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2017年高三語文總復習作文指導第五部分:素材

發布時間:2017-10-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第五部分:2017屆高三語文總復習知識點歸納之寫作素材(一)

核心話題:關注弱勢群體/平等與尊重

經典事例及言論

1、從2003年起,杭州市圖書館實行對所有讀者免費開放,包括拾荒者,圖書館對這些特殊讀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凈再閱讀。10年的時間過去,杭州圖書館的全面開放從未停止。面對部分市民的不理解,杭州市圖書館館長褚樹青說出了下面這番話:“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讀書,但您有權選擇離開。”

縱橫點評:人人生而平等,閱讀不分貴賤,遵守基本準則,誰都有權沐浴書香。圖書館的做法令人叫好,館長的回應令人敬佩,但為什么體現平等的小事件卻引發媒體的大關注,靜心反思,開放平等的精神怎么成了稀缺資源?

2、半個世紀前,羅素亦道:“愛情與知識總引領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又會把我帶回現實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喚常在我內心深處引起回響!”半個世紀后,孤獨、貧窮、痛苦依然存在。我們身邊,還有饑餓的孩子,還有孤苦無依的老人,更有為省錢而情愿蓋十幾塊錢黑心棉被的工人。我們心中善良而敏感的一隅又怎能封閉?這種善,是看見貧窮而情不自禁產生同情,是看見寒冷而愿意雪中送炭;這種愛,是博大之愛,是溫暖善良的承擔。倘若愛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為一個活著的墓穴,茍延殘喘的只是一副軀殼。而人類社會,正是因為有愛與善的緊密聯系,綿延交織才得以繁衍至今,這種情感是時間無法磨滅、地域不可割裂,浩然塞乎人世之間。

3、應當說,不管慈善的動因如何,能夠幫助到別人,就達到慈善的效果。但是,與其他項目又不同,慈善的對象是人,是因這樣那樣前提條件而陷入貧困的人,有些前提條件,貧困人群自己也無法選擇和改變。這些人,在金錢上處于弱勢,但在情感,尊嚴或人格方面并不一定是弱勢。那些愿意舉著200元錢與陳光標照相的貧困之人,未必不是體諒“首善之心”。高調不錯,但暴力,可能會誤傷受捐助者的情感。

背景事件:2011年3月16日中午,陳光標從日本飛昆明,連夜坐車趕到盈江,在拉勐村,他帶著15萬元現金向每名災民發放200元現金。之后,他從一沓百元大鈔中抽出兩張并舉起來,高聲說:“請大家像我一樣,將拿著錢的手舉起來,我和大家合個影。”災民們紛紛將手中的百元大鈔舉過頭頂與他合影。

4、①長期以來,由于農民工受“農民”身份和自身素質的局限,在城市大多從事體力勞動,這就決定了他們不但要承受超負荷的勞動強度,更難以規避粉末與浮塵的沾染。但他們為城市建設作出的貢獻卻是有目共睹、不容磨滅的。用“一人苦換來千家樂,一人臟換來萬人潔”形容并不為過。對于農民工,只要是稍具尊重事實、不帶偏見、將心比心等社會良知的人們,都一定會對他們的付出給予尊重、理解和同情。“如果沒有農民工,就不會有我們城市里的一切,你這么瞧不起他們,他們以后不來建設城市了怎么辦?”一個出自10歲小學生之口的詰問,讓時髦老太無言以對,更讓社會陷入深思。

②這些年,大量農民離開家鄉進城務工,建高樓大廈、修鐵路橋梁,他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為了城市的繁華美麗默默地勞作、耕耘。他們完全有理由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城市所擁有的物質條件以及各種公共服務。這方面,早在2006年1月下發的《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就作出明確規定:對農民工公平對待,一視同仁。

  但是,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一方面,許多制度性障礙仍然存在。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在許多地方還只能選擇打工子弟學校,更不要說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了。農民工在老家參加的醫療保險,在打工的城市里往往很難使用。城市里的公租房、保障房,基本上不會惠及農民工。另一方面,城市對農民工還缺少發自內心的尊重。其實,任何一個公民,不論其富有還是貧寒,不論來自何方,只要踏踏實實地工作,遵紀守法,都應當受到尊重,尊重其勞動,也尊重其人格。很多農民工在城市默默工作時,往往也并不奢望額外的問候,要的只是基本的尊重。

③哲學家詩人康德曾說,世界上只有兩件事能夠震撼人們的心靈,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云,二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其實,很大程度上,后者是遠重于前者的。璀璨的星云就如同人們光鮮整潔的外表,可若是這張姣好的皮囊下包藏著一顆低俗晦暗的心靈,那么上述的種種歧視現象還會更加肆虐。我們便無法像西德蒙所說地那樣,詩意的棲息。

④佛山市某街區驅逐流浪者的行為曾引起社會的廣泛熱議,街區領導們同樣借口流浪者影響市容,進而剝奪了他們露宿的權利。歸根究底,這同樣是人們缺失素質引起的。缺失素質,讓我們的心靈被物欲占據,讓我們對社會底層人士做出不公正的對待。缺失素質,讓富貧的差距越拉越大,讓不同階層的人們再無法熱情相依……

背景事件:2012年12月28日,在重慶市825路公交車上,一名“穿著時髦、年齡在60歲左右”的老太呵斥身旁風塵仆仆的農民工,指責其影響市容。當時車上的其他乘客無不對這名老太的話感到憤怒,“真正影響市容的是這名老太!”該事件被網友上傳到新浪微博,引來眾多網友關注。(12月30日《重慶商報》)

5、南京一家麥當勞門口,一個外國人買了兩包薯條,分給乞討的老奶奶一包,兩人席地而坐,開心地吃著聊著。好溫暖。這個外國人叫陸杰森,這不是他第一次和乞討老人一起吃東西--他給乞討的老大爺送過果汁,還陪其他乞討者吃過飯。陸杰森覺得,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憐恤,這是人們能互相扶持著共同生存于世上的原因。“我是很幸運的人,每天有飯吃、有地方住、有好的工作機會和家庭。但不是所有人都這樣。他們也許生來家庭條件就不好,也許長大后做錯過事,但他們現在的生活艱難,沒有理由我們不去給予幫助。”“每個人都是渺小的,我們不能在宏觀的大問題上出力,至少能關注到身邊的每一個人。” “乞丐也是人,他們值得旁人關注、或者陪著吃頓小吃。”

優秀作文欣賞

他們(2008年上海高考滿分作文)

在城市盡頭,沒有繁華的街市,閃亮的霓虹;在城市的盡頭,只有破舊的棚戶區,有飽經生活風霜的生命;在城市的盡頭,有他們這樣一群人。

讓我怎樣稱呼他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農民子弟?亦或是農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這些冰冷的名字稱呼他們,我多想叫著他們帶著泥土氣的乳名,拉著他們的小手,走近他們的生活……

他們從小生長在故鄉的青山綠水中,純潔的靈魂在田野里抽穗拔節。在山野的風中,他們奔跑著,憧憬著。風從田野中吹過,吹進了城市,為了生計,為了未來,他們跟從父母來到了城市,在城市的盡頭扎下了根。于是習慣了青山綠水的雙眸第一次觸碰到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他們不知道怎樣穿過六車道的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數不清寫字樓的層數。繁華的現代文明不曾給他們帶來任何快樂,這一次,卻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跡。

他們背起書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卻在“城市人”異樣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戶口與暫住證的區別。他們都是父母心頭的寶啊!卻過早地承擔了不屬于這個年齡的負擔。

放學回家,他們做好簡單的晚飯,父母還在工地或菜場上勞作;午夜醒來,淚眼中城里的星空沒有家鄉的明亮;悄悄許愿,希望明天他們的打工子弟小學不會因交不出電費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們日益長高的身體上,我看到了他們的成長。記得一位記者問一個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學成后是否會回到家鄉時,小姑娘毫不猶豫地說:當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點落下淚來,為他們的成長。

記得那年春晚他們稚氣的宣言:“我們的學校很小,但我們的成績不差”“我們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們的2008!”他們逐漸成熟,告別昨天的羞怯,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雖然,他們還在為不多的學費而苦惱;雖然,學校還是交不上水電費;雖然,還有好多體制還不夠完善……雖然有好多個“雖然”,但是,只有一個“但是”就足夠了,已經有好多視線轉向他們,他們正在茁壯地成長。

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盡頭,照亮了他們的生活。

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

尊重暖如春

當《人權宣言》宣告人人生而平等時,尊重使封建等級土崩瓦解;當殘疾人當選為人大代表時,尊重使哂笑歧視冰雪消融;當杭圖允許乞丐和拾荒者進入圖書館時,尊重使中華大地溫暖如春尊重他人,平等地對待他人,尤其是要尊重弱勢群體,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美好

我們要尊重身份低微的人。身份的低微不代表人格的渺小,無論別人的身份是什么,我們都應當尊重他。著名女作家三毛曾在西屬撒哈拉偶遇一位啞奴。當這啞奴的主人以對牲畜的方式對待他時,三毛對他一家人的關懷讓人們感受到了人性的偉大。奴隸、洗心革面后的罪犯等常受到歧視的人,他們雖然身份低微,但他們也有人格尊重。與自己身份不同的人,這個世界,會多一點陽光

我們要尊重有“缺陷”的人。身體上的殘疾不代表心靈的灰暗,殘疾人也能譜寫生命的輝煌樂章。邰麗華的母親堅持讓女兒與正常孩子一起生活,雖然幼小的邰麗華常常遭到小朋友的議論與笑話,但她以堅韌的毅力拼搏奮斗,最終以《千手觀音》的華麗舞姿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她身殘志堅的品格值得任何一個健全人敬仰、學習。尊重有“缺陷”的人,發現他們的美,世界會多一點彩虹。

我們要尊重不同職業的人。各種職業都是平等的,無論是清潔工、拾荒者,還是送報人、農民工每個人的汗水都是無價的。杭圖允許拾荒者進入圖書館,是因為在知識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你都有學習讀書的權利。正如古代的放牛娃也可以在牛背上讀書,北大的門衛也能上大學,知識不會因為職業不同而拒絕任何人。尊重不同職業的人,平等地對待他人,世界會多一點溫暖。

尊重暖如春。不論身份高低、是否殘疾、職業如何,每一個人都應當得到別人的尊重。唯有尊重,世界才能溫暖如春;唯有尊重,世界才能鳥語花香;唯有尊重,世界才能和諧美好。尊重他人吧,讓生活更美好。

[分享]

2016年十大流行語出爐,大家覺得哪句話最深得你心?據悉,此次的評選依舊由有著“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雜志主辦。今年入圍十大流行語的詞語幾乎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工匠精神洪荒之力藍瘦香菇赫然在榜!葛優躺,套路,小目標等也都是網紅詞匯。

隨著年末的到來,互聯網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年終盤點。而近日,備受期待的“2016年十大流行語”也正式出爐。和往年一樣,此次的評選依舊由有著“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雜志主辦。今年入圍十大流行語的詞語幾乎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比如“小目標”、“洪荒之力”和“吃瓜群眾”等,一起來看看具體都有哪些吧。

一:供給側。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后,“供給側”成為高頻詞。

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本指手藝工人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理念。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詞迅速流行開來,任何行業、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稱“工匠精神”。

三:小目標。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接受電視專訪時表示:“想做世界首富,這個奮斗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1個億。”“小目標”這個詞語的走紅,指的是普通人難以達到的“大目標”,甚至是一輩子無法企及的目標,滿含網民的娛樂、自嘲精神。

四:洪荒之力。2016年8月,中國選手傅園慧在里約奧運會女子100米仰泳半決賽中“殺出重圍”、晉級決賽。賽后接受媒體采訪時,她以一句“我已經用盡洪荒之力啦”紅遍神州。如今,“洪荒之力”被頻頻使用,多用來形容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

五:吃瓜群眾。現實生活中,人們常一邊嗑著瓜子,一邊聽人閑聊。2016年,有好事之徒將“不發言只圍觀”的普通網民稱為“吃瓜群眾”。人們頻頻以“吃瓜群眾”自嘲或互嘲,用來表示一種不關己事、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的狀態。

六: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2016年3月,一個叫“喃東尼”的畫師在其微博上貼出了一組名為《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漫畫:兩個生動可愛的小企鵝是對好朋友,坐在同一條小船上,因為一個小原因(如一方變瘦),小船立馬弄翻。這組漫畫很快受到追捧,網民紛紛配上新的文字,掀起了一場“翻船體”造句大賽。

七:葛優躺。2016年7月,一組“葛優躺”表情包開始出現在網絡上。其圖片源自曾熱播的大型家庭情景劇《我愛我家》,葛優飾演的“二混子”像一攤爛泥癱坐在沙發上,神態“妙趣橫生”。隨著表情包走紅,網民們便把極其懶散的癱坐姿勢稱作“葛優躺”。

八:套路。漢語中本有“套路”一詞,2016年網絡流行語中的“套路”翻出新意,泛指經過精心編制的、用來迷惑人的說法或做法,甚至詭計、陷阱。

九:一言不合就xx。“一言不合”本義為一句話說得不投機。這一流行語更多地表示“任性”、“動不動”的意思。

十:藍瘦,香菇。2016年一度風行的“藍瘦,香菇”,其實是“難受,想哭”的諧音。2016年10月,廣西南寧一小哥失戀后錄了一視頻:“難受,想哭,本來今天高高興興,你為什么要說這種話?難受,想哭……”一口濃郁的廣西話聽上去像“藍瘦,香菇”。

2017屆高三語文總復習知識點歸納之寫作素材(二)

核心話題:里約奧運會

風采多面的冠軍更有范兒

                                【光明時評】  作者:江鵬

  里約奧運會賽場上,我國運動健兒用競技水平展現著體育運動的魅力,同時也張揚著樂觀、積極、勇于挑戰的風采。“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啦!”在賽后接受采訪時,游泳運動員傅園慧率真的回答和夸張的表情,一時間收獲贊譽無數。為充分展現奧運健兒更多個性風采,國內媒體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浙江衛視專門打造了一檔名為《中國冠軍范》的節目,為奧運健兒提供了一個賽場之外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

  對于體育比賽尤其是國際性賽事,公眾始終保有特別的期待。曾經被嘲諷為“東亞病夫”的屈辱歷史,讓國人一度對體育競技中的勝利有著特別的期待。也正因如此,長久以來,賽場上的運動員們總是顯得沉默而單調,畢竟在絕大多數人的心中,爭取金牌才是最重要的。而鏡頭聚焦他們的,也常常只是賽場上、領獎臺上那短短的幾分鐘。人們能記住很多奧運名將的名字,但對賽場之外他們更為豐富的個人形象卻知之甚少。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風采,在賽場上勇奪第一的運動員們也不例外。今天,體育健將們不僅能在賽場上一展競技風采,在賽場之外也有了更多自我展示的空間和條件。例如,體操冠軍劉璇參與過徐靜蕾導演的電影《我的美麗鄉愁》;籃球明星巴特爾也參演過多部影視劇。運動員適當參與影視、綜藝活動,不僅為自己贏得了關注,更讓人們通過他們熱情洋溢的表現,感受到健康運動帶來的快樂。

  冠軍的光環雖然主要是在競技場上獲得的,但冠軍的風采卻不局限于此。在國外,體育明星們的跨界由來已久,喬丹、貝克漢姆等體育明星在退出賽場后,都有著很好的跨界表現。這些表現不僅沒有使他們原來的體育粉絲減少,反而讓他們在廣泛的領域里贏得更多人的青睞。由此可以看到,冠軍范兒的展示既可以是賽場上的拼搏,也可以是賽場外的鮮活;既可以是揚我國威的豪情,也可以是展示自我風采的率真。

  以往,媒體大多熱衷于體育賽事的報道以及賽后對選手們比賽感受的采訪,這種報道思路和方式使得運動員們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單薄又單調。當前,電視節目在豐富觀眾娛樂觀感的同時,也需要為一些值得關注的群體創造一個展示的平臺,讓大眾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體育名將,感受他們更為充盈的氣質和內心。

四年一度的奧運盛會,最能激發全民體育的熱情和激情,也最能傳遞奧運精神所帶來的感動與快樂。郎平、許海峰等奧運名將曾經激勵過一代人的成長,而新一代的體育名將也將用他們積極勇敢的拼搏精神,以及展現自我、快樂體育的態度,樹立起新一代的大眾偶像。我們樂見更多運動員展現鮮活的中國冠軍范兒,也樂見全民健身不斷走向新高潮。

奧運會除了金牌,我們還能關注什么?

光明網資深評論員王傳濤 

奧運會當然是一個大秀場。在這個秀場上,過去,我們只關注金牌,每一塊金牌的取得都令我們熱血沸騰,每一次在金牌面前的馬失前蹄都令我們沮喪不已,我們的情緒跟著金牌而高漲,也跟著金牌的花落別家而失落。而這些,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金牌情結。

然而我們知道,今天已經不再是一個需要用金牌來證明中國不弱的時代了,或者說,我國近些年的發展壯大已經不需要再用體育成績來證明什么了。而在本屆奧運會上,許多國人就已經開始改變“只關注金牌”的思維習慣了。相當一部分的國人開始慢慢拋棄了金牌主義。那么,除了金牌,我們還能關注什么呢?

我覺得,第一,我們要關注奧運會的趣味。比如我國運動員傅園慧的表情包。為什么要關注她呢,我覺得在這位年輕小姑娘的表情包里,我們能夠看到體育本身的包容,這里面你完全看不到舉國體制的壓抑,看不到成績對于運動員精神層面的桎梏,相反我們能夠看到樂觀、向上與積極努力的并行不悖。我覺得,這種舉重若輕、談笑自若的神情,能夠更好地詮釋奧運精神,比淚水帶來的煽情也更有魅力。

第二,我們要關注奧運會賽場上的亮點。比如,中國女足在對陣南非女足時的驚天吊射,在看到那記吊射之后,可以預言的是,這將會是本屆奧運會足球賽中的最佳進球,甚至也有可能角逐今年世界足壇的前N佳進球。這樣的記憶,足以讓人記住這屆奧運會;這種進球,足以讓運動員榮耀一生,開句玩笑話就是,可以吹牛一輩子。

第三,我們要關注奧運會上所有的失敗者。比如,一個球未進的巴西男子足球隊,許多人對內馬爾領銜的足球隊失望不已。再比如,女網中世界頭號種子大小威組合、男網排名第一的德約科維奇,都在首輪被淘汰。更比如,我國多位名將在射擊、游泳比賽中也沒有闖入決賽圈。而這就是體育,勝敗就是兵家常事,失敗者也有失敗者的故事,且故事有可能比成功者更精彩。

在英語中,奧運會是GAME,GAME這個單詞,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比賽”,另一個是“游戲”。奧運會里不只有金牌榜和獎牌榜。能夠反映奧運精神、體育精神的,也不僅僅是單調的成績單,因此,我們更要關注它背后的有趣性和娛樂性。

此外,體育本身是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的一部分,關注體育更要關注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既包括每一名成功者,也包括一些失利者。我們要關注取得名次、奪得獎牌時的高興,也要讀懂失利之后的坦然與豁達。我想,這樣才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體育的內涵。

無論結果怎樣,她都贏了

里約奧運會,奶奶級選手丘索維金娜又登場了。

41歲。七次參加奧運會。這在20歲就被稱為“老將”的體操界,真心是個絕無僅有的神話。

丘索維金娜第一次在奧運會上拿金牌時,她如今的對手大部分都還沒出生。

而她為兒子而戰的故事,更是感動過全世界。

很多中國的年輕人,都是在作文素材里認識她的。

他們背誦過她的傳奇經歷,甚至在中考或高考作文里寫過她。

所以,當她鮮活地出現在今天的奧運賽場上,奔跑、騰空、旋轉,無數網友都震驚了:天吶,她居然還在!

是的。她還在。而且依然強大。

丘索維金娜出生于烏茲別克斯坦。7歲開始體操訓練,16歲就在世錦賽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17歲,她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奪得了女子體操團體比賽的金牌。

烏茲別克斯坦訓練條件比較滯后,幾乎是體操的荒漠,大部分時間里,都是丘索維金娜一個人在支撐烏茲別克斯坦的體操門面。

雖然幾乎是一個人在戰斗,但丘索維金娜從1993年到2006年,為烏茲別克斯坦贏得了70塊獎牌。

當年見過她的記者至今仍記得,她當年“很漂亮,很可愛。”“身材矮小,但有力,跳馬尤其出色,像個彈簧一樣。”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后,21歲的丘索維金娜曾經功成身退,結婚生子。

她老公是烏茲別克斯坦一名優秀的摔跤運動員,也參加過奧運會。

做了幾年幸福小女人后,丘索維金娜的平靜生活戛然而止:她三歲的兒子患上了白血病。

噩夢開始。

作為一個媽媽,她當然要竭盡全力去救兒子的命。

可之前做運動員的那點積蓄,完全不足以支撐十幾萬美元的治療費用。

她選擇復出。因為她能賺錢的手段,只有體操。

她老公則放棄了熱愛的摔跤運動,在家照顧兒子。

26歲,丘索維金娜朝重回賽場,并朝著全能型發展,艱苦訓練,到處比賽。

有時候,她會在一場巡回賽中參加全部女子項目的比賽,而不是專注于一兩項,她說,“一枚世錦賽金牌等于3000歐元的獎金,這是我唯一的辦法”。

她參加所有比賽的理由,都是為了錢。對于這一點,她從不回避。

她不敢生病、不敢受傷、不敢休息、不敢懈怠,不停地比賽。

贏得獎金,為孩子治病,是她生活的全部。

因為兒子的病,在烏茲別克斯坦得不到很好的治療,丘索維金娜輾轉帶他去了德國醫院。

這回治療費用更高。夫妻倆賣掉了小公寓和汽車,四處籌錢,依然付不起。

為了拿到更多獎金,丘索維金娜加入了德國國籍,為德國征戰。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丘索維金娜為德國斬獲了一枚寶貴的跳馬銀牌。就在那一次,很多中國人認識了她。

而三個月后,她在又一次國際比賽中,不幸跟腱斷裂。這對于體操運動員來說,是致命的傷害。

當時所有人都推測,這名33歲的老將一定是要退役了。

讓人意外的是,2011年,她再次出征。并在兩場國際比賽中,都獲得跳馬銀牌。

面對世人的驚嘆,她平靜地說:“只要兒子還沒病愈,我就要一直堅持下去。他就是我的動力。”

這句“你未痊愈,我不敢老”,曾讓無數人瞬間淚目。

幸運的是,在這位英雄媽媽的全力以赴下,孩子的病大為好轉,如今已經不必接受治療,只需要每年去醫院做個檢查就好。

不必再為兒子奔命,但丘索維金娜依然沒有離開體操賽場。

她重新回到了烏茲別克斯坦,繼續著她熱愛的體操事業。

她狀態依然很好。

現在,她終于可以純粹為自己而戰了。

41歲的丘索維金娜站在賽場上,身邊的對手,都是跟她兒子同齡的小姑娘。

她顯得有點另類。

她不漂亮了。皮膚松弛,皺紋顯露,腰肢略粗。

但是,這又怎樣?

她說,“我不覺得我老,我總感覺自己還是十八歲。”“年輕的對手不會給我壓力,她們有壓力才對,因為我有經驗。”

她應該是本屆奧運會上,最值得敬佩的選手。

她的人生,是個大寫的贊。我們給她多少掌聲和敬意都不為過。

從李寧到孫楊,我不想我的孩子再經歷“金牌”綁架

里約奧運會正在進行中,由于目前沒有獲得金牌,很多網民的評論也還是不太理智,我們的運動員也很失落崩潰,其實沒多少人發現,他們已經用盡努力取得了最好的成績,我們素來就有“金牌”綁架,就像小時候考試拿了個第二,面對父母失望的眼神,都會覺得自己很失敗,生活中這種環境的國人,心里有太多不痛快,可人生是自己的,無論多少金牌銀牌,最終的歸宿不過都是櫥柜里的一個角落。最終留在心里的,是我們流過的汗,淌過的淚,和永不放棄自己的精神。

龐偉沒有拿到金牌,孫楊也沒有。于是舉國又陷入了一片沉痛,所謂“出師不利”。不得不說,這些年民智開啟的結果不錯,微博下邊多了不少理性的聲音,但是“廢物”“垃圾”之聲仍不絕于耳。

面對這些人,這一次,我是真的想說句“你行你上啊”。雖然我并不喜歡孫楊,可是我知道這塊銀牌對于一個頂著骨折傷痛用單腿咬牙堅持訓練的運動員的意義。

我愛看奧運會,但是每次看到中國隊惜敗的時候都是一種精神折磨,旁邊拿銅牌的老外喜不自勝,可是再看看拿了銀牌的中國運動員,一定正在痛哭流涕,把頭埋得低低,回國后,貴賓接待高額獎勵都泡湯了,沒準還得受罰。我至今仍記得當年漢城奧運會李寧意外從吊環上摔下來,回國時只能走一條偏僻通道的黯然落寞。

當競技運動和體制牢牢綁在一起,運動的唯一意義就變成了獲得金牌,獲得金牌,獲得金牌。

比起傷痛,更難讓一個中國運動員承受的,是精神上的壓力。

媒體對于孫楊的賽前狀態是這樣描述的:

即將到來的里約奧運會,孫楊的400米自由泳比賽是游泳比賽中率先出金牌的項目,也是中國游泳隊最為看重的一塊金牌,孫楊身上的壓力可想而知,這份無處安放的安全感伴隨著他的這次澳洲之行。只是那一刻,他不知道未來的半年他將經歷怎樣的大起大落,也未曾想到,他的這塊400米金牌將是中國奧運代表團里約奧運首金。

孫楊曾講過,倫敦奧運會400米決賽前,走進場的他看到看臺上的父母,當時的他只有一個想法,就算是死在水里,也得把這塊金牌拿下來。(援引媒體報道)

在中國運動員的心中,原本快樂的體育是一件“向死而生”的事情,夾雜其中的全是苦痛掙扎。

看看媒體用的關鍵詞,統統都是“失利”,沒有報道寫他“喜獲”銀牌,標題一水兒的“痛失金牌”。我就不明白銀牌怎么了?很丟人嗎?拿到亞軍的孫楊泣不成聲,連自己都不能認可自己。究竟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從“冠軍”的枷鎖里走出來,有一顆平和的面對比賽的心態。

從小,我們就被大人們灌輸凡事都要爭第一的執念,別說差一分,差半分都是第二,而第二,就是一種恥辱。我特別清楚地記得初一的一次考試下來,我算完成績比當時的第一就差了一分,怕回家被罵,死求活求跟我關系要好的老師幫我加兩分,哪怕1.5分也好。

她沒同意,幸好沒同意,第一是暫時的,羞恥的記憶卻是永恒的,就像被查出興奮劑的運動員們,這輩子都摘不掉作弊的帽子。

如今,我們這群被冠軍意識深深洗腦的孩子走向了社會的舞臺,又變成了新一批用小皮鞭抽著孩子往前的爸爸媽媽們。

經常在各個群里看到媽媽們給自己的寶寶拉什么萌娃大賽書畫大賽的選票,簡直都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不要看,記住直接選2號!”“2號是我的孩子,給她投上一票”“請幫我的孩子拿第一”……我很想問他們,參加的意義就只是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第一?

有一次我被一個家長搞得煩不勝煩,就點開看了她所謂的兒童畫畫比賽,她女兒的名次果然高居榜首,我認認真真看完了所有的作品,然后在那個畫得真得很漂亮卻只有寥寥幾票的孩子頭像上投上了一票。

經常有人頭頭是道的分析德國體育的衰敗,是的,舉國體制下的東德體育也曾鼎盛一時,甚至比肩美蘇。無數人意淫東西德的合并將意味著一個頂級體育大國的到來,可是并沒有,德國這些年的奧運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其實不是真正的衰敗,不過是少拿了幾塊金牌。柏林墻拆了,拆掉的還有套在東德人身上的冠軍枷鎖。

回顧里約奧運會的開幕式,獲得最多掌聲的不是金牌最多的美國隊,也不是最愛金牌的中國隊,而是難民代表團。沒有人在乎他們能夠獲得幾金幾銀,深處苦難,克服艱難,不遠千里萬里而來,只為享受體育帶來的快樂,這才是真正的奧運精神,這才是我們深愛奧運的原因。

無論多少金牌銀牌,最終的歸宿不過都是櫥柜里的一個角落。最終留在心里的,是我們流過的汗,淌過的淚,和永不放棄自己的精神。

別再讓我們的下一代活在金牌綁架里,請告訴他,寶貝,不要去管別人考了多少分,拿了多少名,全力以赴的人,就是最棒的人。

2017屆高三語文總復習知識點歸納之寫作素材(三)

核心話題:里約奧運會二

李宗偉戰勝林丹謝幕:最好的時候遇到你,是我的運氣

一開始,他們彼此鉗制。到最后,他們彼此成全。

李宗偉贏了。又一次以2分的毫厘之差,贏在決勝局。雖然無關冠軍,但林丹和李宗偉的第37次對決,或許是兩人奧運會的謝幕表演。

  此前的四分之一決賽,林丹面對印度選手斯里坎特,涉險過關。據說,媒體采訪時問,一度難解難分的比賽,最終為何能贏下來。林丹答得干脆:“我不能輸,因為我和那個男人之間有個約定。”

  獨孤求敗的天皇巨星固然叫人熱血賁張,更難得的卻是恍若雙生的一世之敵。沒有C羅,梅西的傳奇會遜色幾分。缺少納達爾,費德勒的光環也會黯淡不少。魔術師離不開大鳥伯德,喬丹皮蓬要有馬龍斯托克頓。無敵是多么寂寞,因為你,我才是更好的我。

在男子羽毛球運動中,林丹的宿命叫李宗偉。

2004年的湯姆斯杯,是林丹和李宗偉的初次見面。當時已貴為“超級丹”的王牌林丹,贏下了初露鋒芒的李宗偉。那一刻,看好李宗偉挑戰林丹霸主地位的人,并不多見。

可1年之后,李宗偉就成功地復仇林丹。好勝的林丹立誓說,這是最后一次輸給李宗偉。但事實是,2006年,李宗偉又贏了。自那一刻起,林丹和李宗偉就開始交替占據各項大賽的冠軍寶座。兩人的每一次相遇,都是舉世矚目的戰斗。

和一些死敵角力咬牙切齒互飆垃圾話不同,林丹和李宗偉在持續的拉鋸之中,培養出奇妙的情感。李宗偉在受訪時說,如果沒有林丹,“我也沒有這么刻苦地去訓練”。而林丹也表達過,因為李宗偉,“我的冠軍才有更高的含金量”。

之后的動人瞬間,定格在2008年和2012的奧運會決賽中。很多人記得林丹放肆的呼嘯和奔跑,也忘不了李宗偉蹲在地上的黯然神傷。

轉眼又是4年,林丹和李宗偉又一次站上奧運會半決賽的舞臺。

這一次,林丹33歲,李宗偉34歲,里約可能是兩人共同的奧運謝幕演出了。

普通人其實很難切身地理解,競技體育的訓練有多枯燥,比賽有多殘酷。而日復一日的枯燥和偶然高壓的殘酷,對人性的考驗又有多艱巨。田徑場上的0.01秒,0.01米,球類賽場的每一分,背后都是突破人類極限的不懈努力。

體育之美,在于凝結了人性的光芒。而人性的修煉,最忌諱踽踽獨行。如果沒有李宗偉的拼搏,就凸顯不了林丹的堅持。而林丹的奮斗,也是李宗偉沿途的標尺。

一開始,他們彼此鉗制。到最后,他們彼此成全。在只有一個冠軍的前提下,唯有你追我趕,才能締造交相輝映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意義上,林丹和李宗偉的惺惺相惜,值得每個球迷由衷感念。

《一代宗師》里,宮二向葉問辭別。一貫克制隱忍的心性,最后說的是,“我在最好的時候遇到你,是我的運氣。”

李宗盛寫《和自己賽跑的人》,在追述年少的糗事和“一卡車的難題”之后,感慨“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前方沒有終點,奮斗永不停息。”如果不是碰上剛剛好的對手,拼命該有多無趣,努力又有多可惜。

善忘的年代,失焦的歲月,能記住的很少,會銘刻的更是所剩無幾。但十年二十年過去,當今天的孩子長大成熟,或許,他們會接觸已成歷史的影像資料,重溫當日的風云際會。

到那時候,身為親歷者,我們可以會心地說:“這個體力趨弱,爆發力退化,早已不復當年神勇的羽毛球選手,就是‘超級丹’。而他之所以超級,是因為一個同樣偉大的對手,叫李宗偉。”

致敬女排精神,也要致敬“努力過程”

里約奧運已經尾聲,精彩繼續上演。8月21日,中國女排姑娘為中國金牌榜貢獻一枚金牌,引來全民狂歡,準確來說,從開場哨聲響起之時,無數國人的關注便集中在這場賽事上。當冠軍塵埃落定,“女排精神”成為最密集的致敬。

刷爆朋友圈的“女排精神”,并非生硬的高蹈抒情,這場球賽著實是贏得氣勢恢宏--在小組首戰連續失利后,女排姑娘并未被所有人看好,但旋即她們用“擊敗衛冕冠軍巴西、淘汰荷蘭、力壓塞爾維亞”,證明了她們的“漂亮”;用打不死、沖不垮、壓不倒的氣勢,重現了恢弘多年的女排精神,喚醒許多國人久違的熱望。

女排精神曾是一個時代的標簽,承載一個時代的風云和民族的記憶。當這種跨越時代的精神氣質,穿過冷漠的屏幕,淌進家國情懷時,賽場上的每一個勝利擁抱,都寫滿了國人的熾熱與昂揚。

不過,頗為有趣的是,當“女排精神”以鋪天蓋地之勢,為中國女排加冕時,中國女排核心人物郎平卻在女排晉級四強時說了這樣一番話:不要因為我們贏了一場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女排精神一直在。

不妨對此做一番解讀,在郎平看來,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的集體基因,動輒搬出精神,反而可能是一種精神的不自信,而與精神相比,“努力的過程”也非常重要。

獎牌是光鮮亮麗的,而背后努力的過程,卻常常不為人所知,更為現實的狀況是,我們通常樂意為獎牌喝彩,卻忽視了努力過程的價值。每一個站在賽場的運動員,無論最終是否得到獎牌,都曾在賽道上灑下了淚和血。獎牌可以彰顯他們拼搏的價值,而背后的努力,才是讓“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得以傳承的唯一方式,也是女排精神能夠一直在的本源。

一如女排所曾經歷的低沉與落寞,每一個歷經努力過程的人們,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甚至永遠都抵達不了領獎臺。那些先苦后甜的人,是幸運的,是值得致敬的;那些始終在努力過程中,不曾放棄的人們,同樣值得尊重,甚至是更值得。

有人曾提問郎平,什么才是女排精神,郎平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奪冠后的郎平,她說心情很放松,或許讓郎平放松的,不僅僅是收獲了一枚久違的金牌,而是女排姑娘們所展示出的努力過程,讓她對女排精神的傳承,有了絕對的信心。

里約奧運終將要落幕,無論最終的獎牌榜將會有什么樣的變化,走上領獎臺領受鮮花和掌聲的運動員,終究是所有付出“努力過程”的一部分,當然,終究只能代表已經過去的榮耀。無論是誰,更重要的主題是,生活終將繼續。女排精神的熠熠生輝,讓我們在致敬榮譽的同時,更應讓我們看到,唯有堅持努力的過程,生活定不會有所辜負。

里約用創意和熱情贏得世界                                       

隨著第31屆夏季奧運會的圣火臺被點燃,之前籠罩在里約熱內盧上空的種種批評和指責,也被驚嘆和掌聲取代。受到經費等因素制約,里約奧運開幕式的呈現效果并不富麗堂皇。但經費的不足,可以用熱情“補齊”,在巴西人民噴薄的熱情中,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隨著美麗的煙火在馬拉卡納體育場上空綻放,巴西人民用他們的熱情點燃本屆奧運會(據8月7日《北京青年報》)。

就在前幾天,甚至各國奧運軍團已經入住“奧運村”之后,因為寨卡病毒、安保等問題還受到諸多媒體質疑,國內經濟狀況的持續低迷再加上嚴峻的安保問題,很多媒體給人們傳遞出的信息,里約奧運開幕式十有八九會“搞砸”。但也有不多媒體認為,不到開幕式圣火點燃的那一刻,外界永遠不會知道真正里約奧運開幕式會是什么樣,很可能還會曝出大大的驚喜。果然被“一語成讖”,里約奧運開幕式不僅給世人曝出了“大大的驚喜”,以最少的投入融入最多的創意再加上貫穿整個開幕式熱情桑巴,里約奧運開幕式給整個世界帶來的簡直可以算是大大的驚嘆。

將低碳、綠色環保融入奧運開幕式理念,對于最近幾屆奧運會而言并不讓人感到意外,但里約這種理念融入的形式,卻不能不讓人感到震撼的同時,更贏得了世界觀眾發自內心的共識。在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世界各國陸地逐漸“縮小”的背景畫面下,一個小男孩走過荒漠的沙灘,在一棵小樹苗前坐下陷入思考,而隨后的運動員出場儀式,不但同樣有一位小男孩手捧幼苗伴著旗手前行,每位運動員也獲贈了一粒種子,并且在前行的過程中,放在本國一處方柱型四周綴滿開口的小收納中。正當人們懷疑這一程序有點“啰嗦”時,隨著奧運五環展示的來臨,這些由演員護衛可移動的方柱體,在場地中央隨著熱情的桑巴音樂美輪美奐的移動過程中,最終成為人們所熟悉的五環標識并立刻“生長”的郁郁蔥蔥,把綠色奧運理念完美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如果這還不能算是完美創意的話,將歷屆奧運會引領運動員出場的舉牌小姐,一下子全部換成人力三輪車,裝扮成“流動小販”,著實在顛覆人們想象的同時,更讓人覺得親切,這種將奧運“平民化”的創意實施,無疑給今后的奧運又融入了新的理念。頗有趣的是在所有“三輪車”引領的隊伍中,某個國家獨一無二的是小姐托牌扭腰前行,“白氏”解說是“三輪車掉鏈子了”,也有網友調侃可能是被“城管沒收了”,小小的意外也能讓國人熱議不斷,誰又能說這不是又一項“創意”。

實際上,在里約奧運開幕式整個過程中,新的甚至顛覆性的創意無處不在,讓人透過這些創意既感受到勤儉奧運、綠色奧運、平民奧運和創新奧運的同時,貫穿整個開幕式的桑巴音樂和舞蹈,更把巴西的熱情友好和豐富的民族特色文化最充分的展示在世界面前,無論同任何一屆“奢侈”奧運相比,里約奧運開幕式非但毫不遜色,更有諸多獨到甚至引領性的借鑒。據公開報道顯示,里約奧運開幕式原計劃投入預算是1.139億美元,實際花費只有5590萬美元,較之預算縮水的將近一半。而這個實際費用在近幾屆其他國家舉辦奧運開幕式中也是最少的。

少花錢辦大事,融入更多的創新創意把大事辦的更好,是眾多媒體給里約奧運開幕式的共同評價。我們更應該從里約這種“辦事理念”中得到啟發,很多重大活動或重大項目,并非一定是砸錢越多辦的越好,融入更多智慧創意創新,更能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里約奧運會的主火炬很小,但獨特的創意和豐富的理念內涵,不但讓這束火炬更加光芒萬丈,把奧運精神傳達的更廣,留給世界的印象根深,更讓里約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與歡呼。           

2017屆高三語文總復習知識點歸納之寫作素材(四)                            

核心話題:社會責任感

(一)

我的孩子們:

  終于停課了。

  這是一次不得已的停課。短暫的歡呼后,更多人感到了悲涼。

  明珠說:“可能要很多很多年以后,大眾才能意識到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一場怎樣的災難而非值得雀躍的假期,我真的心疼北京。”

  慕華說:“我們現在所做的只是暫時的,我們終究還是逃避。”

  陳琦說,他根本高興不起來,他寧可不要這個假期。

  如明珠所說,這是一場災難,這是12年前非典之后的又一次災難。那時候,你們還小;而今天,在你們的花季,遇到了人生第一次公共事件。

  有關霧霾成因和背后的利益博弈爭論得太多,我不想就事論事。真正想和你們探討的,是我們的認知方式。

  你們的思考體現了我總喜歡引用的“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這句話。在這個互聯時代,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更沒有誰能夠真正脫責--這不是將元兇泛化,這是我們每個人選擇的結果--誰不承認這點,誰就是自私,我也無話可說。所以,我們都思考,都要問:這是為什么?我們該怎么辦?

  我想起前幾年西城區的模擬考試作文題:“如果你不出去走,你會以為這里是全世界。”當時我就主張這個題的重點在“出去走走”和“你會以為”的關系,現在更覺得這句話說得到位。

  同時,我又想起孔子曰過的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那么,怎么走?去哪里?作為學生,我們能怎么辦?

  我們現在主要能做的,可能還是修身學習、切磋琢磨,等待社會的檢驗。雖然沒有離開書桌,但視野卻可以更加廣闊,也算是出去走走。

  我們要學好語文,準確理解他人、準確表達自我,而不是誤讀、曲解與妄言,從而學會公共說理;

  我們要學好歷史,理解今日所遭一切都是歷史的結果,從而對當下有一種同情之理解;

  我們要學好經濟,理解人的求利行為規律與利益分配規律,從而理性認識社會現象;

  我們要學好數學,理解世界變化是有因果變量的,因而必須精確計算并分類討論;

  我們要學好地理,理解我們生活的地球的真貌;

  我們要學好外語,理解異域人們的生活形態,并準確傳達我們的文化精神;

  我們要學好理化生信,理解科學對于世界的革命性作用;

  最重要的是學好哲學,理解世界與人性的本質。唯有如此,我們才是清醒智慧的人。

  總之,要有對知識的渴望與敬畏。只有知識豐富知識結構合理,眼界才能開闊,才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去走走,才能走遠走實。

  同時,我們要努力理解世界的多元與復雜。我們喜歡藍天,但是我們要理解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對我們的意義。我們主張權利,但是我們要理解這個世界還有其他群體的利益要保障。

  更重要的,是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與獨立判斷,懷疑并審視任何信息與觀念。懷疑一切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分析這些信息和觀點的來龍去脈,分析它們的表象與實質--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的頭腦不成為他人信息與思想的容器,自己的嘴才能不是別人的傳聲筒。

  最后,還要力求心平氣和。不自做悲情、更不被人煽動。要知道,霧霾的出現警告了我們每一個人:自然環境破壞了,我們無法生活;社會環境毀了,我們將無法生存。現在,藍天成了讓人渴求的東西,那么,統一、和平、安寧、信任……這些東西如果沒有了,我們怎么辦?

  所以,當我們停課時,歡呼暫時放松固然可以理解,而真正該做的,還是重歸書桌、重拾經典,更要重回生活,求知、求仁,反求諸己--總之一句話,“學不可以已”。

  而作為教師的我,不能只盯著你們的分數,不管你們的做人和身心,更不能忘記師表、雙面人格,整日痛罵道德淪喪、卻冷遇甚至阻止你們為集體公益而做出的犧牲,整日抱怨社會對自己不理解、卻用狹隘之心看社會看他人。

  我始終自勉,你們的所有言行,都與我有關。

  我還要說,我們并不是無所作為。我們現在的苦學、省思就是在為去霾做事。從科學角度說,去霾并不是件非常難的事;但從社會角度看,去霾卻又無比艱難。前者靠理科的智慧,后者卻要靠文科的籌劃。

  現在,我們年齡還小,暫不需要我們沖在一線--現在不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時候,不是“不能放下一張平靜書桌”的時候。我們要做的,還是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心態去長本事、磨性子。想到這些,我們的學習也許會更有意義更有動力。

  用金老師的話共勉吧:“空氣不好,在家自學,學好了,治理霧霾”。

                    (何 杰 北京師范大學二附中高三語文老師, 有刪改)

背景事件:2015年底,因空氣重度污染,北京各中小學聽課放假,人稱“霧霾假“。停課的前一晚,有學生說:“我今天比過年都高興。”還有毗鄰北京的學生抱怨:“明天霧霾紅色預警,北京學生放假3天,然而我們……呵呵。”面對著歡欣鼓舞的學生,何杰老師備感沉重,于是寫下了《霧霾停課期間寫給我學生的話》一文。當何杰敲下這封信的最后一個字時,并沒有想到它能在短時間內獲得10萬次以上的閱讀量。

(二)

特蕾莎以自己的付出而成為了20世紀獲獎最多的人,一生大約獲得過80多項榮譽和獎勵。但她卻說:“有時候我覺得悲傷,因為我們做得這么少。許多人贊揚我們的工作,但我們所做的不過是滄海一粟,而人類的痛苦卻無邊無際。”

1979年12月,特蕾莎到挪威奧斯陸參加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準備設宴慶賀,特蕾莎卻要求把宴會取消,將餐費用于加爾各答的窮人。宴會的花費大約7000美金,而這豪華國宴只能供135人享用,但是如果把這筆錢交給仁愛傳教修女會,可以讓1.5萬印度窮人飽餐一天。評獎委員會委員長薩涅斯同意了特蕾莎的建議。在她的影響下,頒獎儀式一結束,挪威的鄰國瑞典立即發起全國性的捐助活動,一次募集的款項就達到了40多萬瑞幣。

特蕾莎獲得了豐厚的榮譽,顯赫的名聲,世界各地有無數的人敬仰她,把她看成“活圣人”;美國《時代》周刊,曾以一篇題為“活在我們中間的圣者”的文章報道過她。但她仍然和從前一樣默默地工作著,她作為一個修女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

在加爾各答,人們甚至常常看到這個享有盛名的老修女,坐在貨車車廂高如山包的面粉袋上左搖右晃。許多人不理解她為什么要如此奔波勞碌。特蕾莎說,如果不押送,這些送給窮人的面粉,就有可能被偷走。

1997年9月5日晚9點30分,特蕾莎因心臟衰竭在加爾各答仁愛傳教修女會總部安然辭世。去世時,她的個人財產只有一張耶穌受難像、一雙涼鞋和三件粗布莎麗。

印度政府宣布為特蕾莎舉行國葬,全國哀悼兩天,總統取消了官方活動,總理親往加爾各答敬獻花圈、發表吊唁演說。

9月7日,遠在羅馬的教宗若望保羅專門為特蕾莎獻上了一臺追思彌撒,教宗說:“這位舉世公認的窮人之母,為所有人--無論是信徒還是非信徒,樹立了一個強有力的榜樣,即向我們見證了上主的愛。她的經驗使我們知道:就算在最艱難最困苦的時刻,人生仍然是有價值的,只要有愛。”

特蕾莎把一切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8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她說過一句名言: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 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有時你需要做的只是握住他的手,給他一個微笑,聽聽他說的話,這就夠了。”

今天,我們身處在一個光明和黑暗并列,正義和邪惡共存的世界,特蕾莎的一生就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選擇光明和正義。

(三)

2011年,廣州16中高一學生陳逸華在地鐵站“舉牌”收集市民簽名,反對花近1億元進行地鐵一號線統一化改造,此事終獲成效。在輿論推動下,地鐵公司三度回應并改變初衷。廣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特別指出,陳逸華身上體現出的公民意識讓人敬佩。

微博上,網友小黨說:“一個小朋友撼動一項大工程,廣州人應該自豪!”網友TVS曹軍則說:“廣州少年讓所有的成年人都會覺得汗顏!少年強,廣州強!這才是廣州精神!”陳逸華的公民意識備受稱贊。

廣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特別指出,陳逸華身上體現出的公民意識讓人敬佩。“更難得的是,他這么做全憑自己對地鐵一號線簡單的熱愛之情。”廣州本地一著名評論員稱贊陳逸華的言行冷靜、智慧、理性,認為他反對地鐵一號線翻新的網帖調查深入、思考全面、言之有據,他“身上散發著城市主人的氣質,這是富有現代意識的時代精神,彌足珍貴”。

從小到大,我們的各類教育一味教育子女、學生和國民“聽話”。所謂“乖”,不過是老老實實聽大人的話,聽老師的話,聽“權威”的話。這樣的人無非就是一個沒有主見或麻木的有奴性的人和臣民。

公民是現代社會和國家最需要的人。沒有大量知法、守法且能護法的合格公民,社會和國家的財富就會被少數特權者和利益集團瓜分,普遍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也會被他們破壞殆盡。公共權力沒有約束和制衡,普羅大眾的積怨會最終釀成社會的劇烈沖突與對抗,改革與發展來之不易的成果也勢必難保。只有人人都成為合格公民并且積極主動,才是確保社會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正途。

公民的養成,雖然家庭和社會同樣重要,但最主要的地方在學校,因為學校有能專門進行系統的公民教育的專職教師。美國哲學家杜威早在上世紀初就指出,我們應該把學校改造成“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使得每個學校都成為一種雛形的社會生活,以反映大社會生活的各種類型的作業進行活動……當學校能在這樣一個小社會里引導和訓練兒童成為社會的成員,用服務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導的工具,我們將有一個有價值的、可愛的、和諧的大社會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證。”誠哉斯言!

(四)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一條名為“汽車占自行車道,初中生拍照被罵”的視頻備受網友關注。一名網友上傳的視頻顯示,在北京市海淀區雙安商場附近的一處天橋下面,一名初中生用手機拍攝了一輛占用非機動車道的私家車,遭到私家車上人員集體下車“圍攻”。雖然整個事件孰是孰非目前尚無法徹底理清,但私家車占用非機動車道以及“讀書讀傻了”的話題再次引發網友的討論。

作為一名教育從業者,筆者在為初中生拍照糾違章的勇氣叫好的同時,也忍不住有些擔憂:在風險社會,人的不確定性往往會成為失范行為的源頭;倘若中學生不是被辱罵,而是被毆打,這樣的社會監督,代價是否也太大了?

從社會學的角度上講,人的現代化就是從“消極公民”轉變為理性、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公民”。在一個越來越強調公眾參與的時代,“拍照糾違章”讓我們見識了一位初中生的責任與擔當;據理力爭、挺身而出的背后,是一位孩子對良知和正義的堅守。這樣純凈的赤子之心,值得全社會尊重和珍惜。

然而,一個理性的社會,依靠孩子來阻止亂占道等不文明行為,顯然不是正道。畢竟,普通公民有監督權,卻沒有執法權。真正的治本之策,在于發揮法律規范的震懾力和約束力,提高違規行為的成本;讓制度發揮應有的效力,避免交通規則處于一種空置、虛化的“稻草人”狀態。因此,在肯定“拍照糾違章”良善初衷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討論和反思--見義勇為不僅需要勇氣和意愿,也需要能力和技術。

在傳統社會,對見義勇為等具有道德價值的行為,通常采取社會動員的方式,將人們看成一個同質性整體,強調見義勇為的主觀意愿,卻忽視人們在年齡、身體狀況、行為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這不僅造成遵守道德規范的成本過高、道德規范缺乏使用價值,也會帶來一些意外傷害事件。

見義勇為不僅是道德問題,也是技術問題。作為一種法律義務之外的主動的社會責任擔當,見義勇為不僅要求人們有向好、向善之心,也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行為能力。對于尚未成年的初中生來說,“拍照糾違章”的風險防范,顯然超出了孩子的行為能力。

一個成熟的社會,既需要激勵那些有行為能力的人們挺身而出,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避免讓未成年人承擔他們并不勝任的事情,尤其是要避免他們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見義智為”也好,“見義巧為”也罷,其初衷都是控制見義勇為的安全風險,縮減利他行為的成本,引導人們“有所為有所不為”。

走出“道德捆綁”的思維誤區,根據見義勇為的客觀實際來進行社會評價,說到底是人文關懷的提振。對見義勇為的行為能力進行差異性區分,倡導孩子們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去見義勇為,在本質上是對愛與善的力量進行前瞻性保護。

對不文明現象進行糾偏,“拍照糾違章”治標尚且不能,何談治本?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實施操作系統越是強大,交通規則就越能夠被遵守。在現實生活中,對交通規則的知曉并不等于對交通規則的實施,交通規則既可能被執行,也可能被違反和破壞。違反交通規則就會受到懲罰并被認定為失范者,這樣的后果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也可能沒有被抓住、沒有被問責。

只有讓制度發揮應有的效力,給失范行為戴上“緊箍咒”,交通違規行為才能標本兼治,重回法治軌道。就此而言,只有合理界定、嚴格約束,從源頭上扎緊交通規則的制度“籬笆”,才能不再需要初中生超越行為能力的見義勇為,“拍照糾違章”才能不再上演。(楊朝清 作者系高校教師)

                           

相關言論:

1、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魯迅

準確地講,當時的魯迅,正處于病痛當中,漫長的黑夜常常讓他感受到孤立無援,這個世界似乎只剩下了他獨自存在,這讓他絕望,但當街燈穿窗而入,他終于約略看到了周圍的世界,重新建立起了與身邊的世界乃至遠方世界的關聯,于是,懸空的心漸漸變得踏實,于是,他終于有了“動作的欲望”以及活著的勇氣。

所以,揣摩魯迅的本意,并以此來理解“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這句話是重要的,它講的是,人和世界的關聯是必然存在的,而這樣的一種關聯,是可以讓人感受到溫暖,可以讓人擺脫孤獨,從而讓人燃燒起生的希望的。

以這樣的角度出發去寫作,自然可以寫出好文章。

但,在我看來,可以寫的范圍是能夠更寬廣的。比如公民意識。所謂公民意識,無非是說你活著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你活著是整個社會的,你在謀求自己的權益的時候要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以及他人的權益,因為,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你有關。這樣的解讀,應該也是符合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追求的。于是,我們可以談論“圍觀改變中國“,也可以講到身扛的社會責任,還可以講到了網絡時代人心的距離。

2、笑蜀說,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崔衛平說,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3、“他們先是來抓共產黨,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他們接著來抓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他們又來抓工會會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他們再來抓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他們最后來抓我,這時已經沒有人替我說話了。”

--馬丁尼莫拉牧師(這段文字刻于波士頓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旁)

4、美國作家海明威說過:“沒有人是座孤島,獨自一人,每個人都是一座大陸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塊泥土被海卷走,歐洲就少了一點,如同一座海島少一些一樣;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對我的縮小,因為我是處于人類之中。”

肖子罡

[2017年高三語文總復習作文指導第五部分:素材]相關文章:

1.關于漢語拼音部分的小學語文總復習資料

2.高三總復習英語學習計劃

3.高三教學計劃學法指導

4.高三學習計劃指導

5.六年級語文閱讀題總復習

6.數學總復習梳理試題

7.小學六年級語文總復習計劃

8.初中語文課外閱讀訓練 《升學指導叢書部分》(含答案)

9.初三物理總復習課件

10.初三英語總復習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