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簡析:
1.教材的編排意圖
《珍奇的稀有動物--針鼴》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四篇課文。這個單元為說明文單元,主題是“關注科學”。這是初 一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也是第一次閱讀科技作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了解作者是怎樣說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體會文章語言準 確、簡明的特點和內容的客觀性、科學性。
《珍奇的稀有動物--針鼴》是一篇自讀課文。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已認識了說明文的有關知識,此文教學以學生自讀為主,讓學生掌握這篇介紹針鼴的說明文,作者是怎樣緊緊抓住其“珍奇”的特點,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介紹,并恰當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以生動、準確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這位遠方的來客的。此外,還聯系實際談談保護野生動物及環保的重要意義,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可挖掘、要探索的知識和奧秘,人人都應樹立學科學、愛科學的思 想。
2.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說明的,引導學生自己會概括本課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練習簡要地說明一種事物。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進行互動式閱讀,由教師引導,學生合作,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與現實生活聯系,主動探求科學知識。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發 學生對珍稀動物的關注,增強學生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教學目標解讀:
教學目標1:我是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文體的特點及單元說明確定的。這樣,學生就能在掌握了一定的文體常識后自己歸納總結,進一步鞏固已學知識,為今后繼續學習說明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也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2:《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有明確的建議:“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再有,課程實驗改革要求我們改變以往的傳授教學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上經常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課下讓他們上網,上圖書館查找資料,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異創新達到知識的獲得,得到對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成為自己的知識,我確定了教學目標2。
教學目標3:教學一篇課文,讓學生掌握課文的內容不是最終目的,語文教學 還要體現語文人文教育的特點。設計教學目標3,讓學生查找有關珍稀動物的資料這一環節,學生在課下查找了大量資料,還能就這一問題深入展開,認識到不能濫捕濫殺野生動物,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從而很好的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教學方法:
這課時我的教學思路主要是運用“互動式閱讀”的教學法,借助媒體展示,把自學探究貫穿始終,努 力做到在老師的導航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出問題,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在教師總結中升華問題拓寬文本,達到學習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教學設計:
(一)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這一過程分為三步進行:
1開課時,模仿中央電視臺“你說我猜”游戲。由教師依次出示動物圖片,學生自由結組,一同學說特征,另一同學背向圖片猜動物名字。以猜中多少給小組打分。
2展示動物刺猬圖片,說說它的特征;
3出示針鼴的放大圖片,與刺猬作比較,說說針鼴的特征。
導入時,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和生動性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作為農村中學的學生,大多數對珍稀動物知之甚少,于是通過圖像,把動物構造特點一一展示在學生的眼前,使他們的想象得到了豐富。同時,用游戲引入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學生觀察及口頭表達能力,啟示學生明白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重要性。展示動物圖片時,要求學生抓住畫面特點或畫面的提示,從各個方面描述特征,作為競賽的幾個小組,也能在同學的目光注視下得到了公平公正的成績。獲勝的同學得到掌聲的鼓勵,會有一種成就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圖片的比較,是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默讀要求:
1讀準字音
2找出表現針鼴特點的語句
3找出默讀中的疑難問題。
這一環節,主要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在讀的過程中,提出默讀要求,請學生帶著問題讀一讀書,劃出有關的句子,然后再標出重點詞語。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讀說明文,抓說明對象特征,劃句子,抓住重點詞。至于找出疑難問題則是為探究研討作下鋪墊。
(三)共同探究,深入理解
這一環節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探究課后習題
(1)讀了課文后,你能說出針鼴有哪些特點嗎?(出示針鼴掘土、食白蟻等圖片)
(2)全文可分為幾部分?你能為他們各擬一個標題嗎?
第一步主要是弄清課文的基本內容與結構。第(1)題在學生細讀課文的基礎上,很容易就能找出針鼴的特點:體形較 小,渾身長刺;有銳利的爪子,善于掘土;以食蟻為主,冬天蟄伏;卵生,哺乳,有臨時的育兒袋。這有利于培養其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2)題可以增強鞏固學生總結、概括歸納的能力。
第二步:探究默讀中的疑難問題,突破難點
補充
針鼴為什么被稱為稀有動物?
課文標題是“珍奇”的稀有動物,它的“珍奇”和“稀有” 各體現在哪里?
針鼴為什么會成為人類的朋友?
為什么只有澳洲有針鼴呢?……
這一環節主要是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一環節,學生的自學、獨立思考,一定會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設計問題,互相質疑,互相解答來達到閱讀的目的。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在 這一環節中,如果再加上有激勵性鼓動性的語言,一定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和表現欲望。這樣,課堂就會活躍,學生表現狀態就一定良好。若學生確實提出的問題價值不大,老師再補充問題。
第三步: 探究說明方法及說明語言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兩道題:
1:文中運用了好多說明方法,你能找出來嗎?請舉例說明其作用。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有什么特點?你能再從文中找出類似的例句嗎?
針鼴差不多有50年的壽命。
蛋約15毫米,表面像皮革一樣。
這時它仍然每隔7天左右回到口袋中去吮吸乳汁。
題目設計1意在引導學生學習本課說明事物運用的方法,并讓學生舉例說明作用,加深對說明方法的理解和靈活運用。如課文第2-4段,主要運用了比較法。著重理解課文把針鼴與刺猬作比較,是為了更好地說明“針鼴”的特征:1、針鼴和刺猬的外形差不多;2、與刺猬作比較,介紹針鼴的爪子銳利,善于掘土;3、與刺猬作比較,可以突出針鼴積極逃生的“絕活”--掘洞。從不同點的比較,鮮明地突出了針鼴神奇的特點,有力地照應了文題中的一個“奇”字。為了突出“珍奇這一特點,課文還用了”野兔、現代人的工具和機器以及中國的穿山甲與之比較,使其外部特點鮮明突出。課文第10段中,在介紹針鼴奇特的繁殖方式時,作者用了“母親和幼兒”這些比喻,十分準確形象地說明了針鼴既是卵生,又屬于哺乳類。即用人們熟知的母親和幼兒的關系,把不為人知的針鼴的繁殖特點,即珍奇之處,具體切實、生動形象地表達出 來,真正讓人有所知。練習主要是加強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訓練,努力促進學生“雙基”的積極遷移,使他們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引導他們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簡明的特點,明確約數在說明一些無法確定或不需確定的情況下使用的特點。
(四)拓展延伸:
問:那么你還知道哪些珍奇稀有的動物?能把你們查找到的資料說說嗎?
學生展示預習時查找到的資料,師生共同交流,互通有無。
師補充資料:
我國許多野生動物,從熊貓、象、金絲猴、長臂猿到普通的猴子、鳥類都在不斷減少。就拿鶴來說吧!不久前在南京召開的鶴類聯合會上宣布:我國鶴的總數只剩下1800多只,其中丹頂鶴500多只,白鶴700多只,黑頸鶴600多只,而且還有數量下滑的趨勢。據統計,上世紀50年代有獼猴大約100萬只,到80年代末已不足20萬只,原產我國的野馬、高鼻羚羊、糜鹿等10多種珍稀動物在野外已經絕跡,大熊貓、黔金絲猴、長臂猿、野象、海南坡鹿、白鱘等20多種野生動物正面臨滅絕的危險。國境內僅存野生東北虎25一30只,為瀕臨滅絕珍稀動物。僅為亞洲所特有,并且有“東方寶石”美譽的朱鹮,現僅存137只,也已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
解讀
師生共同交流資料,讓學生在一個個驚人的數字面前反省分析,老師再加以引導追問:現在許多動物面臨絕種的危險,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嗎?人們為什么要捕殺野生動物?吃野生動物對人類健康是有益還是有害?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野生動物?分析追問完畢,再引用非典期間電視上的一句話“過去我們遠離動物是為了保護它們,現在我們遠離動物是為了保護自己。”以期引起學生的深思。這一環節注重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并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如開野味餐館,感染非典病毒等,來加強對保護野生動物,并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野生動物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達到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五)課堂小結:學生暢所欲言“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自學運用總結的方法,從整體上來把握教學內容。這種教學小結,重復教學的思路,可以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與記憶,對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及寫作說明文的技能和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六)在欣賞 音樂《丹頂鶴的故事》中布置作業:
1.細心觀察一種小動物,寫出它的特點和習性,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2.出一期保護動物或環境的專題手抄報。
此題的設計意在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關注珍稀動物、熱愛動物的意識,而且要附上說明介紹,可鞏固學過的說明方法,為以后寫作說明文打基礎。
附板書設計
珍奇的稀有動物--針鼴
說明對象 特點 特征具體表現 說明方法
體形較小,渾身長刺 作比較
針鼴 珍奇 爪子銳利,善于掘土 列數字
食蟻為主,冬天蟄伏 打比方
卵生,哺乳,有臨時的育兒袋
侯曉旭
[七年級下冊語文《珍奇的動物--針鼴》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5.七年級語文下冊暑假樂園試題及答案
8.語文珍珠鳥課件
9.七年級下冊語文作業本木蘭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