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新課:
《愛蓮說》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蓮來象征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情操;《青松》詩中詩人用傲霜斗雪的松來作為堅強、高潔的象征,假如我們要賦予梨花、不嬌媚、不繁艷、潔白如雪的梨花一種象征意義,該是什么呢?學習了彭荊風的小說《驛路梨花》,也許我們會找到一種答案。
二、品味課文:
(一)想象梨林之“美”
1、 文中作者以優美的筆觸給我們描繪了一副副美麗的景、物、人,快速自由朗讀課文,發現文章的美點,以“這里的--美,你看(想)--”的句式描述出來。
2、 梨林風光真是美不勝收,在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自由品讀,發言。
小結:聽著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副副美麗的圖畫,謝謝你們,美的發現者。梨林美在環境清幽、美在姑娘漂亮、美在主任熱情周到、美在過路人見的相互關愛。
(二) 理解茅屋之“愛”
1、 在這梨花掩映叢中的小茅屋,它雖是孤單的,卻給過路人帶來了方便,帶來了快樂。文中哪些人得到了這種方便?
“我”和老余、瑤族老人
2、他們當時是在什么樣的處境下遇著小茅屋?小茅屋條件如何?他們感受如何?
(以記者采訪的形式同位間進行)
3、 屋雖簡陋,但在當時的情況下,無不給人一種“到家了”的溫馨感覺。他們享受了方便,是否一走了之,不再回頭?他們是如何做的?
他們這樣做很是辛苦、勞累,但他們高興嗎?
報恩是幸福的,幫助別人是快樂的。
小結:茅屋雖小,但它充滿了愛,享受過它的方便的人,都盡力為它做點什么。
(三) 評讀文章之“新”
1、 讓這么多的人一一受惠,到底誰是小茅屋的主人?在判斷小茅屋的主人上,“我”和老余曾出現過幾次誤會?是她(梨花妹妹)?是他(瑤族老人?)都不是。
2、 那我們來看都是誰為小茅屋做出過貢獻?
解放軍建茅屋、梨花和梨花妹妹照料、瑤族老人送米、我們修葺茅屋。
3、 解放軍為何建茅屋?梨花和妹妹為何這樣做?瑤族老人威嚇?我們又為何這樣做?
其實他們都是向雷鋒學習。這就形成了一個連環套,每個環節間都有一種因果關系。無論從整體還是從局部看,本文是先寫果后寫因,還是先寫因后寫果?
4、 而從文章內容看,又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可見本文是順敘中套倒敘。一次誤會激起一層浪花,作者就一次次設置懸念,使文章波瀾起伏,跌宕多姿,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就是本文的第一個寫作特點:懸念迭起構思新。
B、驛路梨花標題新
文章標題是“驛路梨花”,穩重幾次寫到梨花,找出來,讀一讀。然后判斷舉重梨花的含義。
這驛路梨花是邊境盛開的潔白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是雷鋒精神的象征。花似人,人似花,標題與主題,梨花的自然美與心靈美巧妙地聯系起來,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C、雷鋒精神立意新
雷鋒精神是無數作品反映的陳舊的話題,要想寫好,必須出“新”。本文突出之處就在于沒有把目光停留在這些閃閃發光的相對獨立的事件上,而是抓住了事例間十幾年沒有中斷的本質上。雷鋒精神激勵了解放軍,解放軍的行為又感染了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行為又應縣風格了后來一系列的人。尤其是結尾“驛路梨花處處開”的“處處”遠遠超過了字面的含義。既然梨花象征了雷鋒精神,,那么“驛路梨花處處開”可換成一句什么話呢?
雷鋒精神大發揚。
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雷鋒精神大發揚呢?
可見,雷鋒精神不斷傳遞,不斷發揚,在時間中穿行,在空間中輻射,引得“千樹萬樹梨花開”,真是“驛路梨花處處開,雷鋒精神大發揚”。這就是本文的第三個特點:雷鋒精神立意新。
小結:學習本文悟三新:懸念迭起構思新,驛路梨花標題新,雷鋒精神立意新。
三、 拓展探討:
無私奉獻受到人們的稱贊,市場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驛站開起了旅店,你怎么看?
我還曾經看到一副漫畫:一個人在水中掙扎,喊著“救命”,岸邊一人在悠閑地吐著煙卷,身邊的牌子上寫著“救人100元”。漫畫的題目是“見錢勇為”。對這樣的事件如何看待?
小結:小姑娘開起驛站本無可厚非,見錢救人就會為人們所不恥。我們也從每體上尖刀了一些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的故事。魯迅曾說,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有了影戲哦內卻不被重視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雖然顯示中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雷鋒精神之花在新時期仍嬌艷的開放在中華大地上,一批批青年志愿者走進了敬老院,活躍在了環保第一線,一批批青年志愿者響應黨中央開發西部、建設西部的號召,把青春獻給了西部。
張語晴
[《驛路梨花》課堂教學設計(京改版七上)]相關文章:
1.驛路梨花教案
2.木蘭詩的改版
3.驛路梨花優秀教案
4.驛路梨花閱讀答案
5.七上英語教學計劃
8.七上科學教學計劃
10.團委網站改版項目策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