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同學們知道課前屏幕上播放的這些句子都是出自哪一本書?
生(齊聲):《論語》
師:大家很聰明,說得正確。那么你知道《論語》是一本怎樣的書嗎?
生: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
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書。
師:大家很會學習,善于借助注釋中的有效信息。那想不想了解得更多一點?
投影出示相關介紹:
《論語》是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書。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論語》是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四書”之一,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必讀書目。
《論語》還是出成語最多的書 。
在世界上的影響也比較大。
《論語》是僅次于《圣經》的世界第二大暢銷出版物。
《論語》在影響世界歷史的100部名著排行榜中排第11名。
師:看來作為中國人,必須要對《論語》有所研究,要研究論語,首先要了解孔子。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能不能用最簡潔的語言把你頭腦中孔子的形象描述出來。
生:孔子是個博學的人
生:孔子是個大教育家,有遠大理想的人。
……
師:看來大家對孔子還是有所了解的,那么老師再給一點系統的介紹。
投影出示相關介紹:
孔子是最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是最偉大的教育家,相傳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賢人。
孔子是最偉大的典籍整理編訂家,修訂《詩經》,編纂《春秋》。
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被譽為“千古圣人”、“至圣”、“萬世師表”。
孔子在世界的影響也很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
西方有學者尊孔子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師: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孔廟(投影出示山東、南京、韓國、日本的孔廟圖片),單是韓國就有234座孔廟。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有孔子的塑像(出示美國曼哈頓、德國柏林孔子塑像),世界許多大學都有孔子學院。
師:可見孔子的思想光芒能穿越時空魅力永恒。今天我們借《論語》八則的學習,走近孔子和《論語》,觸摸經典,感受智慧。
二、誦讀入境
師:首先讓我們來讀一讀這些充滿智慧的文字。首先請兩位同學讀一讀,讓老師看看我們朗讀中存在什么問題。
生:朗讀。(讀得較平,有個別字音出錯)
師:有什么問題?
生:字音有讀錯的,“慍”字讀成了wēn,“默而識之”的“識”讀成了shí。
(老師板書這兩個字)
生: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什么感情;
師:確實缺少些味道,要讀出一點古文的味道。古文怎么讀呢?
(一個學生在下面大聲地說“搖頭晃腦地讀”并做動作)
生:讀得慢一些。
師:對,我們要讀得要讀得舒緩些,慢條斯理的,讀出抑揚頓挫來,可以像影視劇中古人讀書搖頭晃腦那樣,仿佛很陶醉的樣子。下面讓我們就來陶醉地讀一讀(投影出示--陶醉地朗讀)。老師嘗試讀第一則,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小聲跟讀。
老師讀,不少學生感興趣地跟讀。
師:我們同學們是不是也可以選一則自己試試,讀給大家聽聽。
(一個學生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師:要注意讀好一個字“而”。這個“而”字可是大有學問呀!(黑板上板書“而”字象形寫法)它是老夫子腮下的長須,這么一捋,又是一番長篇大論。要重讀、慢讀以示強調。再挑一則有“而”字的來讀一讀。
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明顯有點古樸的感覺了。)
師:再配點音樂來讀好嗎?
生:讀“默而知之”一則,配樂。
師:讀得不錯,有點“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感覺了。讓我們在音樂聲中一起讀一讀剩下的幾則。
(學生齊讀,得很投入,不少同學的流露出陶醉的表情。)
三、讀懂文言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經過多次朗讀,相信大家對論語八則已有所了解,那么還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呢?下面我們借助注釋說說各則的大意,注意這兩個任務:1、在有疑問的詞語下面打個“?”2、在你認為需要著重強化理解的詞語下面打“△”。我們要仔細地梳理重難點。(投影出示:仔細地梳理)
(學生自學)
師:剛才的學習中有什么疑難,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好嗎?
生:“可以為師矣”中的“矣”是什么意思?
師:同學可以解答嗎?
生:是個語氣詞,相當于“了”。
師:課文中還有其他的語氣詞嗎?
生:第六則中的“哉”,第一則中的“乎”。可以解釋為“呢”、“嗎”
生:還有第五則中的“也”和第七則中的“焉”。
師:找得很好,這些詞都是放在句末表一定的語氣,不過“焉”字的用法略有不同,大家知道嗎?
生:(紛紛說)在里面,注釋上有。
師:很好,善于利用注釋的信息學習。
生:“是知也”的“知”怎么解釋?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專家們對這個字也多有研究,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把它作為通假字,同“智”,是智慧、聰明的意思。但我們的書上并沒有把它當通假字在注釋中標注出來,那我們可以取“知識”這個義項理解為真知”、“真諦”。那么在這一則中告訴我們什么是真知、真諦呢?
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
師:是啊,那大家還有什么不懂的可要趕快提出來呀!
生:“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我不懂。
師:是整個句子都不懂?
生點頭,顯得為難。
師:其實你是能懂的,我們一起看注釋來理一理,好嗎?
(師問生答,逐字解釋)“孔文子”--一個叫孔圉的人,“何以”--“以何”“憑什么”,“謂”--“稱”,“之”--代“孔文子”,“文”--“謚號”。
師:連起來意思應該清楚了吧。學習文言文我們就是要這樣慢慢疏通,不怕麻煩。“謚號”是美好的稱號,說明孔圉生前的功績是得到肯定的,那么他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
生(齊聲):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師:很好,理解準確。我們第二個任務要檢查一下,哪一位同學愿意把你劃出重點詞語展示一下?
(老師隨意拿了一個學生的書)
師:這個男孩,劃了“說”“罔”“殆”“誨”“”憤“悱”,劃了不少。
(又一個男孩遞過自己的書)
師:這個同學劃得更多了,他還劃了“女”“是”“焉”“反”等等。
老師課前也劃了一些,和老師的比對一下。投影出示:
(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誨女知之乎?
(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默而識之
學而不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三)不恥下問
師:老師劃了三類詞,第一類是通假字,我們要注意掌握。第二類是注釋上都有,但離開了注釋你未必能準確解釋的,老師考同學們一個“學而不厭”的“厭”字,什么意思?
生:討厭。(聽課的老師都笑了。)
師:錯了,應該解釋為(不少學生說)“滿足”,這個字與現代漢語差別較大,還有些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了。例如“憤”“悱”等字。第三類這個恥,看起來沒什么不理解的,但我們解釋為“恥辱”放到句子里并不通順,它的用法發生變化的,應該解釋為“以……為恥”。通過仔細的梳理后,我們知道這些詞語的用法很重要,我們要牢牢地記在心中,對我們以后學習其他文言文事很有幫助的。這就叫做學有所得。(板書:學有所得)
四、深化解讀
師:弄懂字面的意思之后,是不是就理解了每一則的內涵呢?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解讀這八則,我們用什么方式解讀呢?(停頓片刻)很多同學都看過央視《百家講壇》中的“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老師的解讀很有個性,常常用一些充滿哲理的故事,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比如:
出示“言寡尤(過錯),行寡悔:言語要減少錯誤,行為要減少悔恨。”
師:這一句告訴我們看起來挺深奧的,于丹老師是用網絡上的一個小故事來解讀的:有個孩子在家中經常亂發脾氣,他的爸爸受不了了,就把他領到籬笆邊對他說:“以后你每發一次脾氣,我就在籬笆上釘一根釘子。”一天下來孩子發現釘了一大堆的釘子,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覺得要克制。爸爸又對他說:“以后你能一天不發脾氣,就拔掉一根釘子。”這個孩子真的就努力地克制自己,終于有一天,這一天的到來多不容易呀,終于那一天,孩子高興地對爸爸說:“釘子都拔光了!”但是爸爸指著籬笆上的洞對孩子說:“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好像在親人的心上戳了一個洞,雖然可以道歉,但洞卻永遠留下了。”所以說我們要慎行,少犯錯誤,世上沒有后悔藥賣呀!
通過這個故事來解讀,這樣就很容易讓讀者接受《論語》中的觀點了。大家是不是也想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個性解讀?(投影出示:個性地解讀)
師:解讀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是學于丹老師的方法,也可以按老師的這種方式來解讀。例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句,可以結合相關的背景來解讀。投影出示背景:
孔子當年周游列國,希望能推行自己的治國主張,但卻處處碰壁,遭人冷眼。而他就是在這樣不被人知、不被理解的情況下,依然說道:不怨恨、不生氣,可見孔子的自信、豁達,真是有君子之風啊!
師:還有其他的解讀方法,我們最順手的是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也可以引用相關格言警句來解讀。下面《我的論語心得》就看大家的表現了。投影出示要求:
選擇《<論語>八則》中一則或一句試做解讀。
友情提示:可選用生動的小故事,
可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
可利用相關背景資料,
可引用相關格言警句,
……
師:在你選擇解讀的那則、那句下面劃橫線,并在旁邊寫寫提示自己發言的關鍵詞。
(學生思考、討論。)
師:下面我們來交流、展示自己的心得。
生:我解讀第二則,我覺得在學習中前面的知識學得扎實,掌握得牢固,再學習后面的知識就要容易一點。
生:我想解讀第四則,告訴我們做學問要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有個《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下面學生都在點頭)兩個小孩爭論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爭論不出結果問孔子,而孔子也老實地說,“不知道。”
生:我在哪本書上看過,這一則是孔子教育弟子子路的,因為子路經常說大話。
生:我還知道一個故事也可以解讀這一則,《北人不識菱》,一個北方人沒見過菱角,更沒吃過菱角,硬充內行,連著殼吃,還夸口我們家屋前屋后地里種的都是。
師:我們千萬不能像這個北人似的“大愚若智”,而是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大智慧。
生:第三則學習和思考的關系,可以用一個小故事解讀:有一個人家兩個兒子分家產,父親有個匾上有“學問”二字,兒子便把它鋸開,一人拿一個字回去。各自按照匾上的字來做,一個拼命地學,一個拼命地問,最后都是一無所成。故事告訴我們的也是要努力學習,也要開動腦筋問。
師:看來,學和思連在一起才能成就學問。對于我們積余中學的同學來說,應該對這一條感受最深了,因為我們的校名就是這樣解讀的:“積學精業、余思致遠”(板書:積學精業、余思致遠),告訴我們要學思結合呀!而且我們學校的學風就是:勤學好思。相信勤學好思的積學中學的同學們下面一定會有更精彩的表現。
生:我想用一句俗語來解讀第七則,“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說明每個人都有長處,結合在一起力量就強大了。
師:也可以用成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來理解(板書: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可學之處,每個人都有需學之處。
生:孔子曾經拜一個七歲的項橐為師,孔子提出的問題這個孩子對答如流,但他問孔子的問題孔子一個都答不出來,孔子只好說:“后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師:孔子確實是一個善于學習的人,有記載:孔子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這個故事還可以用來解讀那一條呢?
生:我想用論語中的其他一個句子來解讀這一則,課前老師放到這個句子,小學里我們背過:“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和這里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差不多。
師:非常好,聯系很準確。(板書:見賢思齊)
師:按我們現有的學識和閱歷能解讀到這樣老師認為已經很不錯了。但我們在學習生活中對論語的解讀還要繼續下去,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的解讀會更加精彩。
五、用心積累:
師:臺灣有一位國學大師對我們孩子學習經典作品有兩個觀點值得我們了解:一個觀點是:(投影)“孩子啟蒙教材應是《論語》。”還有一個觀點是(投影)“孩子在13歲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東西放到肚子里面。”因為兒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時候越是能全盤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處,將來慢慢地開發,就好像種子種下去,將來慢慢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那么現在我們怎樣把《論語》這一重要的東西放到肚子里呢?
生(紛紛說):背上。
師:讓我們一起背誦,用心地積累。(投影出示:用心地積累)分組進行朗讀競賽。兩分鐘,看哪一組背得好。自信、大聲的背出來,表明我們背得熟,胸有成竹。
(自由背誦,小組比賽,展示背誦情況)
師:剛才大家集體表現都很好,那愿不愿意大聲、有韻味地背誦一則送給我們在座的某一位?
生:我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送給我的同桌。
師:為什么送給他?
生:因為他就是這樣做的,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師:真的成了小老師了。還有哪一位來展示?
生:我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送給我們全班同學,希望大家學思結合,提高學習效率。
生:我背最后一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送給我自己,學習要主動,要學會舉一反三。
師:我們是不是可以送一則給遠道而來聽課的老師們?
師生齊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六、結束語:
師:“來而不往非禮也”,老師想送大家一個禮物--“論語成語大禮包”,禮輕情重!(投影)
積余學子,后生可畏,血氣方剛、文質彬彬!須知任重道遠,歲不我與,一定要當仁不讓、發憤忘食、學而不厭、擇善而從、見賢思齊;萬不可華而不實、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一定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有始有終,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心安理得、盡善盡美!浩瀚《論語》,博大精深;研讀《論語》,不亦樂乎!
惜緣
[《論語》十二章課堂實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論語十二章教案
5.論語交友名言
6.論語選讀教案
7.論語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