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雅禮中學 徐昌才
《戰國策》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這個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插曲,本來是鄒忌用以設喻說理,感化齊王的一種手段。《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具體記敘了這件事情。鄒忌以自身的生活經驗設喻,通過類比聯想,向齊王闡明了一個重要的道理:為政必須善于納諫。撇開故事的社會意義不論,如果我們能從審美判斷的角度來仔細地思考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這則故事蘊含了十分豐富而深刻的美學思想。本文擬及三個方面來剖析一下故事所揭示的美學意蘊。
首先,故事中的妻、妾、客人的審美判斷和鄒忌對自身美丑的審美判斷告訴我們:主體一旦以功利實用的眼光來看待對象,就不可能對客體對象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反而誤解乃至歪曲了美。純粹的審美判斷必須排除實用功利等私心雜念的心理考慮,換言之,純粹的審美判斷是一種超功利的鑒賞判斷。很明顯,鄒忌的妻子認為鄒忌比城北徐公美,是因為她偏愛他,可謂“情人眼里出西施”。理性的分析和翔實的事實早已證明,這種偏見式的審美判斷實質上是一種附庸性的審美判斷,即在這里與其說妻子認為丈夫美還不如說妻子偏愛丈夫恰當,美的判斷是附庸在偏愛的情緒之中的。妻子出于對丈夫的偏愛和敬重當然會說他美;而實際上丈夫美不美,那還是另一回事。可見,以混雜功利私念的眼光來審視客體對象,是不可能對對象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的。可以說,這兒妻子對丈夫的偏愛是一種情感傾向,情感私念,至于說鄒忌的妾和客人都以為鄒忌美于城北徐公就更為明顯了。同樣道理,妾害怕鄒忌,以當鄒忌問她自己與徐公誰美時,出于迎奉諂媚的考慮,她當然言不由衷地作出錯誤的審美判斷。客人因為有求于鄒忌,所以也只能附和吹捧鄒忌美于徐公。妻、妾、客人的審美判斷告訴我們,純粹的審美鑒賞是不能夾雜任何私心雜念的,主體只有經歷這種非功利性的審美體驗,才能對客體作出正確的鑒賞判斷。事實上,鄒忌對自身體貌的審美判斷正是如此。他窺鏡自視,仔細體察,摒棄個人私心雜念,發現自己遠遠不如徐公美。顯然,鄒忌的鑒賞判斷不帶任何功利私心,他只是一本正經的,客觀公允的,非功利的審視自己,并把自己與徐公暗自比較,經過這樣一番非功利的審美思考,他才可能對自身相貌的美丑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
其次,故事還告訴我們另一條美學原則,即美是在對象間的相互比較映襯中顯現出來的。當然,這并不是說,美一定要在對象的相互映襯中才能顯現出來,而是說,美如果能處于對象的一種比較映襯的狀態之中,則更能鮮明突出地顯現出來。美與美的比較,美與丑的映襯,相得益彰,美者更美,丑者益丑。其實,故事中的鄒忌的美也是在與城北徐公的美的比較中才顯得大為遜色的。倒過來,城北徐公也是在鄒忌的映襯下才更見其俊美風流的。試想,在鄒忌和城北徐公二人中,如果隨便缺少其中一人,那么,他們的美的差異程度還能這樣鮮明顯豁嗎?這是美與美的比較,當然,還有美與丑的比較,丑與丑的比較,效果類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如此。敲鐘人卡西摩多外貌奇丑而心靈高尚,他的養父,巴黎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而靈魂卑劣,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吉卜賽女郎艾絲達美拉生性賢淑,心地純真,她的情人法比斯衣冠楚楚而生性輕浮,是一個鮮明對照;里表皆美的艾絲美拉達同內丑外美,企圖占有她的克洛德,更是鮮明的對比;而外丑內秀的卡西摩多同表里如一的艾絲美拉達則是在外貌上形成奇特對比。小說就是通過人物從外貌到心靈的這種錯綜復雜的美丑對比及人物性格和命運的沖突,表達了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在讀者心中掀起情感的波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見,比較映襯,相得益彰是現實生活和藝術創傷中一條重要的美學原則。
最后,從故事所描述的眾人的審美判斷的語言中,我們也能看出,審美判斷在某種意義上說又是一種模糊判斷。鄒忌愛妾、妻子和客人的審美判斷語言分別是:“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自己的審美判斷語言是:“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一系列判斷語言的表意都是飄浮不定,模糊不清的。徐公怎么不如鄒忌美呢?鄒忌的愛妾說不清所以然。“君美甚”,鄒忌比徐公美多少呢?他的妻子也說不清。“又弗如遠甚。”自己比徐公美差多少呢?鄒忌自己照樣說不清。可見,審美判斷是一種糊模判斷。雖然美是具體形象的,但是對美的判斷卻滲透了主體豐富復雜的情感體驗,而情感體驗卻是無法精確計算的,因此,作為一種摻雜主體情感體驗的審美判斷其實是一種模糊判斷。我們可以說,張三李四高5厘米,也可判斷張三比李四漂亮,但誰也無法知道張三比李四漂亮多少,相反,誰一旦提出這個問題,人們反而會笑話他。我想原因也正在于審美判斷的模糊性。這樣,結合人們早已確證的審美事實即審美判斷又是一種明晰性判斷來考察,我們完全可以得出結論,審美判斷是明晰性和模糊性的辨證統一。
作者郵箱::xccwxx@163.net
作者郵箱: xccwxx@163.net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美學意蘊(網友來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