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歌,感受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美。
2.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3.對比兩首詩寫法的異同。
4.學習作者堅強樂觀的思想,正確理解人生的選擇。
教學難點: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點撥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布置學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羅斯特的資料,搜集與挫折、路有關的詩句,結合“閱讀提示”自學課文。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這個時候你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給大家說一說吧。
對于這件事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我們來學習《外國詩二首》,看一下兩位外國著名詩人對于這種情形有什么真知灼見,能帶給我們什么有益的啟示?板書課題《外國詩二首》。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方法引導:我們應該怎樣閱讀詩歌?
1.一讀,指讀題目,讀作者,讀創作背景。這一環節旨在弄清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詩中作者表達的情感、蘊含的道理和表現的手法。
3.三誦、四背,這兩個環節常常緊密相連,因此要注意詩的節奏,分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四、研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讀。
1.聽錄音,劃分節奏,把握語氣。
點撥: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郁的日子里/須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2.聽錄音,生聽讀,把握讀音。
3.自由誦讀,組內齊讀。
4.了解作者
普希金,俄國偉大的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卻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歌,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恐慌與仇恨,先后兩次被流放,但他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別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無限的藝術魅力。代表作有詩歌《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等。
【5. 55.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的女兒的紀念冊上的。那時俄國革命正開展得如火如荼tú,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二)品。
1、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朗讀?
點撥:本詩是作者用勸說的口吻、和緩的語氣鼓勵人們相信生活,相信未來。所以應該用平等、娓娓而談的語氣,親密和婉、熱誠坦率的語調朗讀。
2、“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指的是什么?
點撥:指在生活中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身處逆境。指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的經歷,也是指當時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的遭遇。
3、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點撥: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性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到來。
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處逆境,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
4、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點撥:體會到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悟、背。
1、“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郁。”寫出了怎樣的生活狀態?
點撥:理想與現實有很大的矛盾,心中有美好的理想,現實的世界可能是令人悲哀的,可能會感受到被欺騙。
2、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點撥:這句話表明詩人積極的人生態度表明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體驗是豐富多樣的,都是一筆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3、與一般詩歌相比,這首詩有什么不同?
點撥:沒有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說明道理,而一般的詩歌藝術形象都比較生動鮮明。
五、自讀《未選擇的路》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晏殊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魯迅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俗語“條條大路通羅馬”“車到山前必有路”等等。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寫“路”的詩。
2、介紹詩人
弗羅斯特,美國詩人,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代表作品有成名作《波士頓以北》集,另有《少年的意志》 、《見證之樹》、《在林間空地》等。他的詩歌獨具風格,以口語人詩,生動樸實地描寫了田園風光和農村日常生活。他的詩充滿了美國的鄉土氣息,流傳廣泛,深為人們喜愛。
3、朗讀詩篇。
1)聽錄音,劃分節奏,把握語氣。
點撥: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師范讀,生聽讀,把握讀音。
3)自由誦讀,組內齊讀。
4、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點撥:這首詩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如黃河象征中華民族、松柏象征堅強勇敢、竹子象征品節高潔、康乃馨象征母愛、紅玫瑰象征愛情。
2)全詩共4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并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點撥: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3)為什么詩人要強調“難以再回返”?
點撥:因為一旦做出選擇,人生的道路就會依照所做出選擇而前行,做出的選擇是無法更改的。
4)你從這首詩中體會到怎樣的人生哲理?
點撥: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選擇將決定你的一生如何度過。人只能選擇一種 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要有魄力,勇于創新和進取,不要隨波逐流,要經過思考做出獨立自主地選擇。
5)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21世紀*教育網
點撥: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和后悔,總覺得還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憂郁因此而起。這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六、對比閱讀
請同學們對比閱讀本課的這兩首詩,說一說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點,不同點?
點撥:兩首詩寫的都是對人生思考,前一首直抒胸臆,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后一首用了許多具體的形象,比如樹林、路、荒草、落葉等,來闡釋哲理。
在詩歌表現出的情緒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以其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教人笑面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則以其深沉略帶點惆悵的感嘆,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引起人們感情的共鳴,激發人們對人生選擇的思索。【版權所有:21教育】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詩,作者以勸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達了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懷。《未選擇的路》也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希望我們能繼續閱讀外國詩歌,在外國詩歌中不斷汲取優秀文化的精華。
六、布置作業
1.在這兩首詩中選擇你喜歡的一首進行背誦。
2.搜集與路有關的精彩詩句、俗語,摘抄下來。
板書設計: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鎮靜 相信
向往未來 憂郁
懷戀
未選擇的路
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惆悵---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政哥
[《外國詩兩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外國詩兩首的教案
3.《古詩兩首》教案
6.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
8.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