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
復習人物形象。
二、疑難語句分析
1、“我”為什么氣悶?“高墻”比喻什么?
明確:閏土與“我”隔膜了,楊二嫂不理解“我”了,所以“我感到氣悶”。“高墻”是比喻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人們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2、“西瓜地上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中的“模糊”與“清楚”是否矛盾,為什么?
明確:“西瓜地上的小英雄的影象”中寄托了對美麗故鄉的回憶,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說追求的目標是清楚的,“模糊”是因為故鄉的現實使“我”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
3、如何理解“現在我所謂的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這句話的含義?
明確:“我”對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沒有找到實現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說和閏土一樣是對偶像的崇拜,而且“茫遠”。
4、劃出文中表明“我”充滿希望,精神振奮的語句,并理解其含義。
明確:全文最后一句。特別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義:希望的有無取決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希望就不會實現,即“希望本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奮斗,希望就可能實現,即“希望本無所謂無”。全句強調要為新生活的到來而努力奮斗。
三、探究主旨
在這景與人的對比中,作者魯迅要向我們傳達的是一種更為深刻的思想,那這篇小說的主旨是什么呢?
1.小說中一共描寫了幾個“故鄉”?
明確:該問題探究的已不僅是環境,而且涉及小說主題。除了對比鮮明的“現實中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之外,其實,小說中還有一個“理想中的故鄉”。從小說結尾部分“我”的內心獨白可以看出,“我”對未來的故鄉有一個朦朧的希望輪廓。
2.“故鄉”在哪里?
明確:從小說對宏兒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窺見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鄉,不在兒時飄渺的回憶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們去追求,去勇敢地開創新路。
總結: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四、作業
完成練習題5、6題。
板書設計:
封志莉
[《故鄉》教學設計第三課時]相關文章:
4.《故鄉》課件
7.夏的課時教學課件
10.大海啊故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