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東
一、理解高考復習
我們為什么上復習課?很簡單,幫助學生進步,幫助學生理解考試,掌握解題規律,夯實學科基礎,有信心地走進考場。那么,復習課就應該是給出一把鑰匙,并讓學生嘗試著運用鑰匙去打開未知的門。沒有什么復習課是萬能的,任何一堂復習課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復習課必須是有能量,促使學生有改觀有進步的。讓學生得以變化,得到進步,增強信心,這是好的復習課所必須具備的元素,模糊不清甚至更加云里霧里是糟糕的復習課。
二、復習課要義
化繁為簡 化難為易
復習課不是在滾雪球,而是在做減法運動。不是在堆積,而是在壓縮。
復習課由“復”和“習”建構,教師精準的復和學生有效的習,最后提升。
三、建偉老師《從語段到文章 把握結構思路--論述類文本閱讀方法指導》高三復習課記錄和思考
教學過程:
1、走進高考,了解命題:江蘇省高考關于此命題點的經典問題,2011年至2016年江蘇高考卷中都出現了“論述層次”或者“論述思路”的考題,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結構思路、文段的論述層次以及文段、材料的作用與效果。
2、課堂訓練,方法體悟:選擇了四個語段,教師逐一校對講解
3、隨堂檢測:徐上峰《中國作家缺了什么》文章,兩個題目:①文章圍繞觀點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述的?分析文章思路。②文章第五段列舉海明威和茨威格的事例有何用意?(時間很緊,隨堂檢測疾閃而過)
教學思考:
1、教師對考點的“復”不足。沒有整理出高考論述類文本考點知識點的內容,比如文章結構思路都有哪些,文段的論述層次有哪些,文段、材料的作用與效果怎么表述。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溫故知新,溫故解題,只有明白考點涵蓋的知識點,梳理清楚論述類文本的相關特點,我們閱讀和解題才能有針對性。
2、高考真題的使用不充分。高考復習,運用高考真題來促使學生比較、思考,以及形成認知得出規律,是很重要的。比如,在這個考點上,高考出題是怎樣表述的,答題內容有哪些,閱卷標準是怎么樣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反差,沒有對比就不知道改變,要讓學生在高考真題中撞撞墻,才能好好回來增練。
3、訓練選題隨意性。課堂訓練選了四個語段,但四個語段形式、內容、考題都雷同,學生做了一段再做一段,并不能對論述類文本的結構思路和論述層次有較為清晰的認知。復習課少,教師在選題上一定要精心雕琢,四個語段要各具特點,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共同架構論述類文本的閱讀寫作。比如第一個語段是總分總,第二個語段就可以總分分,第三個語段可以分總,第四個語段可以層遞或并列;比如第一個語段重在擺事實,第二個語段重點在講道理(或兩者結合,或正反對比,或比喻論證)。
4、訓練講解要形成規律性認識,要讓學生主動探因,不要以教師的講解為主,一定要讓學生主動求悟。不能以校對答案為主要手段,要重在分析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加以教師精妙的開啟點撥。要探究方法,整理規律,以求一破三。
5、結果訓練重要,但思維整理更重要。要通過比較,讓學生主動找到自己解題不當的原因:問題在哪里,你是怎么思考的,應該怎么思考。由講解到訓練,由訓練到探因,由探因到再訓練,有發現,有歸納,有提升,有效果,有自信。多問問幾個同學,讓大家自行比較判斷,這樣效果更佳。
6、復習課也是語文課,是語文的復習課,不能缺失語文味。不能因為是復習課就可以機械可以不顧學生思考,不能因為是復習課就可以完全以校對答案呈現教學環節,復習課也要上出語文味。怎么閱讀,怎么思考,怎么對話,怎么提升,都是我們要認真對待的。復習課上的教學習慣,其實就是閱讀教學課上的教學習慣。徐上峰在《中國作家缺了什么》文中說:“文學具有相通性。”我想說,教學也具有相通性。你是怎么樣的,課就是怎么樣的。我們總逃不了習慣對自己的束縛。做好平時細節,才有更好未來。
[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江蘇錫東高中聽高三復習課思考(肖培東)]相關文章:
2.高三復習英語課件
10.高三復習計劃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