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興其一 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重慶巴蜀中學《秋興其一》教學設計(肖培東)
這首詩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表象和內涵結合來教可能較好。杜甫說他詩作的風格是“沉郁頓挫”,后人剖析較多。是否可以稍微擴展一下此風格的外延,從“聲調”“氣色”“情感”三方面來解剖此特點。
1、聲調(讀感):以讀入文。
設計:學生來讀讀此詩。老師從學生閱讀輕重快慢中介入,你讀此詩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詩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別扭、拗口”這些詞兒上就對了)杜詩就是要拗口的讀,這恰恰是他風格的體現(引出“沉郁頓挫”)。如果我們理解這四個詞是指向聲調的,應該怎樣讀?(字詞要重讀、字詞要適當滯澀)舉例子(哪些詞要讀的重一點沉一點?哪些地方要滯澀一點)。老師泛讀。學生齊讀。
2、氣色(感興):由讀入意
設計:讀了這幾遍,大致了解了所寫內容吧?(簡單概括,越簡單越好,少用形容詞;如果學生用詞修飾,挑色調有問題的入手)可以用兩幅畫意圖展示,請學生比較是哪一幅。(一幅是濃郁的秋景圖,一幅是淡隱的秋景圖。重慶上課,其實也可以隨手拍兩張秋景圖切入,如此要先講氣色再講聲調)
幾個問題探討:
“玉露凋傷楓樹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詩“金風蕩佳節,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楓樹林”色調上起什么變化?“凋”改成“凋傷”呢?(效果完全不一樣了!坝衤兜蛲砹帧,只是簡單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漸漸凋零、枯萎。“玉露凋傷楓樹林”則是說秋天的楓林顏色似火,與白露的清瑩恰形成強烈的比照,一火紅一晶瑩,給人的視覺觸動非常之大。馬德富說:“雖沒有顏色字,但玉露的潔白和楓葉的斑斕形成對比,其色彩效果卻不難想見!薄皞弊忠鄻O有味道,指受傷了,是一種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卻說“凋傷楓樹林”,意即楓樹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傷那樣,感受到了痛感,在這種痛感的刺激下,它的葉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時,整個畫面的顏色也漸漸黯淡下去,與起初的紅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多么凄美,多么讓人沉痛。)
“巫山巫峽氣蕭森”句的“蕭森”習慣會說“蕭瑟”,這又有何區別?(“蕭瑟”荒涼蕭條枯澀意,“蕭森”荒涼陰沉意。)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句“兼”“接”之妙。(金圣嘆說:“‘波浪兼天涌’者,自下而上一片秋也;‘風云接地陰’者,自上而下一片秋也。”)
歸結:煉字是為突出景物的開闊深沉蒼涼,即指向景的“沉郁頓挫”
3、情感(興志):由景入情
設計:回到標題“秋興”(如問:“興”是興致嗎?由此理解“秋興”含義,即秋天興發的情感體驗)再次朗讀,請學生談談哪些地方流露出情感?流露什么情感?
幾個問題探討:
哪些地方流露出作者情感?
(其實每句都可以, 首聯秋景可悲,盡于蕭森,而蕭森起于凋傷,凋傷則巫山巫峽皆蕭森矣。起來發興數語,便影時事,見喪亂凋殘景象。頷聯這一聯詩,表面上是寫無邊的秋氣,卻能給人一種極為動蕩不安之感,乾坤擾亂、上下失位之象。頸聯“開”字和“系”字皆有雙重意義,花如他日,淚亦如他日,非開花也,開淚而已;身在孤舟,心存故園,非系舟也,系心而已!伴_”字不僅指花開,也指開啟了詩人的淚水,一語雙關,極為巧妙!跋怠弊旨瓤芍妇邢,亦可指牽系,真沒想到船一系纜就滯留此間,仿佛連我的思鄉之心也一起給系得死死的松不開。孤舟系留在夔州不得前行,杜甫思念故園的情緒頓起。尾聯杜甫看到人家有新的寒衣穿,而自己卻沒有,于是更覺悲凄。也可從家園意識角度做的解說,這種思念演繹成被放逐的孤舟對精神家園的渴求。)
歸結:情感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即指向情的“沉郁頓挫”。
4、秋興,即“揪心”也。
句句秋聲,句句秋景,句句愁心。至于愁的是什么,我們可以知人論世,但我們也可以不去確指,甚至旨意也是多向的。這大概就是葉嘉瑩所謂的象喻性(用我們的心靈和精神去體會萬物,情景相生),如此而使本就深沉的情感更加含蓄。這或許就是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吧。
[《秋興其一》公開課教學設計(肖培東)]相關文章:
2.秋興八首其一閱讀答案
6.哀郢其一的閱讀答案
9.雨巷公開課教案
10.《雨巷》公開課教案