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我似乎看到了已至中年的魯迅,如此深情而又感慨地述說著那段斑斑駁駁、如夢似幻的“往事”。
“戲好看嗎?”我問出了這個并不新鮮的問題。
“不好看。”幾乎異口同聲。
“‘我’想看鐵頭老生翻筋頭的戲,但鐵頭老生卻并沒有翻。”
“‘我’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的戲,但等了許久都不見這些戲上演。”
“‘我’最怕看‘老旦’的戲,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
“年紀小的幾個多打哈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談話。”
……
“確實,相比較之前對看社戲的期待、渴望,落空無望而又復得的一波三折的描寫鋪墊,社戲上演的確實太平淡了。但大家反映的‘不好看’,都是通過戲的演出內容和其他人表現上來說的,‘我’也說‘不好看’了嗎?”
“我沒有說,但‘有些疲倦’了。”
“支撐著仍然看。”
“很掃興。”七七八八的聲音回應我。
“這里面寫到了我的‘煎熬’,確實側面表現出這場社戲并沒有那么好看。但我的情緒真的跟大家描述的一樣很失望很低落嗎?”我繼續鼓勵大家游曳到文字里。
“雖然戲不好看,但是‘我’還是喜歡看的。‘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這里‘疑心’‘不好意思’說明了‘我’的戀戀不舍、一路上的心神不定,甚至有些后悔跟他們一起走了。雖然前面的戲不夠精彩,但是‘我’仍然很珍惜這場社戲,很期待馬上會有驚喜的,只是礙于作客,不忍心掃了大家的興。”有學生很快找到了這一句自己解讀起來。
“有點失魂落魄的樣子,心里面一直絮絮叨叨,念念不忘。”有同學補充道。
“但是,也不足以說這個戲就真的很好看吧?”有同學反駁。
“我們認為并不好看的社戲,在‘我’的眼里卻是最好看的,甚至很多年后,作者用了一個詞‘真的’來強調這份內心的深情。大家能夠理解作者這樣的感慨嗎?”我要求孩子們再次齊讀文末最后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并且比較“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么好吃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么好看的好戲了。”一句的表達差異,找到細微處。
“那場戲之所以好,跟那夜有關!”很輕松,孩子們就發現了“好戲”好在“那夜”了。
“那是怎樣的夜呢?”我笑問。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
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孩子們一個接一個找出“那夜”的美妙之處。
“那夜”之美,只是美在來回看社戲的一路景致嗎?”我提醒他們不要浮于
表面。
“這些景色中都帶著‘我’的感情,我是好不容易才得到了這個機會,所以特別激動,特別想要飛奔到那里,所以景色特別漂亮、特別美好。” 孩子一連四個“特別”脫口而出,確實可見“我”的歡樂。
“‘我’離開,意味著對心愛的社戲告別,回望總是戀戀不舍的,尤其他一直以來抱有著那么大的期待。” 看著眼前的孩子一字一句說出這番話的時候,真覺得她有種與小小年紀不相符的成熟。
“‘那夜’之美,還美在 ‘我’跟小伙伴們一起,享受著自由、純真與率性的童年生活。”
“說的好!‘那夜’的美,還美在人情上。魯迅先生筆下的孩子們歡度的那夜,確實讓這場社戲與眾不同了。你們能結合文句,細細說說這樣的人情美嗎?”
“看戲前,當‘我’因為看不到戲感到沮喪,孩子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而雙喜大悟似的提議、大家的全力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使‘我’能去看社戲。他們聰明、熱情、能干、友愛。”
“他們陪著‘我’看戲,不僅沒有因為已經看過戲而表現出一點不耐煩,而且還為‘我’舀一瓢水來喝。看過戲后,大家又去‘偷’豆吃,但淳樸的小伙伴根本不計較是不是自己家的豆,甚至還主張‘偷我們的罷’。他們淳樸、善良。”
“除了小伙伴們表現出來的人情美,我覺得即便是被偷豆的六一公公也是這樣的:他還‘笑道’,并且還給‘我’送來豆。更顯得老人的慈祥,人情的溫暖。”
此起彼伏的聲音,如同課堂里的一陣陣潮水,從各個地方傳來。魯迅先生筆下的社戲之行其實就是‘我’在平橋村的生活,到處都體現出鄉村生活的和諧、融洽,以及鄉村人的淳樸善良和他們之間的互相關愛。
“現在大家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嗎?我輕聲地指著我們一直誦讀的這句話問大家--‘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此刻,先生一定是沉浸在過去美好的生活回憶里,非常幸福的。”
“自然也在說這么多年離開平橋村,再也沒有機會重溫這樣的生活了,很沮喪,很沉重。”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我在心里輕輕地念著這句詩。
魯迅先生所描繪的平橋村,所印刻在心底的這場社戲之旅,描繪的應該是他的理想的生命圖景,他的精神家園的模樣吧?
[夜色如水,少年似夢--《社戲》教學鏡頭 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1.日記教學實錄
2.《社戲》課件
3.勸學教案教學實錄
5.《木蘭詩》教學實錄
6.議論文教學實錄
7.日記兩則教學實錄
8.小班夢教學教案
9.魯迅《社戲》教案
10.木蘭詩的教學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