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清結構:
2語言特色:
本文語言簡潔,事中見理,善于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 大小,結合“日出”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 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出”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作者善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 和接受。
3把握重點:
一、重點文言詞語
辯斗:激烈爭論。故:原因,緣故。以:以為,認為。去:距離。日中:正午。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及:等到。則:就。盂:一種裝液體的敞口器具。滄滄涼涼 :寒冷清涼。探湯:把手伸到熱水里。決:判斷。孰:誰,哪個。汝:你。
二、文 言語句的朗讀
文中“兩小兒”說的前兩句是兩種相反的觀點,都用肯定的語氣讀;后兩句說的是根據,有為自己辯護兼駁斥對方的意思, 都用 反問的語氣讀。“我以”“一兒以”“此不為”之后,須作停頓!按笕畿嚿w”重讀,“則如盤盂”輕讀,“滄滄涼涼”輕讀,“如探湯”重讀,使有對比色調。
4攻克難點:
一、文言語句解析
(1)“而日中時遠也”,如果完整地說,該在“遠”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這種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可由上下文去分析。
(2)“遠者小而近者大”,說的是視覺印象,即遠的看起來小,近的看起來大。
(3)“近者熱而遠者涼”,這是就感覺而言,近的覺得熱,遠的覺得涼。
二、參考譯文
孔子到東方去游歷,途中看見 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 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涼寒冷,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5質詢疑點:
文中哪一個孩子的觀點對?為什么?
兩個說的都不對。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大一些,中午的太陽小一些,實際上是一種視覺誤差。因為,早晨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來時,有山峰、樹木等地面物體作對比,太陽就顯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陽高懸在天空,相形之下就顯得小一些。實際上, 若不考慮地平線上大氣折射的影響,早晨中午是一樣大的。至于地面溫度的高 低,主要取決于太陽高度角。早晨,太陽斜射,同束陽光照射的面積大,單位面積上得到的太陽輻射少;同時,因為斜射陽光通過大氣層的厚度大,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輻射散熱,日出前后地面熱量虧損到極大值,因此,早晨氣溫低,顯得涼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陽高度最大,陽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熱量集中,另一方面陽光通過大氣的厚度小,太陽輻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 地面熱量盈余,氣溫已經升高,因此中午就熱得多。
惜緣
[兩小兒辯日導學案設計(北京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10.開學第一課安全教育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