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一個中國式英雄的毀滅--試論《三國演義》中關羽形象(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10-1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陳柏 

[提  要]

《三國演義》是一部忠義智勇的英雄頌歌。關羽是一個忠義智勇兼備的英雄形象。他是一位忠于蜀漢、知恩圖報、義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戰、智勇雙全、威震華夏的英雄。但當他被尊為“五虎上將”之首后,隨著地位的提高,他變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剛愎自用,并因此錯失良機,釋放被困的敵酋曹操;也因此失荊州走麥城,可謂因小失大,給蜀漢事業造成了巨大損失。總觀關羽,是一個性格復雜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我們不能一味贊譽他,也不能一味詆毀他,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人物形象。他的悲劇命運不但不影響英雄形象的神威,反而使之更加真實可信。

關鍵詞:

 忠貞神勇  義薄云天  剛愎自用  因小失大

 

 元末明初問世的《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古代歷史演義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小說。《三國演義》是一部忠義智勇的頌歌。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他們代表著傳統文化的正面與負面的特征,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著力贊美了忠義智勇的性格。這里雖然有很強烈的封建色彩,但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至今仍給讀者以積極向上的影響。

 關羽是《三國演義》中忠義智勇兼備的人物形象,這就是為什么在三國中戰將如云,而獨有關羽被稱為“絕倫逸群”①,與曹操、諸葛亮并列為“三絕”②的原因。也是他被歷代仁人志士奉為修身、厲志、敬業的人生楷模所在。

一、 忠貞神勇、義薄云天

 作為一個文學形象,關羽富有特殊的氣質和精神。是作者熱烈頌揚的英雄人物,也是寫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從他的外表到內心,無不閃爍著與眾不同的英雄氣度。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就《三國演義》的人物塑造說過:“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至欲顯劉備之寬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關羽,特多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③。魯迅先生看到了人物性格深層結構的東西。

 關羽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義”,既不同于儒家的“仁義”,也不同于庸俗的“義氣”,而是一種具有崇高、正義、神勇、剛直意義的“義氣”--正義之氣。具體表面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豪氣沖天、一身正氣

 關羽一出場便顯出英姿勃勃、豪氣沖天之威。“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朱,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之所以逃難江湖,是因為仗義為民除害,殺了倚勢欺人的豪霸。這正是一個忠義神勇的大將軍的形貌。在有關關羽的情節中,凡有可能,都要描寫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著綠袍、坐下赤兔馬、手持青龍刀,作為一個整體多次描繪,并塑造出一個富有我們民族審美特征的英雄形象。

 關羽與劉、張結義起事時就立下誓言:“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在當時,群雄并起,天下紛爭。“上報國家”的具體內容就是匡扶漢室。他對于有心篡漢的“賊臣”義憤填膺,表現了對邪惡行為的不可容忍。“許田圍獵”中關羽的表現便是生動的證明。第二十回寫曹操“引十萬之眾,與天子獵于許田,操與天子并馬而行,只爭一馬頭,”在射獵時--

    轉過土坡,忽見荊棘中趕出一只大鹿。帝連射三箭不中,顧謂操曰:“卿射之。”操就討天子寶雕弓、金鈚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將校,見了金 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踴躍向帝呼“萬歲”。曹操縱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眾皆失聲。玄德背后云長大怒,剔起臥蠶眉,睜開丹鳳眼,提刀拍馬便函出,要斬曹操。玄德見了,慌忙搖手送目。關公見史如此,便不敢動。玄德欠身向操稱賀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場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馬向天子稱賀,竟不獻還寶雕弓,就自懸帶。圍場已罷,宴于許田;宴畢,駕回許都。眾人各自歇。云長問玄德曰:“操賊欺君罔上,我欲殺之,為國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與帝相離只一馬頭,其心腹之人,周回擁待;吾弟若逞一時之一怒,輕有舉動,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我等矣。”云長曰:“今日不殺賊,后必為禍。”

 在關羽看來,曹操如此“欺君罔上”,就應誅殺。為國除害,毫無妥協可言,這種對邪惡勢力的仇恨與斗爭,就是正氣的表現。

2、 忠貞不二、貧賤不移、富貴不淫

 關羽被歷代視為“重言諾、講信義”的典范,“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于他對劉備的忠貞不二,處世處事知恩圖報,可謂義薄云天。這點在“下邳被圍”和“千里尋兄”中得到了極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現。

 關羽雖是武將,但在最困難的條件下,在極其危險的處境中仍表現出大義凜然的精神狀態。關羽在下邳城外被曹軍圍困,曹操派張遼前來說降,而關羽則慨然表示:“吾今雖處絕境,視死如歸!”最后,張遼以“兄今即死,其罪有之。”說服關羽,而關羽則以三事為約:

    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

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

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這三事,首言歸漢,次言保嫂,末言尋兄,既有原則,又有策略;把降漢不降曹列為首事,正表明關羽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時刻依然堅持正義,毫無妥協。而當時,為了保護二位嫂夫人,為了等待劉備的消息,他必須留下來,因此降漢不降曹之說是當時唯一可以采取的立場。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暫歸曹操之后,關羽無一日不思尋兄,確確實實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盡管曹操愛他英勇,百般殷勤,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贈錦賜馬,令其面帝封壽亭侯。但這一切都不能動搖關羽的意志。曹操之所以一心要收服關羽,除了欲得一將之外,也包涵了對關羽的愛慕與折服。毛宗崗說:“曹操一生奸偽,如鬼如蜮,忽然遇著堂堂正正,凜凜烈烈,皎若青云,明若白日一人,亦自有珠玉在前,覺吾形穢之愧,遂不覺愛之敬之,不忍殺之。此非曹操之仁,有以容納關公,乃關公之義,有以折服曹操耳。”(第二十六回評)。這種解釋未必完全正確,而作為一種分析,也還是確認了關羽之言行的確有一種精神的威力,一種不可侵犯的氣勢。

 雖然關羽也感謝曹操的恩德,但他不會背棄劉備。他說:“新恩(指曹操對他的禮遇 )雖厚;舊義(與劉備的恩義)難忘。”而且關羽恩怨分明、知恩圖報,表示要“立功以報曹公,然后去。”于是發生了斬顏良,誅文丑的情節,而后華容道一節也可說是關羽“義”的延續。關羽的千里尋兄,是他忠貞不二的具體體現。面對張遼的游說,曹操的利誘,關羽明白而堅定的地表示:“吾受劉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肯背之。”張遼說:倘玄德已棄世,公何所歸乎?關羽斬鐵截鐵地回答:“愿從于天下!”按封建道德標準來說,關羽如此忠于劉備,當然是非常崇高的,而這種情意在曹操與張遼面前不加絲毫的掩飾更表現出非凡的坦蕩,令人肅然起敬。他明知從許昌出發保護二位嫂嫂,投奔劉備,一路上要經歷很多艱難,但為了尋兄,一切置之度外,毅然前往。所有這一切,都非常生動地表現了關羽的氣度、精神,使這一位將軍與其他武將有了極大的不同,顯示出“絕倫逸群”的獨特性。

    關公看書畢,大哭曰:“某非不欲尋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圖富貴而背舊盟乎?”

震曰:“玄德望公甚切,公既不背舊盟,宜速往見。”關公曰:“人生天地間,無始終者,

非君子也。吾來時明白,去時不可不明白。吾今作書,煩公先達知兄長,容某辭卻曹、

操,奉二嫂來相見。”震曰:“倘曹操不允,為之奈何?”公曰:“吾寧死,豈肯久留于

此!”震曰:“公速作回書,免致劉使君懸望。”關公寫答云:

    竊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羽自幼讀書,粗知禮義,觀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嘗

不三嘆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內無積粟,外無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斷

首捐軀,致負所托;故樂暫且羈身,冀圖后會。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當面辭曹公,

奉二嫂歸。羽但懷異心,神人共戮。披肝瀝膽,筆楮難窮。瞻拜有期,伏惟照鑒……

 關羽暫歸曹操時,有三事之約,離開曹操,有數次辭別,不得見,又修書辭別。的確“來得明白,去得明白。”光明磊落。真可謂忠貞不二,義重如山。 

3、 神勇無敵,盡顯英雄本色

 非凡超群的武藝是構成關羽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對關羽的武功也備加推崇,雖不能說是天下第一,但絕對是超一流的,關羽的神勇主要表現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備兩方面。小說突出描寫關羽的神勇,圍繞著塑造關羽的形象,構成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情節。諸如溫酒斬華雄,于千軍萬馬中取顏良文丑之首,闖關斬將,單刀赴會,罾口川淹七軍。從多側面多角度刻畫關羽的武藝高強,善于謀略,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領,威武英俊的豪杰。

    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

飛身上馬。眾諸候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場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

。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

    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沖彼陣。河北

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沖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

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云長手起一刀,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

 關羽的武藝與連斬四將、令諸候膽寒的華雄根本不是勢均力敵,而是遠勝于華雄。白馬坡前的斬顏良之戰,更是驚人。簡直是一剎那間的電閃雷鳴--顏良這位被袁紹稱為是足以拒華雄的上將,就這樣命送黃泉。關羽的“神速”,不是空穴來風,是他高超武藝的自然流露。當然作為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絕非只有匹夫之勇,關羽的謀略在“千里走單騎,單刀赴宴,水淹七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且看單刀赴宴一段:

     周倉在階下厲聲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云長

變色而起,奪周倉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視周倉而叱曰:“此國家之事,汝何敢多言

!可速去!”倉會意,先到岸口,把紅旗一招。關平船如箭發,奔過江東來。云長右手

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佯推醉曰:“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吾今已醉,恐

傷故舊情。他日令人請公到荊州赴會,另作商議。”魯肅魂不附體,被云長扯至江邊。

呂蒙、甘寧各引本部軍欲出,見云長手提大刀,親握魯肅,恐肅被傷,遂不敢動。云長

到船邊,卻才放手,早立于船首,與魯肅作別。肅如癡似呆,看關公船已乘風而去。

 情節是簡單的,而氣氛是緊張而驚險的。在這里關羽大無畏的精神威嚴的氣勢、巧妙的安排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罾口川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刀斬龐德、更是將關羽的大智大勇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得關羽名震華夏,孫曹膽寒,在此不作贅述。

 戰場上的神勇與戰場外的英雄氣概、超人的頑強意志,相得益彰,使得關羽這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盡顯英雄本色。刮骨療傷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將這一形象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力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

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血流盈盆。佗刮

盡其毒,敷上藥,以線縫之。公大笑而起,謂眾將曰:“此臂伸舒如故,并無痛矣。

先生真神醫也!”佗曰:“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

二、 剛愎自用,因小失大

 當然,作為封建時代的英雄,關羽亦非完美無缺。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點逐漸顯露出來。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他自高自大,剛愎自用的個人英雄主義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正因為他的驍勇善戰、智勇雙全、義薄云天,使之威震華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剛愎自用。最終導致他因小失大,給蜀漢事業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對內居功自傲,爭強好勝,不善于與周圍人處好關系。對外缺少長遠戰略眼光,優柔寡斷,甚至粗暴無禮。釋敵酋,失盟友,丟了身家性命,害了一兄一弟,敗了蜀漢帝業。可見他雖忠勇無雙,但卻無深謀遠略,只能是以其忠義勇傳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戰略家之遠見卓識。

 先看其對內爭強好勝、不睦人情這一點。第三十五回中關羽聽說劉備收了馬超,并知道馬超武藝高強,于是就要從荊州入川來與馬超比試高下,幸諸葛亮致書說服才免此舉。此事并非虛構,在《三國志關羽傳》中亦有記載:

 關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馬)超人才可誰比類 。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指漢高祖的大將黥布、彭越)之徒,當與益德(張飛)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④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同樣,當劉備做了漢中王,封 張、趙、馬、黃并列為“五虎大將”時關羽不服氣。(七十四回)諸葛亮的信中和費詩的話中均肯定了關羽高于其他幾個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關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這一點。這一點與其兄劉備較之遜之千里。(當初,劉備面對追兵,雖身陷險境,卻不忍丟棄百姓,攜民渡江,至今被傳為佳話,同樣為了籠絡大將趙云的心,他甚至不顧親身兒子阿斗的安危,這種胸襟、氣度、深謀遠慮的確是世間少有。)

再看華容道一節。

     操曰:“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云長曰:“昔日關某

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

公?”操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

知瘐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

后來五關斬將之事,如何不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于是把馬

頭勒回,謂眾軍曰:“四散擺開。”這個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見云長回馬,便和眾將

一齊沖將過去。云長回身時,曹操已與眾多過去了。云長大喝一聲,眾軍皆下馬,哭拜

于地。云長回身不忍。正猶豫間,張遼縱馬而至。云長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

,并皆放去。

 在這里,“義”已經束縛了關羽的正常思考與行動。報恩的思想、舊日情義,使關羽模糊了最起碼的敵我界線。華容道義釋曹操,把困窘的敵酋放走,固然使得關羽的“義”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連不太推崇《三國演義》的王國維,也承認“敘關壯繆(即關羽,追謚壯繆侯)之釋曹操,則非大文學家不辦”⑤(《文言小言》)……。但是,此處也暴露關羽的致命弱點,他因舊情而忘卻了孫、劉兩家所付出的千軍萬馬的 代價,在大是大非面前,猶豫不決,錯失良機,著實是得不償失,因小失大。他自知華容道事關吳蜀大局,來前與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且他與曹操的對話亦曰:“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但在公私之間,他猶豫不決,似乎斬殺了曹操,則會使自個兒的“義”受到蒙蔽,可以說他是為了自己棄吳蜀大業于不顧。放了曹操等人,又不便向軍師交待,其實如此重大之策,軍師早有定奪,且反復交代,惟恐關羽見恩而“義”。此時的關羽,已不再是許田圍獵之時的他了,他已過多地顧慮到個人的聲譽得失,而將“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置于己后,可以說,他已被英雄主義沖昏了頭腦,完全沒有了大將之風。

 再看失荊州一段,關羽氣盛高傲,不講策略,背棄了劉備與諸葛亮共同制訂的聯孫抗曹的大政方針,擅自專行,拒絕東吳使者的友好,破壞了聯合戰線。東吳向關羽“求親”,遭到他粗暴無禮的拒絕(“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使得自己陷于被動局面,也促使孫權下定決心要取荊州。再者,隨軍司馬王甫 曾讓關羽多多提防東吳取荊州,而關羽由于高傲,壓根兒看不起東吳,根本不把王甫的話放在心上,僅多設烽火臺而已,導致失荊州走麥城。由此可見,關羽雖有大將之能而無王相之才。

 而荊州之失也可看作是蜀漢事業的轉折點。且不說荊州之豐裕富足,先看它作為軍事要塞的一面。荊州是屏障,抵御了敵人的進攻,保證了蜀漢人民的安寧;同時,它也是入口,只有從這打開缺口,才可以進一步入侵內地。失去荊州,在戰略位置上,蜀國已陷于被動。再看,荊州之失,關羽之死,使得張飛、劉備悲痛欲絕,為了報仇,喪失了理智,忘記了聯孫抗曹之基本路線,先后辭世。蜀漢王國從此一蹶不振,每況愈下。雖有諸葛亮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便最終未能避免亡國的悲劇。可以說,關羽的剛愎自用,高傲自大,不僅僅是害自己丟了性命,他還是殺害劉備、張飛這一兄一弟的間接兇手,也對蜀漢事業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彌補的損失。可以說,關羽對蜀漢王國的衰敗,難辭其咎,害己害人害國,其悲劇命運可嘆、可悲。《三國演義》這部巨著成功地向我們展示了關羽不斷成長、成熟直至走向毀滅的全過程。

三、 總論關羽形象

 作為一個文學形象,作為封建時代的英雄,關羽的性格是十分復雜而鮮明突出的。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關羽這一文學形象,不能用簡單的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或兩個側面來看待關羽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復雜性。他先前是一位義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戰的英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的發展,關羽由一個普通的馬弓手已經成長為勇冠三軍,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將”之首。他的個人英雄主義思想迅速地膨脹,變得剛愎自用。

他違背諸葛亮制定的立國之本--“北拒曹操,南和孫權”的外交路線,擅自專行,拒絕東吳使者的友好,破壞了聯合戰線。他蔑視陸遜,認為孫權見識短淺,用孺子為將,終于上了陸遜的當,失荊州走麥城;關羽性格的發展,正是他個人悲劇命運的直接原因,也給蜀漢事業帶來了莫大的損失。但是作者如此刻化,不但不影響關羽英雄形象的壯美,反而更加真實可信,使廣大讀者確認--關羽是人而不是神。

注釋:

①《三國志 關羽傳》

②《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

③《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

④《三國志 關羽傳》

⑤《文言小言》王國維

參考書目:

《三國演義》(一百三十回本)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羅貫中與三國演義》段啟明著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明代小說簡史》孫一珍著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中國小說簡史》談鳳梁編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作者郵箱: n8w8dj8@163.com

[一個中國式英雄的毀滅--試論《三國演義》中關羽形象(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有關描寫英雄的成語

2.小英雄的故事500字日記

3.《自我新形象》教案

4.寫描寫英雄的成語

5.

6.

7.宛如英雄的閱讀答案

8.描寫英雄的成語合集

9.描寫英雄的成語大全

10.關于英雄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