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每天發生,視角各有不同。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對紛繁多變的新聞,你會讀嗎?你讀懂了嗎?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出入皆新聞--<飛向太空的航程>例文式教學》。
我將從什么是例文教學、為什么這么教、我是怎樣教的、教的效果與反思四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什么是例文式教學
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不能教教材,而用教材教。”例文的實質是把教材變成佐證某一知識點的例子。學生利用提問、聯想、思考等主動閱讀技巧,用教材內容進行展示和訓練,從而掌握閱讀這類文的方法。
二、為什么這么教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選自高教版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感受科學之美,提升自己的審美境界。科學之美,存在于多視角、多層次之中。本課體現了科學精神的崇高之美。科學本身并不是教學目的,如何讀懂科學之美才是教學的關鍵。一般的教法,都是從新聞結構入手,順時間之脈,獲取新聞信息。新聞有了,美沒了。而我嘗試從新聞結構入手,以例文的形式教學生如何解讀新聞,從教這一篇過渡到教這一類,幫助學生掌握新聞閱讀的方法的同時理解科學之美。有新聞,有方法還有美!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是單招班學生,基本都是中考的失利者,底子不是很好。通過課前與學生交談和問卷調查得知,學生對于《飛向太空的航程》這篇課文,他們早知道神舟五號升空的消息,楊利偉更是他們心中的英雄;但是他們有三個不懂:一不懂新聞結構,二不懂如何閱讀新聞,三不懂新聞背后的事實。
熟悉的內容,陌生的表現形式成為了學生閱讀的障礙。所以結合學生的“三不懂”,我決定以新聞結構作為教學突破點,設置任務情境,引導學生讀懂讀對新聞。
(三)教學目標
基于上述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并應用新聞結構的類型。
【過程與方法】 通過畫新聞結構圖,快速掌握新聞的信息。
選用合適的新聞結構,記錄身邊的新聞事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感受中國航天人在科學探索之路上不畏艱險的崇高之美,激發學生寫作熱情,成為理性讀者。
【教學重難點】快速掌握新聞信息,體會本文與眾不同的結構與寫法。
三、我是怎樣教的
下面我著重說說我的教學過程。本節課由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板塊組成。
(一)課前:微課“導”學見微知著
在學生眼里新聞都長一樣,其實新聞也像龍之九子各有不同!它有倒金字塔、華爾街日報體、新華體等多種新聞結構。課前我給學生觀看這樣的微課視頻,讓學生了解新聞基本的結構類型。導學案:檢測學生對于新聞結構與知識的掌握情況,為課內活動和探究奠定基礎。
微課導學環節,用聲音和圖形為學生構筑了一個媒體情境,消解了學生對于新聞知識的厭倦感,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課中:結構引入以一敵百
(課中由兩課時完成:第一課創設3種角色模擬情境,引導學生在“讀新聞稿、畫新聞結構圖、填新聞結構圖、寫新聞結語與關鍵詞”環節中完成相應的教學活動。第二課時通過寫新聞稿、說新聞特色等環節,拓展和提升相應的語文技能,從而達到學一篇懂百篇的效果。)
1.我是播音員--我播新聞
新聞本是最新的事,但是編成教材以后,新聞不新了,甚至與學生有了距離感。所以在這一環節我給出新華社關于神舟五號升空的短消息,讓學生找出與本文對應的內容,并以播音員的身份朗讀。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走進新聞現場,同時思考:同樣是新聞為什么不一樣呢?
2.我是編輯
(1)我是編輯--畫圖解惑
本文以神舟五號發射開始,以神舟五號升空結束,中間主體部分用大篇幅書寫中國航天“飛天”歷史。由此形成了首尾呼應的環形結構。
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它卻與學生新聞閱讀經驗相沖突。經過前一環節,學生往往會對文章的結構、標題內容等方面產生疑問。比如有學生提出:本文標題和內容是不是文不對題呢?所以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以畫新聞結構圖的方式來進行自我解惑。
畫圖的過程是學生深入文本的過程,也是體會本文與眾不同結構的過程。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學生逐漸明白:新聞基礎結構不變,但它可以根據不同內容與寫法進行調節。
(2)我是編輯--信息填補
如果說新聞是一個小姑娘的話,骨架已經呈現,如何讓她更豐滿一點呢?此時學生瀏覽全文快速選擇航空大事件填補結構圖。目的是鍛煉學生快速摘取信息的能力,這是新聞閱讀的關鍵,也是新聞教學的要點。
(3)我是編輯--撰寫結語
能寫會畫是對編輯的基本要求。在這個環節我為學生創設航空圖片展情境,讓學生變身編輯為圖片展撰寫結語。結語的書寫并不是胡亂而為的,而是需要學生結合文本依據作者的觀點進行總結。這一環節鍛煉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逐步從知識目標過渡到情感目標之上,引導學生在體會作者觀點的同時,理性判斷新聞事實:神舟五號升空的背后,是幾代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結果。
(4)我是編輯--設關鍵詞
概括提煉編輯的必備絕技。學生編輯們也要拿出看家本領為圖片展設定情感關鍵詞,目的就是深化落實情感目標。有了前文結語書寫的基礎,此時學生提煉的關鍵詞不再泛化不再隨意。深思熟慮謹慎下筆的背后是學生成為理性讀者的關鍵,也是引導學生讀懂科學崇高之美的必經之路。整個過程學生從記憶--理解--分析--評價,從易到難符合學生學習層級規律,幫助目標逐級達成,突破了重難點。
3我是記者--我寫新聞稿
為了檢測學生對于新聞結構知識的掌握程度,我特別設置了新聞拓展環節。
首先我讓學生變身為航空圖片展現場記者,思考我的新聞稿將運用什么新聞結構?
把事物最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說,這是新聞寫作的特點。接下來,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圖片新聞展你最想寫哪一部分?學生小組討論探究得出結論:為了突出圖片展的效果可以書寫參觀者的反響;為了吸引更多觀看者可以突出圖片展的特色。由此學生明確新聞可以根據目的不同,有不同內容的表達。
最后學生,小組合作書寫成文并修改。
以上是我對這一篇課文整體設計的說課。
(三)課后:演說探討知識強化
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強調,學生用講解方式教別人可以記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內容。所以作業環節布置學生以模擬新聞發言人答辯的方式,解釋自己新聞的結構與特色。作業以微視頻形式上傳班級QQ群。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并進行評分選出最優。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最大限度地掌握新聞的知識。
四、教的效果與反思
反思本節課,我認為最突出的特點有二
一、例文教學舉一反三
《道德經》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新聞在學生閱讀之前,有如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徑。本課我從新聞結構入手,讓學生讀懂新聞。通過學習這“一文”的閱讀技巧,實現從“一篇文章”到“一類文”的閱讀技巧的提升,讓學生扎實地掌握新聞的閱讀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離新聞
突破了實用文教學窠臼。實用文實用的特征,決定了實用文閱讀的目的是獲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學鑒賞。常規課堂教學信息獲取與分析枯燥無趣,學生始終是一個看客,游離與教學之外。針對這種情況,我結合新聞任務,設置了播音員、編輯、記者等不同的角色,讓學生自主代入。學生在新聞中完成新聞知識學習,真正成為課堂主人。
《飛向太空的航程》語文老師是在教航天史嗎?作為一篇新聞稿,語文老師應該清楚地知道本節課教什么,也應該更清楚地讓學生知道學什么,怎么學。
從結構走入新聞,學生完成了他們可以完成的事情(讀懂新聞,讀對新聞);從結構走出新聞套路,學生完成了他以為自己完不成的事情(寫新聞,說新聞)。出入之間,學生已然人在新聞中,學在新聞中。
為所可能,為所不能,學習就是學生從不知到知、從理解到應用的過程,更是學生從懵懂走向理性的必經之路。希望用這樣一堂課,帶領學生飛向新聞閱讀的彼岸!
本文配套教學設計下載地址:/news/184482.htm
本文配套課件下載地址:/ftp/122633.htm
郭慧娟
[出入皆新聞--飛向太空的航程(例文式教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3.初中分式教學課件
5.出入的反義詞
6.草木皆兵造句
9.二次根式教學課件
10.運動的方式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