道題中較能體現地方特色的一個。教師在今后的普通話教學中要注意研究掌握福建人普通話語音訓練要點。

B組中“憮然”的“憮”字,不讀“fu”,而讀“wu”,這個形聲字的讀音與其聲旁讀音是一樣的。“憮然”是個典雅的文言書面詞語,并不常用,這也檢測了學生詞匯量的積累。“憮然”的常見義項有:①悵然失意、不痛快的樣子;如:應之者咸憮然。(唐柳宗元《柳河東集》)又如:君憮然曰。(唐李朝威《柳毅傳》)現代漢語書面語中“憮”字的常見組合是“憮然不樂”。②驚愕的樣子;表憮然為駭。(《后漢書》)

“木訥”的“訥”字,不讀“na”,而讀“na”。“訥”是個會意字。從言,從內,表示有話在肚里,難以說出來。本義是語言遲鈍。也作“吶”。且看古漢語中的語例:

訥,言難也。――《說文》。按,當為吶之或體。

論物明辨謂之辯,反辯為訥。――《賈子道術》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

廣訥口少言。――《史記李將軍列傳》

考生可能會因為常用字“納”的近似干擾而將其誤讀作“na”。漢語詞匯的發展有著很強的承繼性,為數不少的古漢語字詞仍然保留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匯中,因此中學詞匯教學要注意不斷擴大學生的識字量,豐富其詞匯積累,尤其是典雅的書面語詞。文言文教學在語音這一塊還是要充分注意的。

C組中“著落”的“著”字是個常見的多音多義字,在這個組合中,讀“zhuo”而不讀“zhao”。音隨義轉,這是判斷和識記多音字的一個基本技巧。“锃光瓦亮”的“锃”字,不讀“cheng”。形聲字在漢字中占絕對優勢,而同一聲旁與不同形旁的組合,字音也常常隨之而變化。這是利用“形聲字讀半邊”的錯誤規律來干擾考生。

此題的正確選項為D項。

2、 字形

【分析】此題重點考查考生對現代漢語字形的正確識記,即辨識詞語中出現的錯別字。能力層級為A級。

     今年福建卷這道題的考查形式基本上跟2003年全國卷的相同,即只要求考生在每組四個詞語(包括熟語)中找出沒有錯別字的一組。

    此題的正確選項為B。 

A組中“嬌揉造作”中的“嬌”應寫作“矯”,“矯”是形聲字,從矢,喬聲。本義是把箭桿揉直的一種器具,引申為“正曲使直”,作動詞。“嬌”也是形聲字,從女,喬聲。本義是嫵媚可愛,作形容詞。從這個成語內含語素的結構與詞義、詞性看,“造作”由兩個動詞性語素構成,是并列結構;“矯揉”也是由兩個動詞性語素構成,因此寫成“嬌”,顯然是錯了。由此可見,判別成語中錯別字,可以抓住成語結構特點,注意將詞義與詞性兩者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割據形聲字形旁的表義功能來推斷,這樣準確率會大大提高。

“閑情逸志”中的“志”應寫作“致”。“志”的本義是:志氣,意愿;即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而“致”作名詞用,本義是情趣;興致。 例如:

[蔣]干還,稱瑜雅量高致。――《三國志》

無窮逸致。――明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必須強調的是,判斷成語中的別子,可以利用成語間語素的對稱結構規律來提高判別的效率。“閑”對“逸”,均為形容詞,“情”與“逸”對稱,可以互釋,“情”是“情趣”,那么寫成“志”字,顯然就是錯的。

C組中“寒愴”中的“愴”應寫作“磣(chen)”,“磣”是丑陋難看的意思。而“愴”本義是悲傷。“俾益”的正確寫法應該是“裨益”,“裨(bi)”字是彌補、補助的意思。常見組合有:不無~益.“裨(pi)”字本義是古代祭祀大夫所穿的一種次等的禮服,引申為副、偏、小。常見組合有:~將,偏~。而“俾”字本義是門役,引申為“使”,作動詞。常見組合有:~便考查。~眾周知。

D組中“死心踏地”的“踏”應寫作“塌”。天塌地陷也不變心,形容定下主意,不再改變。如:肖讓聽了,與金大堅兩個閉口無言,只得死心塌地,再回山寨入伙。(《水滸傳》)又引申為心甘情愿。如:劉唐揭起桶蓋,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們接著,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水滸》)

“黃梁美夢”的“梁”應寫作“粱”。“黃粱美夢”又作“黃粱夢”比喻虛幻的夢想。典出唐沈既濟《枕中記》,說盧生在夢中享盡了榮華富貴,醒來時,蒸的黃粱米飯尚未熟,只落得一場空。

A、C、D三組中有4個別字都是因形聲而致誤,另外2個是因同音或音近而致誤。這些錯誤類型都是考生日常學習中大量出現的。

3、 詞語

【分析】

這道題考查了兩對實詞,一組虛詞(關聯詞語)的辨析。實詞、虛詞一起考查,既節省了題量,又增加了考查面,也加大了考查難度。

第(1)小題,應選“應對”一詞。“應付”一詞的常用義項有:①采取某種方法對待某人某事。如:應付復雜的局面;②∶應酬;敷衍。如:采取應付的態度。③∶將就;湊合。如:這頂帽子今冬還能應付過去。“應對”一詞的常用義項是:對答,答對。如:應對諸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現在,“應對”這個詞更多的表示準備采取某種方法、策略、手段來解決面臨的任務、困難等。根據該句語境,兩詞似可通用,但根據普遍的語感,“應付”這個詞語貶義色彩明顯,帶有一些消極、被動的情感傾向。相較而言,用“應對”更貼切。

第(2)小題,應選“營造”一詞。該句是說明客廳內大型盆景的布置所產生的藝術氛圍,應該用“營造”。“營造”一詞的常用義項有:①建造;如:營造住宅。②制作;做;如:營造器物。③構造,編造;如:各肆營造,枝葉徒繁。含有相異語素的近義詞,應該抓住那個不同的語素來辨析,“營”字重在“營構、構造”;而“創”字重在“獨創、首創”。“創造”的常用義項是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第(3)小題,應選“盡管/但”這組關聯詞。“盡管/但”表示轉折關系(含有讓步意味)。而“即使/也”表示假設關系(含有讓步意味),從該句群第二個句子(復句)前后兩個分句的內在語意邏輯關系看,應該用表示轉折關系的關聯詞。

4、 熟語

【分析】此題重點考查考生正確使用熟語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這道題選用三個四字格成語,一條格言,來考查學生正確使用熟語的能力。試題側重從語用入手,來檢測學生的熟語使用能力。

此題的正確選項為B響。

A選項,屬于適用對象的誤用(或說是修飾不當),“紙醉金迷”一般用于形容驕奢淫逸的生活,多用于指人的行為。而在該句中,它用作“晉商大院”的定語,修飾建筑物的富麗堂皇,是不妥帖的。

C選項,也是屬于適用對象的誤用。“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之時。豆蔻是一種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初夏開淡黃色花。常用以比喻少女。如:這些豆蔻年華中的姑娘們對未來充滿著夢一般的幻想。在C項語句中它作為“大學生”的定語,顯然是不妥當的。

D選項,屬于前后照應不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是指外表像金玉,里面卻是爛棉絮。比喻外表好看,里面卻一團糟。如:別看他風度翩翩的,其實什么本事也沒有,正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個成語可用來指人的表里不一致,也可指文章等內容與形式不統一。正確使用熟語,除了準確把握熟語的意思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注意結合語境來使用。而判斷熟語是否誤用,除了語義層面作靜態的觀照外,還要注意從語境層面作動態的分析。因此,解題時瞻前顧后的習慣是必須養成的。就該句而言,“文字優美”與“金玉其外”可以呼應,但“敗絮其中”與“言之有物”則顯然不能銜接。

5、 病句

【分析】此題重點考查考生辨析結構性病句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但這道題很多考生會答錯。

參考答案設定A選項為正確選項。其實,這個句子是主語殘缺,“誰”讀到這樣一首頌歌,指稱不明確。

B句是句式雜糅。該句的正確說法是“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進的,這是由于事物的內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會的種種外因的影響。”或“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進的,這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會的種種外因影響決定的。”“由于”是介詞,表示原因或理由。“由于”后面常跟一個偏正結構的名詞性非主謂句。例如:由于老師傅的耐心教導,他很快就掌握了這一門技術。(見于《現代漢語詞典》)“由”作介詞,常見義項有:①表示(某事)歸(某人去做):隊長由你擔任。②表示憑借:人體是由各種細胞組織成的。③表示起點:由北京出發。“由……決定的”、“由于……的原因(影響)”是現代漢語中常見固定的介詞結構,二者不可混用。

C句是照應不周。兩面與一面不對應。“文藝作品語言的好壞”是兩面性的,“而在于它的詞語用得是地方”是一面性的。應改為“而在于它的詞語用得是不是地方”。

D句是語意表達矛盾。前兩個分句講“有的文章主旨比較隱晦,不是用明白曉暢的文字直接揭示出來”,而后一分句卻說“含蓄地描寫出來”,還是講揭示了主旨,讀起來拗口,應該改為“而是借用某種修辭手段或表現手法,將之包容在含蓄的描寫中。”

6、 銜接

   【分析】此題考查在句式的選用和句與句之間的銜接方面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從理論上講,語言的連貫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前后呼應。根據第一句的后文“詩有古詩和現代詩,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涇渭分明”,那么該句的橫線處應該依次填入“或莊重沉穩,帶著歲月的滄桑”(與“古”字照應),“或神采飛揚,透著現代氣息”(與“今”字照應)。這里有著時序的制約。根據第二句的橫線處的上文“在緩緩流逝的時間長河中,總有一些記憶像卵石般沉淀下來”,緊扣“沉淀”這個詞眼,那么首先與它接續的應是“壓迫著人們的心靈”,然后才是“改變著人生的軌跡”。這里有著情理邏輯的制約,即“母愛”作用的輕重。

    這道題要求銜接的四個句子兩兩成對,結構整飭、和諧,考生只要抓住“序”這一核心,相信是容易得分的。這道題同時也間接地考查了考生對整句與散句使用能力。從考生能否恰當安排對偶句的內在順序這一言語操作中,可以看出他的言語修辭技巧的熟練程度。

第二大題

    第二大題為現代文閱讀。今年福建卷堅持了全國卷長期選用科技文進行考查的傳統。它選的這一段文字是有關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功用的一篇短文。磁共振成像技術是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彰的一項奠基性成果。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把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現年74歲的美國科學家保羅勞特布爾和現年70歲的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以表彰他們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認為,用一種精確的、非入侵的方法對人體內部器官進行成像,對于醫學診斷、治療和康復非常重要。這道科技文閱讀題的選材緊扣時代科技前言發展的脈搏,具有很強的時代感,這對引領當代高中生及時關注世界重大科技進展信息,擴大自然科學閱讀面是有啟示作用的。

    第7題

    【分析】此題重點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是閱讀的基礎。能否在上下文語境中迅速準確地理解詞語的含義,是閱讀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標志。此題共列出對“無線電射頻脈沖”在磁共振成像技術中的作用的四種理解,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答案應選選C。只要細讀原文第一段,就可以明確無線電射頻脈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1)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2)停止射頻脈沖,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并釋放所吸收的能量。

    A、B兩個選項中“能引起氫原子核在磁場中旋轉”的說法是錯誤的,根據第二段的一、二、三句“原子核的運動類似‘自旋體’,不停地以一定的頻率自轉……磁場的強度和方向,決定原子核旋轉的頻率和方向”的敘述,可知引起“氫原子核在磁場中旋轉” 及“原子核旋轉頻率的改變”等與無線電射頻脈沖無關。

D選項“引起氫原子核共振和能量變化”這樣表述是錯誤的,根據原文第一段的說明,能量的變化與“無線電射頻脈沖”的運行與停止有關。發出射電信號和釋放能量的是“氫原子核”,因此該選項中的“射頻脈沖會按特定頻率把射電信號和能量釋放出來”的說法顯然是張冠李戴了。

第8題

【分析】此題考查篩選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從讀物中篩選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達到閱讀目的獲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解答這類題目,必須在閱讀時把注意力放到閱讀材料的主要內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關知識,對重要概念和知識的闡釋和解析,以及最能表達作者協作遺體的關鍵語句等。此題圍繞“磁共振成像原理內容”,列出四種表述,要求考生選出不屬于原理內容的一項。要答好這道題,就要把篩選區間定位在原文的二、三兩個自然段,A、C選項的表述可在第二自然段的第四句中找到相同說法。D選項的表述與第二自然段第四句第二個分號后的語句所述是一致的。B選項的表達與第三自然的第二句的表述完全一樣。但它的陳述對象是“病理過程”而非磁共振原理,顯然是錯的,這是偷梁換柱以干擾考生。因此考生在閱讀時一定要始終抓住說明的對象以及說明對象的特征,注意各自然段中的主題詞(突出本文主要內容的那些關鍵語詞)。

    第9題

【分析】此題考查對文中重要語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考試說明》中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的要求。所謂“重要句子”,是就其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沒能理解這些重要的句子,那就無法準確地把握文意。此題提出的“氫原子核能夠起到類似顯微指南針的作用”這個句子,是一個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形象化語句。對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的內涵的理解,必須聯系上下文來仔細揣摩,才能正確領會。只要注意認真研讀原文第三段中畫線句后面的句子,就很容易確定B選項是正確的。A選項“體內氫原子核能夠導致水分的變化”的說法是錯誤的,原文是說“疾病的病理過程導致水分的變化”。C選項與D選項中的“前后”一詞表意不嚴密,根據原文所述,共振波是在脈沖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狀態時,才發射出來的;另外,磁共振圖象的生成必須通過先進的計算機編程來處理,而非“體內原子核能夠通過磁共振圖象反映出人體疾病的水分變化”。

    第10題

【分析】此題重點考查考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根據原文多提供的某種信息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象,是現代文閱讀中一項很重要的能力,這種形式可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讀懂了原文隱含的意思。此題提供的四個選項,都是根據原文所提供的有關信息推斷出來的,要求根據原文所提供的有關信息,對這些推斷進行判斷,選出推斷不正確的一項。答案應該選D。

    A項推斷缺乏必然的因果關聯。B項推斷失實,原文只說磁共振成像對某些疾病的檢測效果更優于CT,而非“一出現就替代了X射線照射、CT成像等疾病檢測手段”。C項“人們生病后,只要注意飲水,調節人體的水分,就可以通過磁共振成像技術更好地診斷疾病”的說法缺乏依據。

第三大題

    第三大題為文言文閱讀。今年福建卷文言文閱讀采用一大一小雙篇形式來考查考生的閱讀水平。遵照2004年語文科《考試說明》“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這一要求,在取材上選用了較為接近作者當時口語的淺易形式的文言文,分別考查學生在掌握實詞詞義、虛詞用法等方面的水平與能力,同時又注意考查學生在篩選信息以及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與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翻譯文句方面的能力。命題者選擇了《史記》和《國語》的部分段落作為試題材料,這與現行高中語文教材內容的實際是相適應的。《史記》的選文,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是一個重點,《國語》的選文,高一就有《勾踐滅吳》一文,考生對《史記》和《國語》的語言風格與文章特點應該是比較熟悉的。《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別稱《春秋外傳》,在古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國語》的寫作風格以記實為主,注重客觀描寫,擅長用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筆法縝密、生動、精練、真切。《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寫作技巧,人物形象鮮明,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這樣取材,較好地實現了課外與課內的溝通,體現了知識與能力的遷移。

第11題

【分析】此題考查對文言實詞詞義的掌握情況。能力層級為B級。

    這道題挑選了2個包含單音節實詞和2個包含雙音節實詞的句子,同時也給出詞語釋義的正與誤。從解題技巧考慮,最直接的是將各個解釋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確而無滯障之處的應是正確的。

   A項中的“私”,作形容詞用,常見義項是“私人的、自己的”、“偏私的”;在A句中它后面跟了賓語--廣國,顯然是活用作動詞,解釋為“偏愛”是正確的。“私”的活用現象在教材中也有典型例子,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威王納諫》)詞類活用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語法現象,判斷某個實詞的詞性,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境來考慮,詞性不同,詞義也有差別。

B項“第”字作名詞用,本義是“次第、次序”,作動詞用,意思是“品第、評定”,作副詞用,意思為“僅、只、只是、盡管、只管、暫且”, 如:君第重射,臣能令君勝。(《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根據“第”字在句中所處位置--主語之后,動詞之前,可以推斷“第”字是用作副詞,來修飾“往”,應該解釋為“只管、盡管、暫且”。解釋某個實詞在句子中的意思,還要注意它在句子結構中的位置及其組合規律。實詞虛化也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的語法現象,平時教學中要注意予以必要的歸類指導。

C項“弄臣”一詞是個偏正式合成詞,意思是“帝王狎昵之臣”,“弄”是會意字,上為“玉”,下為“廾”(即廾,gong)。指雙手玩賞玉器。本義是用手把玩;玩弄。根據原文第二段的二至三句--“是時太中大夫鄧通方隆愛幸,賞賜累巨萬。文帝嘗燕飲通家,其寵如是”,可知鄧通與文帝關系的親密,因此該項解釋是正確的。解釋某個實詞的意思,要注意聯系語段上下文的詮釋來推斷。

D項“用事”一詞是個支配式合成詞,用是個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象桶。桶可用,故引申為用。本義是使用,采用。《說文》中對“用”字,是這樣解釋的“用,可施行也”。合成詞的釋義,有時可以先分析(拆分成兩個語素來解釋)后合解(根據合成詞的內在結構來分析)。“用事”的常見義項有:

①執政;當權。趙太后新用事。(《戰國策趙策》)

② [憑感情、意氣等]行事;辦事

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漢書丙吉傳》)

③引用典故

押韻不必有出處,用事不必拘來歷。(《滄浪詩話詩法》)

根據原文第三段第二句“二年,晁錯為內史,貴幸用事,諸法令多所請變更,議以謫罰侵削諸侯”,可以推斷這里的“用事”,是實施變法改革的意思,而非“憑感情做事”。教材中也有類似語例,如“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觸龍說趙太后》解答高考試卷中的文言實詞解釋題,要善于回溯課文,聯想到課文中出現過的相同用法。

第12題

【分析】此題考查常見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能力層級為B級。

這道題采用給出4組8個例句,每組內部兩兩比較,考查異同的方式。這道題命題意圖在于考查學生對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每組都有一個選自課本的用例,這樣就使需要掌握的新知識和考生在中學學過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考查學生對于知識進行遷移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A項中的兩個“其”字,從詞性上看,均為代詞,從語法意義上看,與后面的詞都構成領屬關系,都可以解釋為“他(的)”。

B項的兩個“且”字,從詞性上看,均為副詞,表示“將要”。中學語文課本中類似用例還有:

①火且盡。――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②禍且及汝。――清魏禧《大鐵椎傳》

C項的兩個“所”字,從詞性上看是不同的,“而丞相嘉自絀所言不用”中的“所”是用作結構助詞。“所”與后面的動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結構,這是“所”字的一種常見的用法。類似的用例,中學語文課本中有:

①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②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宋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③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矣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山巒為晴雪所洗”中的“所”與“為”字組合,構成“為……所……”句式,表示被動關系。

D項的兩個“乃”字,從詞性上看,都是副詞,都解釋為“竟、竟然”。

第13題

【分析】此題著重考查考生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答好這道題,必須準確理解各個句子的意思。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應當是,將所給例句逐句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對照編組情況進行判斷選擇。

題感要求選出能表現申屠嘉“剛毅守節”品質的句子,①②③三句都能體現這一點。“嘉為人廉直,門不受私謁”可見他的剛正清廉,“嘉為檄召鄧通詣丞相府,不來,且斬通”說明他對鄧通的怠慢無禮的憎惡,表明他的耿直忠正;“(嘉)責曰:‘……通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這一句表明申屠嘉態度之果決,對禮法節度的重視。第四句是講申屠嘉對自己的意見不為孝景帝的采納,而嫉恨晁錯,第五句是講申屠嘉與晁錯之間的政治上之爭權奪勢,第六句是講雙方勾心斗角的結果,顯然這些是涉及到的是不同政治集團代表人物因政治主張不一展開的爭斗,而與個人品質“剛毅守節”與否無必然聯系。 

第14題

【分析】此題是針對閱讀材料相關文意的綜合考查,著重在歸納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C級。

此題的答案是B。

A、B、C三項是對申屠嘉的生平事跡的階段性概括,重在敘述。D項是司馬遷對申屠嘉的評價,重在議論。B項是中說“申屠嘉不顧皇上袒護和求情,發文叫來鄧通,嚴加斥責,并依法斬首”,這與原文第二段的“嘉為檄召鄧通詣丞相府,不來,且斬通”的敘述明顯是有出入的。

A項所述可在原文第一自然段找到,“廣國賢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時大臣又皆多死,余見無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為丞相”,這就交代了申屠嘉出任丞相的背景。

C項是對原文地三段內容的概括,是正確的。

D項是對原文第四段內容的概括,是作者對傳住德行的評價,也是正確的。

第四大題

第四大題包括文言文翻譯、古代詩歌賞析、名句名篇默寫三項內容。

四、

第16題。

【分析】文言文翻譯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閱讀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文言文翻譯應對關鍵詞語提出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關鍵詞語,就很難準確翻譯出全句。

今年福建省文言翻譯采用的是文段選句翻譯。所給的語段出自《國語》卷之十五《晉語》第九章。敘事性強,句式靈活,對話較多,考生翻譯時必須充分把握整體語境。

    第(1)小題

    范氏富,盍已乎?

    翻譯此句要注意三點:①疑問副詞“盍”及固定結構“盍……乎”。“盍”是“何不”的合音。“盍……乎”應該翻譯為“為什么不…… 呢?”②實詞“已”的意思,“已”是象形字,本義是停止。中學語文課本中的用例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湯問》)。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在這一句中可以譯做“停止”或“結束”、“了結”。③謂語動詞“已”后省略賓語現象。根據文段語境及文后注解中對“系援”的解釋,“已”字后應補出省略的賓語“婚事”、“親事”。

第(2)小題

獻子執而紡于庭之槐。

翻譯此句要注意兩點:①實詞“執”與“紡”的意思。“執”是會意字,右邊是人,手被銬住。本義是拘捕、捉拿。中學語文課本中的用例有:被執至南門(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在該句中可以譯做“抓”。“紡”字的意思在文后注解中已給出。②謂語動詞后賓語省略現象。“執”與“紡”之后要補出“之”,即“董祀”。

第(3)小題

欲而得之,又何請焉?

翻譯此句要注意兩點:①任務對話中主語與賓語省略現象。謂語動詞“欲”之前要補出主語“子(你)”,之后要補出賓語“之(東西)”。②賓語前置現象。“又何請焉”即“又請何焉”,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常常前置,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應該將賓語移到動詞后面。

    今年福建卷的文言文翻譯試題入手容易通順難,考生不可斷章取義,割裂理解,它要求考生感知整段文字,注意聯系語境和利用注解。

    第17題

    【分析】此題重點考查的是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初步鑒賞文學作品,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內容。采用主觀性命題的做法更能真實地檢測出學生的鑒賞能力。

試題選用了朱淑真的五絕《秋夜》一詩來賞析,題目的切入點是詩眼與意境。題目要求考生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感悟全詩的基礎上,分析詩歌營造意境的技巧。這樣設題,可以由點帶面,更能全面地考查學生的鑒賞能力。

這首絕句言淺情深,辭淡味濃。一、二兩句緊扣題目,寫深夜無眠。起句交代無眠的客觀原因--秋氣蕭瑟凄清,錦衾單薄,佳人夜永難寢。次句剪輯了一個典型的動作場景--頻剪燭花,燭花即燈花。古人認為燈花是一種喜事的預兆,有杜甫詩句為證:“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獨酌成詩》)。燈花頻生當有賞心悅事,然而她卻無法消解這幽情苦緒。一個“頻”字盡顯詩人內心波瀾。“欲三更”呼應前句的“久”,本是酣然入夢的時刻,而她卻要獨剪紅燭,這就凸現了詩人難捱的寂寞、孤獨與愁苦。

三、四句由敘事宕開一筆而寫景,如何排遣這無邊的孤獨?還是睡覺吧,這“懨懨欲睡”與先前的輾轉無眠構成一個反跌,形成一個曲折。低眉恰見,床上鋪滿斑駁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葉影,但那床還是一片冰涼,有誰送來溫暖和慰藉呢?一個“涼”字,照應詩題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僅再次渲染天氣之涼,更是烘托了心境的的孤寂與凄涼。結句以“景”收束,意境清高,情味悠遠。這一句由室內轉而戶外,昂首望月,梧桐缺處,一輪皓月,四野空明,詩人的內心似乎暫時獲得了超脫,然而望月懷人,心潮又起,她如何能安然入睡呢?一個“缺”字,不僅寫出了梧桐枝葉遮掩明月的朦朧之美,也暗示出詩人的失落、遺憾的心情。三、四句景中融情,以景傳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載愁,這次第,人何以堪!

第17題

【分析】此題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寫,能力層級為A級。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古典文獻極其豐富,其中不少名句名篇堪稱中華文明的結晶。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是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文明,也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

這次試題出了三段:(1)是選自李白《將進酒》中的兩句,要求考生緊接著寫出后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2)是選自杜牧《阿房宮賦》的有關本文中心思想的一段,要求考生寫出中間空出的兩句:“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3)是《朱子治家格言》中的兩句,要求考生寫出其前面空出的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道題具有較好的導向性,它意在引導青少年關注并閱讀我國古代的傳世經典著作。

今年福建省的名句名篇默寫題的選材與蛇題都強調了思想性與習見性,兼顧了課本與課外,相對比較容易。

                                 第五大題

   第五大題為文學作品閱讀。閱讀材料選取了朱湘的散文《書》。朱湘(1904-1933),字子沅,安徽太湖人。1919年考入清華學校,在校期間,與聞一多、梁實秋等組織清華文學社,1922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曾留學美國,回國后任安徽大學教授。因生活窮愁潦倒,加上家庭不和,于1933年投長江自盡。作品有《夏天》《草莽集》《石門集》等詩集。朱湘為現代著名詩人,魯迅曾贊譽他為"中國的濟慈"。寫詩之余也寫散文,遺文由他的友人搜集編成《中書集》。試卷對原文做了一些改動,主要是刪去了原文的第四自然段: 

印書的字體有許多種:宋體挺秀有如柳字,麻沙體夭矯有如歐字,書法體娟秀有如褚字,楷體端方有如顏字。楷體是最常見的了。這里面又分出許多不同的種類:一種是通行的正方體;還有一種是窄長的楷體,棱角最顯;一種是扁短的楷體,渾厚頗有古風。還有寫的書:或全體楷體,或半楷體,它們不單看來有一種密切的感覺,并且有時有古代的寫本,很足以考證今本的印誤,以及文字的假借。

還有第七自然段做了多處語句的改動,原文是:

天下事真是不如意的多。不講別的,只說書這件東西,它是再與世無爭也沒有的了,也都要受這種厄運的摧殘。至于那琉璃一般脆弱的美人,白鶴一般兀傲的文士,他們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試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們在不得意時,有的樵采,有的放牛,不僅無異于庸人,并且備受家人或主子的輕蔑與凌辱;然而他們天生得性格倔強,世俗越對他白眼,他卻越有精神。他們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書在手里讀;有的騎在牛背上,將書掛在牛角上讀;有的在蚊聲如雷的夏夜,囊了螢照著書讀;有的在寒風凍指的冬夜,拿了書映著雪讀。然而時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們學問已成的時候,眼光是早已花了,頭發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們的頭額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長的皺紋。

(上文中畫橫線句子刪掉了,劃波浪線句子做了改換。)

第18題

【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層級屬于C級。解答此類試題,要注意“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利用語句所在段的上下文語境以及全文的中心來闡釋。

這篇散文談到自己對書的獨特體驗,思路清晰,由書的外形講到書的內涵,由書主人的命運講到作書人的命運,由書及人,由讀書而至讀人生,是本文思路的軌跡。

“這書是一個避免了時間之摧殘的遺民”這一句運用了擬人手法,是作者的一種充滿詩意的想象。根據下文“他所以能幸免而來與我們相見的這段歷史的本身,就已經是一本書,值得我們的思索、感嘆,更不須提起它的內含的真或美了”這一句,我們知道這書歷經歲月滄桑與坎坷磨難,它的存留的歷史本身是耐人尋味的。它的內涵已不僅僅包括書里的內容,更承載了書以外厚重的文化歷史積淀。

第19題

【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段內容要點的歸納,能力層級為C級。

從試卷選文看,作者在第四、五、六三段寫到了三類人的命運:(1)書的主人的命運(第四段段中);(2)作書人的命運(第五段段首);(3)兀傲的文士或含意未申的人的命運(第六段段首)。歸納文段內容要點,要善于抓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有顯性(直接在文段中能找得到)和隱性(分散或隱藏于全段,需要讀者自行歸納提煉)兩類,就顯性中心句在段中的位置而言,常見的有段首、段中或段尾;在閱讀時,只要抓住這些中心句,文段或篇章的內容要點也就提取出來了。

第20題

【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層級為C級。

這篇散文題目為《書》,全文是以書為線索,展開敘述、描寫和抒情、議論。全文思路清晰,層次分明。

第一、二段是鑒賞書的外觀,思索書的歷史。第三段是欣賞文字的美麗、文字的歷史、文字的文化內涵。第四段則由舊書去追溯藏書人的命運,又由藏書人命運結局的難以揣測進而反思自我未來命運的不可期待。第五段再遞進一筆,想像作書人的多舛命運;第六段則推而廣之,由書的厄運而及文士,即讀書人的命運的凄涼,透露出作者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對人的生存際遇的深刻思考。第五段陡然一轉,從郁悶傷感中突圍出來,抒發了珍惜時間、珍愛生命,多讀社會人生這部大書的感慨。

第21題

【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語言特色和表達技巧的分析和鑒賞,能力層級為E級。

這道題包含兩個小問題,第一問采用比較閱讀的思路來設問,要求考生調動自己的閱讀積累,從散文的選材與構思的著眼點這一角度來分析,一般寫讀讀書的文章大都從書的內容切入,談讀書的心得體會和方法等;而本文則以人的人生命運這一視角來觀照書的歷史際遇,賦予書人情人性,由表及里,重在敘述“書”的人生軌跡,厚實了文章的歷史文化內涵。這樣取材的角度新穎,立意深刻。

第二問要求學生分析這篇散文的語言表達技巧。這篇散文的表達技巧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人們玩味:(1)豐富飄逸,搖曳多姿的聯想與想象使文章內容充實而曲折有致。(2)詩意的浪漫的形象化描寫使文章意象鮮明,意境深遠。尤其是第三段中對漢字形體之美的描述,字里行間洋溢著對中華文明的熱愛,對“飆”與“婚”這兩個字的形象化的解說,形、聲、色俱佳,簡直就是逼真的電影畫面,充滿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3)化用“囊螢映雪”等典故,使文章增添了濃重的文化底蘊。(4)排比、比喻、擬人、設問辭格的使用,使文章語句整散錯落,形象飽滿,引人深思。尤其是第四段對舊書主人的玄想,作者用一種娓娓而談的語調在向我們傾訴一段不凡的歷史,在紆徐的筆觸中令我們分明感到作者的茫然與惆悵!

                                  第六大題

第六大題是考查語言運用方面的題目,共有3道小題,能力層級都屬于D級。

第22題

【分析】此題是考查標點符號的用法.標點符號是今年《考試說明》中明確說明要列入考查范圍的一個知識點。從全國卷來看,自1987年以自1997年(1998年至2003年,停考),本烤電的命題形式有兩種,一是單項選擇題,一是綜合語用題中的改錯題。今年福建卷在這一考點的試題設計上是較有創意的。它把標點運用與語意的歧解結合在一起,要求來生分析標點不同句子意思表達的差異,側重檢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這道題的選材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該題語料源自人大二次會議上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一項法律條文中一個逗號的刪改這個現實事件所做的改造。(可參看《將寫入國史:憲法修正案里一個逗號的刪改》,原載于《中國青年報》,新華網2004年3月15日6點19分轉發。)

下面試引錄這篇新聞稿中的幾段給大家參考:

憲法修正案草案中的相關表述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在審議時,點在“并給予補償”前面的一個逗號引起了有些代表的疑慮。有代表提出,以上兩處規定中的“依照法律規定”,是只規范征收、征用行為,還是也規范補償行為,應予明確。由于對此有不同理解,有些代表建議將“補償”明確為“公正補償”、“合理補償”、“充分補償”、“相應補償”,等等。

大會主席團經研究認為,憲法修正案草案上述兩處規定的本意是:“依照法律規定”既規范征收、征用行為,包括征收、征用的主體和程序,也規范補償行為,包括補償的項目和標準。為了避免理解上的歧義,建議在最終的定稿中將上述兩處規定中“并給予補償”前面的逗號刪去,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這不是一個單純語法上的問題,而是強調要清晰地表達立法原意。一個逗號之差,直接關系到公民、集體財產能否得到有力保恍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指出。 

徐顯明說,憲法修正案里這兩條的立法本意,是宣布國家對合法私有財產加以保護的態度和原則。要實現這一原則,就需要建立包括補償在內的相應法律制度。只有依靠法律建立起來的制度,才能使規則得到遵守、公民權利得到保障。 

  “這個逗號刪得非常好。”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應松年同樣給予高度贊賞。他說:“刪除逗號,等于廓清了立法本意,強調對于補償不僅要依法保障,而且怎么補、補多少,還要依法進行規范,增強了依法補償的法律力度。” 

   為了更適合于考生作答,命題者對它進行了加工、改造,淡化了時事新聞的背景,設計了一個更加具體化的生活場景。這道題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理念。對今后的標點符號的教學有很好的導向作用。

     逗號是現代漢語里最具靈活性的標點符號,使用中存在語義誤解的可能性。逗號具有分割句子的功能。它既能表示分句之間的停頓,也可能表示分句內部的停頓。①句中在“并”字前加了逗號,“給予補償”就有了不同理解:既可以理解為“依照法律規定進行補償”,也可以理解為“不依照法律規定”進行補償。換句話說,“實行”這個詞管到哪里,不清楚。②句中去掉“并”字前的逗號,明確了“給予補償”是“依照法律規定”進行的。刪去逗號,也就排除了歧義的可能性。法律語言不允許有二義性。法律語言學是語言學中的一個分支,通過生活化的改造,也可以進入中學生的閱讀和研究的視野,這比單純的選擇題要好得多。

我個人認為:目前中學的語法教學和邏輯教學所占比重太少了,而且教學方法也比較單調,照搬高校教材語法系統,純知識講解,輕實例分析,教者費勁,學者厭煩。相當多的學生語言表達不通順,標點符號不能正確使用。象這種“言語操作案例”式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充滿語文生命力的現實、可行的辦法,它值得我們廣大一線的語文教師去認真研究。

第23題

【分析】次題考查的重點是修辭。

這道題是體現了中國文化特點的,繼承了中國傳統語文學習與考試的優點。這鐘題型也是2004年高考考前復習與模擬測試中經常出現的,并且很多人都對此題型作了預測。果然不出所料,今年有浙江、廣東、福建等省市的高考語文試卷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對聯試題。

對對子,是中國古代傳統語文學習的一門必修的啟蒙課。對聯(對子)是我國獨有的文學體裁之一,它跟駢文、律詩一樣,只能生存在單音節詞和雙音節詞占絕大優勢的漢語土壤中。相傳它起源于五代時后蜀主孟昶的新春門聯“新春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中歷宋、元數百年,至明、清而大盛、清人梁章巨在《楹聯叢話自序》中寫道“我朝圣學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廟宇之間,各有御聯懸掛。恭值翠華臨蒞,輒荷宸題,寵賜臣工,屢承吉語,天章稠迭,不啻云爛星陳,海內翕然向風,亦莫不緝頌剬詩,和聲鳴盛。楹聯之制,殆無有美富于此時者。”然自五四以降,白話文迭興,對子一藝遂日漸式微。

1932年,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劉文典(叔雅)邀陳寅恪先生代擬入學試題。陳先生擬了一道對子之題:“孫行者”。考卷一出,輿論大嘩,咸以為對子一類乃老式文人玩藝,絕不應在倡導白話文的時候作為清華等新式學堂選拔學生之考題。面對指責、非議,他在天津《大公報》發表《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一文公開答辯。 其中有這么一段:

寅恪連歲校閱清華大學入學國文試卷,感觸至多。據積年經驗所得,以為今后國文試題,應與前此異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簡單而涵義豐富,又與華夏民族語言文學之特性有密切關系者,以之測驗程度,始能于閱卷定分之時有所依據,幾可使應試者無甚僥幸,閱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別痛苦,而時間精力俱可節省……此方法即為對對子。所對不逾十字,已能表現中國語文特性之多方面。茲略分四條,說明于下:

(甲)對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知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乙)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平仄聲。(丙)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語藏之貧富。(丁)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故可藉之記拔高材之士也。

對聯尤重對仗,若上下聯無對仗者,并不能視作對聯。所謂“對仗”,原指儀仗之相對,后借指語詞之相對。對聯的基本要求是上下兩聯語句字數相等、詞性相類,結構相同,平仄相協,音節相稱。

    福建卷這道對聯試題既是檢測學生的語言素養,同時也考察學生的思想道德的素養,文道統一,科學性與人文性統一,是全卷中一道有吸引力的語言應用題。為了降低難度,試題在括號中說明可允許平仄不論。

上聯是個判斷句式。要注意分析清楚各句子成分的詞性與內在的結構,尤其合成詞的要注意其內在的組合特點。主語是一個并列結構的名詞短語“愛國誠信”,這離的“愛國”是個支配式合成詞,“誠信”是個并列式合成詞。謂動詞是“乃”。賓語是一個偏正結構的名詞短語“做人根本”,“做人”是個支配式合成詞,“根本”是個并列式合成詞。

要對出下聯,就必須按著上述這個結構來組織語言。參考答案所給的“求學謙虛是治學前提”這個下聯是對得比較工穩的。

第24題

【分析】次題考查的重點是語言的得體,兼考簡明和連貫。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語用題。

這道題給出的語用場景是“神舟五號”首次載人航天發射成功這一重大新聞事件,與第22題一樣,在選材上,凸現了鮮明的時代感。要求學生假設分別以學生和教師的身份及接受記者對此事的采訪,談自己的感想。這道題與23題一樣也是將語文素養與思想道德修養融合到一處來考查,體現了文道統一的思想。其導向較好:語文學習不僅要認認真真、扎扎實實用好教材、學好課本,而且要認認真真觀察社會、體驗生活。我以為這道題是對高中語文新教材中口語交際這項教學內容在高考試卷中如何體現的一次試驗。《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語文》(第二冊)“寫作、口語交際”第二單元就編排了“采訪”教學與訓練專題,列出了兩個學習重點:1、進一步了解采訪的特點;2、練習采訪和答問。可以說這道題是既回歸了課本,又聯系了生活。

課本在“采訪”這一單元中指出“我們既要學會采訪,又要準備接受采訪,這是兩種相輔相成的能力”。回答采訪首先要認清采訪的目的,把握采訪的側重點;其次要注意答語要言之有物,扣緊中心;言而有序,簡潔精練,靈活生動,中肯謙和。在語言選擇上,“我們應該謹慎選擇能夠顯示自己文化修養、道德水準、表達能力的語言”(教材中語)。這道題盡管是以書面形式來呈現,它同樣有可以檢測出學生的答問的能力。

這道題答問的重點是談對“神舟五號”圓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的感想,重在自己的主觀感受,受社會的公共話語空間的制約,受訪者的答語選擇必然要趨向與公共話語空間的主流方向,那就是民族的自豪感、航天精神的價值等等。考生在回答時要注意角色的變換,以“中學教師”的身份答問,這一道題設計是比較巧妙的,但是考生的作答可能會有言不由衷的傾向,從言語的真實性角度講,這道題似乎是在誘導學生如何偽飾,那就不是一種真善美的行為了。我想高考語文要求真,為他人作嫁衣的方法并不可取。

第25題

【分析】此題考查寫作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這道題在今年眾多的高考語文作文試題中是有極大吸引“眼球注意力”,具有很大看點的一道試題。不妨將它視作體現閩派語文教學觀的一個標志性作品吧。雖然是話題作文,但它在話題的選擇與材料的設定上,命題者是動了相當的腦筋的。

這道作文試題與近幾年來的全國卷的話題作文是判然有別的。如果說北京卷的話題作文和今年其余幾個新增的自主命題的省市的作文試題基本上是與全國卷的話題風格亦步亦趨的話,那么今年首次擁有自主命題權的福建省在作文試題上是邁出了驚人的一步,這的確可以看作是福建省高考語文命題的一次有影響的改革。

我以為這道試題的特點主要有:

一、話題的語言形式別出心裁。它既不是1999年的一個假設性分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也不是2000年的一個肯定性判斷(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也不同于2001年的一個抽象概念(誠信),也有別于2002年的一個片整潔夠的名詞短語(心靈的選擇)或2003年的一個并列結構的名詞短語(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它是一個含有待定項目的數量短語--“一個人物或文學形象”,別以為這僅僅是形式的變革,其實質是一種命題思路的變化,這幾年來,高考全國卷的話題作文盡管在逐年進步著,但它明顯地已陷入一個怪圈,那就是不由自主的主題先行或主題預設,其結果是話題淪為了偽話題,全國卷的命題者強調話題作文要增強話題的限制性,以防止套題和宿構,但這中用心卻使得2003年的那套題讓不少考生為難了。正如浙江省閱卷點的負責人所指出的考生在審視“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關系型話題,至少要過三道關一樣,題目如果認為設置的關卡過多,考生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內恐怕就有左右支絀之感。而福建省的這道話題作文象一個真話題,它盡量地規避了主題預設或主題先行,甚至連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有關審題、立意和取材的提示語都大膽地廢棄了,“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福建卷今年的這道話題作文試題顯得格外簡潔明了,不枝不蔓。給出的五個人物和五個文學形象,古今中外都涉及了,留給考生較大的選擇空間。

二、話題的立意空間寬泛自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人物或文學形象有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指向、不同方式、不同立場的解讀、認知、體驗、感悟、審視、評判,因此這道話題作文的的立意必然是五花八門的,其答案必然是豐富多彩的。如果說全國卷的“誠信”、“心靈的選擇”更多地指向于自我心靈狀態的審問的話,那么福建卷的這道題是引導考生將眼光轉向自我外部的豐富多樣的人的心靈世界。它強調對人的審視,不管是現實的、歷史的,還是藝術的、虛構的,指向人的心靈世界,在讀“人”中可以間接地關照寫作者的那一個生動的隱秘的自我。以此來窺視當代青年的價值取向,是比較狡猾的或者說比較智慧的。因此我說這道題在某個層面上是遙承了魏晉時代的名士清議、臧否、品藻人物(言行志趣節操性格等等)的遺風。歷史是由人創造的,離開了人,歷史必然是脆弱的;“文學是人學”,離開了人,文學大廈就虛空了;文學形象誕生與現實世界的人的生活。因此,與人物(文學形象)對話,就是一種具有非常大的自由空間的對話。

三、話題的定位具有前瞻性。生活、觀察與讀書、作文本是四位一體的。但是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桎梏,我們的不少學生的生活越來越單調,觀察世界觀察生活的本領也逐漸退化,讀書,尤其是有品位的賭注也在考試升學的擠壓下縮水了。讀書的匱乏,使得學生的作文越來越童稚化,語言表達越來越粗鄙化。今年福建卷的這道作文試題就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讀書積累,否則寫作必然要進入無米下鍋的尷尬狀態。這道題意圖是明顯的--要重視閱讀(包含課內和課外的,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要厚積才能薄發。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用了不少篇幅來說明、強調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還提出了課外讀物和專題閱讀選修的建議,這一切的用意無疑是明顯的--“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第一頁)。沒有足夠的有品位的文學的、歷史的、哲學的、自然科學的閱讀積淀為基礎,今年福建省的作文題是不容易敷衍成文的。它不僅僅是對中學生的閱讀現狀提出挑戰,也是對廣大中學教師的閱讀質量提出挑戰。語文學習離開了閱讀是不可想象的。生活是寫作的第一泉源,但并不是唯一的來源;閱讀也是重要的不可偏廢的一種了解生活的渠道。相比于前者而言,我們的中學生的生活圈子還是相對比較窄小的,而博覽群書恰好可以彌補這一個不足。

還有一點是,這道題有意地引導當代青少年重新認識經典、擁抱名著、回歸傳統,試圖矯正當代青少年過分的盲目的追逐輕薄的流行文化的媚俗現象,去認識曾經影響過歷史的英雄,去關注文學藝術中的那些具有很強生命力的典型形象,去親近那些在當代具有震撼力的英雄人物,去體驗崇高,去辨識真善美與假丑惡。總之,引導學生去認知豐富的人心、人情、人格、人性、人品,從而受到鑒戒、啟悟,甚至認同和崇拜,這也可以更好地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

 作者郵箱: lcx32@msn.com

[2004年高考(福建卷)語文試題分析(待定稿)(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中考語文試題卷及答案

2.成人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3.山東高考語文試題答案

4.成人高考高起專語文試題

5.初中政治試卷分析課件

6.八年級語文試題卷答案

7.2017成人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8.2017高考語文試題答案解析

9.成人高考語文試題附答案

10.英語高考試卷全國試卷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